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梅英,许敏,蔡真珍,林旭吟,黄晓梅,2*
(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0;2.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上海 200031)
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教育部印发的《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指出,要“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水产养殖技术教师团队经过多年打磨与运行,不断引领三教改革,催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并于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扎实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根本驱动,锚定“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打造德技双馨、技艺精湛、改革创新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结构化水产养殖技术教学创新团队。围绕“一个目标、两个对接、三个重构、四个工程”的模式,建设教师创新团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水产养殖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德技双馨的教师创新团队。
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将教科研及技术服务与海洋产业发展需求相衔接,推动现代渔业人才素质提升及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关注全国及全球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及时跟进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优化教学内容,培养符合水产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水产养殖技术人才。
重构团队结构,通过精准分类引导,团队成员优势互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提高团队整体实力;重构教学过程,探索和应用“信息化+职场化”教学模式,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实训设备,模拟实际生产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重构实践体系,根据水产养殖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科研实践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团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不断丰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中心的教学实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工程,构建符合福建省水产行业特色的专业课程模块,加强与行业需求的对接,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推进数字赋能建设工程,升级水产养殖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仿真实训设备,提升教学质量。实施全面融合发展工程,将创新创业创造的教育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及教学团队建设全过程,实现思创、专创、科创、技创、产创的全面融合。
2.1.1 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团队素质能力
优化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强化协作模块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政治思想素养、教学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水平整体跃升。培养团队成员晋升正高级职称1~2人,新增副高级职称3~5人,双师型教师占比达85%,团队整体向“专家型”双师转变提升。
2.1.2 发挥专业带头人与行业导师头雁效应
结合福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战略,专业带头人与行业导师团队开展数字化赋能,团组融合、科创融合、院所融合扎实推进,教学团队与项目服务有机融合。带队指导全国水产技能竞赛等各类比赛获国赛一等奖1~2项。主持或参与水产相关教科研项目5~10项。
2.1.3 打造骨干教师行业导师协同配合机制
培养3~5名骨干教师,使其在专业建设、技术创新、产教融合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聘任1~2名产业导师,建设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2.1 党建引领与名师引领相结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三全育人”,建设一支师德师风高尚、育人能力卓越的教师创新团队。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省、市级技能大师、教学名师。
2.2.2 分类引导与精准帮扶相结合
根据教师发展特长,精准分类引导。专业带头人和正高主要参与重大项目论证、专家智库指导咨询等,打造行业权威。骨干教师主要参与教科研和社会服务,提升实践能力、教学水平。育人导师主要落实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创新育人方法。产业导师主要通过开展实际生产和“三创”培训,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2.3.1 基于产业特色持续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
优化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水产育苗、养殖、饲料、疾病防治等专业核心模块化课程建设为抓手,校企协同推进“职业通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拓展+综合应用”五模块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结合学校现有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研究中心,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2.3.2 基于产业标准持续建设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升级水产养殖技术国家级教学资源库,深化《水产微生物技术》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水质监测与调控技术》《水族工程》《水族生物》等教材建设。引领带动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
2.4.1 弘扬蓝色工匠精神,深化育人主体五元协同
构建政校行企所五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贴合行业发展前沿、凸显水产养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组建全国现代水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吸纳多元主体深度参与办学,深化主体互融互通、资源共建共享。
2.4.2 基于岗位工作过程,构建课程育人五大融合
将 “三创”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思创、专创、科创、技创、产创五大融合。推进三创教育与“嘉庚精神”“海洋强国”“生态养殖”等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创融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内“大班制”讲授知识、校外“分组制”强化操作、养殖一线“学徒制”实战训练,实现“专创融合”。推进珍稀海洋生物繁育研究中心、观赏水族养殖实验室等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培养学生创新性探究能力,实现“科创融合”。专兼职教师联合指导技能竞赛,引进水产行业能工巧匠,言传身教弘扬工匠精神,实现“技创融合”。立足福建水产行业全国领先的优势,与正大集团、宏东渔业等龙头企业共建培训中心或产业学院,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动态相适,实现“产创融合”。
2.5.1 科研方向选择与成果产出
根据产业需求和研究特长,开展水产养殖技术、育种、养殖尾水处理等应用研究,与行业企业联合申报产学研合作项目。团队获5~10项课题立项,人均主持或参与1项课题,发表10篇论文和获授权5项专利。
2.5.2 科研团队协作与科技服务
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协同其他专业团队,共同开展交叉领域研究,提高成果利用率。每年组织团队或个人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服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为水产行业提供10项以上技术支持,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2.6.1 多平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
推进福建省职业教育渔业类“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国家级海洋生物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智慧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市级澳汤水族产业学院、市级智慧渔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多平台协同服务并形成范式。
2.6.2 国内外交流合作服务发展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闽台渔业论坛,加快建设中国水产技术非洲教育培训中心,派教师出国交流研修,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水产养殖技术指导,提升团队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与创新水平,助力中国水产企业深化渔业科技和产业合作,传播水产养殖“中国方案”。
聚焦水产病害防治、尾水治理等关键领域,解决行业企业痛点问题,反哺教学和科研,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产业学院以实际项目培养学生的平台优势,强化精准就业;深化协同创新菁英班、智慧渔业创新班培养机制,以导师一对一指导,提升学生辅助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就业对口率、高质量就业人数持续提升。
专业带头人和行业导师发挥头雁作用,制定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标准,带队指导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主持或参与重要教科研项目。培育团队成员晋升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3~5人,并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一支卓越教师创新团队。
通过党建引领、名师指引和分类引导,培养团队成员成为省市级技能大师1~2名,教学名师1~2名。人才培养彰显品牌效应,学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再创新高,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水产养殖人才培养高地,并形成可推广可借鉴的有益范式。高水平教师团队赋能专业建设,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形成合力,推动水产养殖专业数字化转型教学改革,为全国乃至世界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优质水产养殖教学资源。
突出应用导向,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团队成员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著作权等,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多平台协同创新,每年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培训。激发创新活力,打造“尖兵”式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提升成果转化率,强力引领全国渔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