黄秀芳,唐玉华
(1.金湖县前锋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淮安 211625;2.金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 淮安 211600)
鱼类经过越冬期后,体质较弱,对致病因子抵抗力相对较差,在即将到来的春季,随着天气逐渐变暖,水温由低转高,养殖池内各种能使鱼体致病的细菌、寄生虫开始大量繁殖,容易感染各种疾病,鱼病爆发时极易引起池鱼大量死亡,给养殖者造成较大损失,并严重影响存活个体后期的生长。因此,切实做好春季鱼病防治工作,是全年养殖增产增效的关键。现将春季常见淡水鱼病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简述如下,供养殖者借鉴参考。
该病因鱼体受伤,鳞片脱落,受到水霉菌入侵感染所致。因菌丝附着在鱼体的损伤处,吸取鱼类营养并进行有性繁殖,随着伤口扩大而长出体外,并迅速形成白色或灰白色水霉菌丝,像旧的棉絮状。由于水霉菌能分泌大量的黏液造成病鱼患处肌肉腐烂,从而导致病鱼烦躁不安,游动迟缓,食欲不振,免疫率下降,最终因体质瘦弱而死亡。
(1)在冬季进行拉网、过数、运输、转塘、分池、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动作应娴熟轻便,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水温低于10℃以下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2)鱼种入池前用3%~5%的食盐水或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20 min,并注意控制好适当的放着密度。
(1)全池泼洒1:1的食盐和小苏打合剂,食盐和小苏打的用量分别都为15kg/667 m3。
(2)全池泼洒水霉净,用量为50~100 g/667 m3。
该病由荧光假单胞菌侵袭感染引起。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两侧及腹部鳞片脱落明显,鳍茎充血,鳍条末端腐烂。有的病鱼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甚至出现“开天窗”现象。病鱼反应迟钝,游动迟缓,衰弱地独游于水面。
(1)拌料投喂鱼速康,用量为1 g/kg饲料,2次/日,连喂3~5 d。
(2)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别为10 kg/667 m3和1 kg/667 m3。
(1)水质较肥时,全池泼洒50%的戊二醛,用量为50~100 ml/667 m3,每日1次,连泼3~4次;水质较瘦时,全池泼洒强氯精,用量为150~100 g/667 m3,每日1次,连泼2~3次。
(2)全池泼洒出血腐皮灵,用量为70~100 ml/667 m3,每日1次,连泼2~3次。
该病主要由白皮假单孢菌、粘球菌或柱状屈挠杆菌引起。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并迅速蔓延扩大。随着病情发展,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病情加重时,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1)鱼种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鱼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10~20 min。
(2)全池泼洒漂白粉,用量为1.0 kg/667 m3。
(1)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150 g/667 m3,每日1次,连泼2~3次。
(2)全池泼洒二溴海因,用量为100 g/667 m3,隔日再泼1次。
该病病原为鱼害黏球菌,一般由鱼体与病原菌直接接触而引起。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最甚。鳃盖内表面皮肤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末端腐败缺损,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鳃严重贫血呈白色、或鳃丝红白相间的“花瓣鳃”现象。
(1)投喂用鲜大蒜蓉制成的药饵,每100 kg池鱼大蒜用量为0.5~1.0 kg,连喂3~5 d。若同时加入等量食盐投喂,预防效果更佳。
(2)引发烂鳃病的细菌多发源于酸性水体,因此,提升pH值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方法是每10~15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15 kg/667 m3。
(1)全池泼洒苯扎溴铵溶液,用量为70~100 g/667 m3,2~3 d后再用1次。
(2)全池泼洒含氯6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用量为300~400 g/667 m3。
此病由小瓜虫侵袭鱼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引起。病鱼体表、鳍条或鳃部等处肉眼可见许多的小脓疱,严重时,鱼体全身可见小脓疱并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导致病鱼游动迟钝,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严重时浮于水面,有时可见群集绕池,有时可见鱼体不断和其他物体摩擦。
(1)在拉网、运输、放养等生产操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可能对鱼体造成伤害的相关操作。
(2)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用量为100 kg/667 m2,以杀死藏在池泥中的寄生虫(卵)。
(1)全池泼洒瓜虫灵,用量为60~80 ml/667 m3,隔日再泼1次。
(2)全池泼洒亚甲基蓝,用量为1.5 kg/667 m3。
该病由粘孢子以孢囊形式寄生于鱼的鳞片、鳃、皮肤、鳍条等部位而引起。病鱼食欲不振,体色发黑,体质瘦弱,游动缓慢,常浮于近水面处。粘孢子虫寄生鱼体表则出现脓泡状圆形小点;寄生于鱼鳞下则形成孢囊,由于孢囊逐渐增大,病鱼鳞片不同程度竖起,造成体表肿胀,有的肌肉溃烂;寄生于鳃部则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和肿胀。
(1)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100 kg/667 m2,杀灭池中的孢子和水蚯蚓等可能的中间寄主。
(2)发现病死鱼及时捞出,避免病原扩散。
(1)全池泼洒孢虫净,用量为15 g/667 m3,病情严重时用量可加倍。
(2)全池泼洒孢虫灭,用量为20~30 ml/667 m3,病情严重时,隔天再泼1次。
该病由锚头鳋寄生鱼体引起。发病初期,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体质消瘦,游动迟缓。被锚头鳋侵袭的部位周围组织发炎、红肿,又因溢血而出现红斑。在虫体寄生部位,可看到靠近虫体的一块鳞片被“蛀”成缺口,鳞片的色泽也较淡,病灶部位鳞片松动或脱落,黏液增多,少数形成明显的溃疡。
(1)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100 kg/667 m2,杀灭池中的寄生虫(卵)。
(2)鱼种放养前用10~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10~20 min。
(3)每15~20 d用漂白粉进行1次水体毒,用量为1.0 kg/667 m3。
(1)全池泼洒蛛虫绝杀,用量为100 ml/667 m3。
(2)全池泼洒鱼虫杀星,用量为20~30 ml/667 m3。
该病由鲤斜管虫寄生而引起。斜管虫寄生在鱼的鳃、体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在寄主皮肤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组织被破坏,影响鱼的呼吸功能。病鱼食欲差,鱼体消瘦发黑,靠近塘边浮在水面作侧卧状,不久即死亡。
(1)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为75~100 kg/667 m2,以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
(2)放养鱼种前,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0 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浸浴10~20 min。
(1)全池泼洒菌虫清,用量为125~150 ml/667 m3,鱼种池用量减半。
(2)全池泼洒阿维菌素溶液,用量为15~20 ml/667 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