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记第八届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

2023-02-20 22:38廖兴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政治课二十大

廖兴娟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50)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提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水平,促进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共同发展,2023 年4 月15日,由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发起,由云南大学主办、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八届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论坛”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社会主义研究》《云南日报》等期刊报纸的代表齐聚一堂,紧紧围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对话:一是从多维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搭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载体与平台。①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3期。二是思考如何建立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关键纽结。三是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探讨其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合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供全新视野。

一、高质量发展:多维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的主阵地,其理论研究与传播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要抓手具体展开。与会专家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强调以学科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二是以整体性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四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建设符合满足时代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一)以学科发展为目标:深入分析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针对理工科大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洋教授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课程三者之间逻辑关系,探讨了“学院—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水平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善庆副教授阐述了边疆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多维路径及其协同发展模式,为提升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推进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路径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在教育教学中担当着重要使命,②参见靳诺:《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年第4期。建设高质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以二十大精神为理论指南。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云教授、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随新民教授提出,要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之上扎实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书记鲁凤龙副教授探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民族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加强民族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以整体谋划为依托:深入思考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晓明教授提出要以整体性视角思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优质资源的聚集地,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的功能性作用,对于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③参见张晓明、彭译萱:《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探析》,《思想政治课研究》2023年第4期。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林进平教授从三个角度展望唯物辩证法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一是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待学科之争与问题之争。④参见林进平:《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他指出,“学科化”会造成理论与现实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对此,思考如何应对解构化、整合跨学科等问题迫在眉睫。二是从“两个结合”角度探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副本,而这个副本就隐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本当中,”⑤林进平:《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3期。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要求:思考如何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以平等的视角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既有作为普世性价值的一面,也有适应特定的历史情景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和前者相同的内在品质,即是说,只有在辩证的视角下二者才能够平等对话,否则将很难建立平等对话机制。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庞立生教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四种基本关系,为我们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政治性和学理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体现了一种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又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学说、理论思维的学术和文明积淀的学养,要求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把政治性和学理性内在的统一起来,既要保持清醒的政治立场,又要保持深厚的学理性。深刻领悟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思想魅力、科学魅力、真理力量以及其所蕴含的文明意蕴,坚定马克思主义崇高的价值理想。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综合性、整体性视野,系统性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思想、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同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其下设的各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架构,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时代方向。第三,经典与现实的关系。经典著作蕴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我们需要通过经典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来训练捕捉和把握问题的思想洞察力,以形成分析和提炼问题的理论概括力,从而培养解释和论证问题的思辨能力。第四,研究与教学的关系。简单来说,研究就是把道理想清楚,教学就是把道理讲明白,把道理讲明白的首要前提是把道理想清楚。这要求我们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也就是把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把研究的课题转化为教学的专题,实现从问题到课题,再到专题之间的辩证转化和贯通,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学术性、学理性、思想性和文化性。

(三)以问题为导向:破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难题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其一,马克思主义以问题作为理论创立的逻辑起点,具有特色鲜明的问题导向理论品格,能够“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其二,正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四个问题样态:一是学科的扩充与内涵发展问题;二是研究的广博与专精及接地气问题;三是人才数量暴增与质量堪忧问题;四是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疏离问题。其三,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中的四个问题:一是研究学科的整体性和边界性问题;二是将研究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三是学科铸魂育人的化成实效;四是学科支撑反哺思想政治课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论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注意的三个问题:首先,以学术体系的构建促进学科研究领域的成熟定型。学科研究领域的成熟定型是一个学科健康发展的标记,要实现学科研究领域从“大”走向“强”,必须抓紧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科研究领域的规范问题;其次,做优做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两重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师资源的有限性与学科发展特色和优势之间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注意避免以下三种倾向:“把马克思主义学科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①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3期。最后,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学科的持续发展。②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3期。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诸如学科归属意识不强、专业化程度不够、学科向心力较弱、学科队伍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学科高质量发展所不能容忍的硬伤,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研究培育核心主体。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松涛教授重申了“两个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遵循“两个结合”属于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问题导向。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目标要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建设贴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学科,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话语体系。

二、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构建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建设,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此外,与会专家探讨了构建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的现实路径,并分享了建设思想政治课程群的宝贵经验。

(一)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视角深入探究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为建设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理论指引。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子祥教授提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建设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志超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流本科专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教育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水平学科的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载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有利于实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增岽教授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阐释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哲学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提出,意味着这一学科理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成熟、稳定的阶段,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清晰的问题意识和深邃的哲学眼光。第二,阐明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印证了人们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拓展而不断深化。第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阐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又一崭新基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智慧与经验,①张雷声、李梦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3期。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新体现。此外,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罗志佳教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教授指出,要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二)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教授强调,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必须以“三进”原则为切入点:通过“进教材”及时调整和完善教材内容,使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体现得更加全面准确;通过“进课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使课堂育人主渠道的功能更加凸显;通过“进头脑”搭建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研究、灌输与内化有效贯通的桥梁,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由理论体系向学生自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实现“三进”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强化教师队伍理论素养,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推进“三进”工作中的先锋作用。二是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进头脑”,将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启发学生在“做中悟”,使党的创建理论真正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三是完善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组织保障,扎实推进“三进”工作。此外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玉荣副教授也对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现路径与时代意义进行了探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靳玉军教授指出,“大思政课”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课程、课堂、育人三个关键。具体来说,“大思政课”建设核心是担当育人使命,“大思政课”建设的实质在于视野的建设。探索“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两个大方向入手:第一,着力推动“大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坚持纵向上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横向上合理调度关键课程、主干课程和延展课程,形成必修的关键课程+选择性必修的主干课程+选修的延展性课程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占虎教授“以中马之学求中国之理”重申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两个结合”最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其目的在于指导中国的道路和方向。刘占虎教授强调,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强教授探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新国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展开研究,为思想政治课程群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中宏教授论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使命担当与素质修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构建高标准思想政治课程群的路径探索与经验总结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孙谦教授指出,思想政治课程群由三个圈层构成:思想政治课为核心圈层,选择性必修课为主干圈层,其他涉马学科构成辐射圈层。建设高质量思想政治课程群必须着眼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是思考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教学;二是思考如何提高教师学习、掌握、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质量;三是思考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讲活;四是思考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此外,孙谦教授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复旦大学思想政治课程群建设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全校一盘棋,推动三个圈层的顶层设计。二是系统打造以四史课程为统领的选择性必修课程群。三是努力探索哲学社会科学整体的课程群。四是通过“本—硕—博”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实现对各学段教学特点的精准把握。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傅锁根教授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及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展开思考。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张健教授指出,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积淀的宝贵文化,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独特资源,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可以更好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作用。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卫国副教授提出了全场域教学、全过程贯通、全课程育人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三三制”教学综合改革机制。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帮云副教授高度重视理论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言传身教与知行合一的运行逻辑展开了探讨。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教授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一体化的角度思考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奋生教授以本校的实践经验为例,从“田野教学”角度思考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

三、多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与会专家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内生动力及其价值意义等角度展开讨论。同时还就中国式现代化融入思想政治课这一论题展开讨论,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全新视野。

(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增智教授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及其所决定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而言的、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在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①参见王增智:《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蕴及其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 年第3期。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证伪了西方现代化唯一论、“串联式”现代化、“国强必霸”等言论,也证伪了西方兜售的必须“以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和经济上的市场资本主义为内核”的“普世性现代化”理论,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新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顾光海教授分享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其一,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对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中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将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通过培育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坚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的问题。其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风险挑战的有效方式。此外,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娜教授提出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勇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觉和道路自信。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江飞老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展开思考,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二)深入阐释党的自我革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教授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社会主义研究》主编王建国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性规定,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始终把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汪勇教授提出,深化自我革命大力推进党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须坚持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推进思想建党,扎实开展党性教育,坚定远大理想信念;推进制度治党,不断扎紧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笼子”;推进作风建设,大力整治“四风”,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反腐败斗争,切实采取措施,确保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宗灵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伊始,就养成了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纠错、自我改造,将自身锻造成了兼具先进性、纯洁性的革命党与执政党。”②刘宗灵、严静:《两个伟大革命:历史理路、辩证关系与新时代实践进路》,《学习与实践》2022年第7期。自我革命必须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三)高度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教授从世界历史的共同体目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他认为,世界历史就是各个民族国家在普遍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尽管每个名族国家的利益方向各不相同,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了一股推动历史向前的合力。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有整体性,整个人类追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进程就是趋向于真理的过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在社会历史生产关系当中追寻幸福,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因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核在于,以合作共赢代替零和博弈,从而形成一个普遍的文明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此外,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敏教授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视角探讨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路径。他指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生存、生活世界的拓展和延伸。”①李泉、杜敏:《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来源、科学内涵和传播途径》,《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宋朝龙教授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深层次机理:首先,从中国古代的文明演化逻辑来看,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成功实现了广泛的民族融合与相对的和平与自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环境,为技术发展、贸易往来搭建了重要平台;其次,从西方文明的特点来看,西方社会的契约文明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公权力比较弱、对于资本主义和金融寡头的抵御能力相对较差。而中国在遭遇了西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冲击后,仍能够在民众大联合的基础之上再造国家政权,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制度文明有其独特的优势;最后,从战后几条现代化道路的博弈来看,我国探索了公有制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彰显了自身的特色。相比而言,契约型文明只能反对违背契约的暴力和剥夺,缺乏发达的公权力对大垄断资本、大寡头资本和大金融资本利用市场垄断所造成的剥夺性积累、社会两极分化等恶果加以制约。我国探索的公有制主导的市场经济道路,既吸收了西方契约型文明的司法体系,又吸收了中国古代制度文明的关键要素,杜绝了资本对社会的积累性剥夺,这将成为世界大变局时代,人类破解发展困境的一个新希望。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夏少光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新殖民主义陷阱的自觉破解。他指出,二战后蓬勃发展的民族解放运动使得英法等国的殖民掠夺与统治,转变为竭力保持政治影响、扩大经济控制、加强价值渗透、设置话语陷阱的“新殖民主义”。其实质就是“西方列强以‘发展’为幌子、打着促进发展的名义,利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联合国等国际金融机构或国际组织的‘客观中立’权威,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新自由主义和‘后华盛顿共识’”②毕健康:《反思新殖民主义》,《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5期。以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新殖民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是谋求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通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战胜新殖民主义的强大武器。③参见毕健康:《反思新殖民主义》,《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5期。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论题,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与思想政治课的融入问题,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国梁老师提出将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云南财经大学宁乐锋教授对中国式现代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远意义、现实路径进行了探讨。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娜教授提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尹占文副教授在此基础之上,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话语体系展开了思考。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特征,是德性和理性、国强和民富、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文明传承和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这条道路“不仅改写了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而且还重塑了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拓展了实现途径。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重估了人类传统文明的现代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提供了价值引领”,①尹占文:《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何与何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思想政治课,能够有效建立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符合时代所需的思想政治课,从而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本次论坛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次重要行动,也是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对于推进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水平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政治课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中国式民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中国式失败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