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小创造力”探寻语文跨学科学习路径

2023-02-20 22:51
语文天地 2023年5期
关键词:评书跨学科校本

朱 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和逻辑性的特点。近年来,语文学科的情境化、综合性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法、设计任务的能力、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等,都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尝试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创设多种学习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尝试通过跨学科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本文以我校开设的语文校本课程“听歌学语文”“评书进课堂”“名剧表演”的教学研究为例,从七年级语文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立、任务设置、合作交流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尝试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设开辟出一条路径,为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一、关注目标设立,明确实践方向

初中语文校本实践活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开展,设计明确的活动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原有的课堂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要求下,结合校情,从校本实践的高度,多角度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目标。例如,“听歌学语文”这门校本课程是在初中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各种综艺化手段,改进语文学习的方式,丰富语文教与学的双边,提升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夯实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一门校本课程。在学生语文活动中引入音乐这种艺术手段,结合视、听的强烈美感冲击,借助校本课程的平台,帮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根据语文与音乐这两门学科的共同特点,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目标:通过哼唱旋律,感受三叠结构之美;通过流行歌曲的歌词,提升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整首音乐欣赏,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把乐曲、旋律、歌词等音乐要素与语文元素有机结合,学生能够在音乐旋律中徜徉,在清丽歌词中品味,在跨学科的目标中完成跨学科的任务。不过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缺失语文二字内涵,不能丧失语文味。

二、设置合理任务,保证活动实效

对待跨学科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师在进行任务内容的选择时,会大量搜索与语文有关的内容,同时还需要有跨学科的意识,精简任务,合理设置。例如,在“听歌学语文”校本课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兴趣、歌曲歌词的适教性、语文知识的典型性等角度确定了筷子兄弟《父亲》、汪峰《存在》、Beyond《光辉岁月》、朴树《平凡之路》、李春波《一封家书》、余静《相逢是首歌》、郑智化《水手》等18首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听歌学语文”对语文学习的革新是“陌生的熟悉人”,教师围绕3个学习目标,设置了如下的学习任务:

(一)听音乐之声,情理速递

音乐的魅力在于听觉,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父亲》这首歌时,歌声刚结束,学生带着对MV的观赏迅速进入到歌词所表达的父爱之艰辛中,不需要教师煞费心思地揣摩、指引便能直击学生心灵。旋律的美更是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欣赏《一封家书》时,吉他弹奏的曲调,经由歌手反复吟唱,在如泣如诉的歌声中,“三叠结构”这样一个艺术常见的手法,不言自明。学生在语文写作中也谈到音乐旋律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学样式中的特有结构。

(二)品音乐之词,能力速练

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主要在于其歌词。中国古代的“词”就是流行音乐歌词的鼻祖。中国风、校园民谣等曲风主要因为其歌词典雅、唯美、古韵十足而风靡一时。汪峰的《存在》、朴树的《平凡之路》、周杰伦御用填词方文山的数首作品,品析歌词后,一定能引起听者无尽的感喟。比如,汪峰在社会现实中捕捉到人心深处的矛盾以及对自己厉声的追问,表现了他对高贵生命状态的追寻。当欣赏完歌曲《父亲》,学生能设身处地很快又填写一首歌颂亲情的新版歌曲《父亲》,“每次生病总是装作一点不在意,微笑着说回家吧,负担压垮身体……”,感情之真切,读来令人动容。当对比欣赏《平凡之路》和《怒放的生命》时,学生能从生命的任意角度,写出自己的深刻看法。不得不说,通过音乐这扇窗,学生似乎发现了不一样的语文风景,更或许语文本该通过欣赏音乐这扇窗才得以活泼生动?

我校开设的另一门校本课程“评书进课堂”,也体现了口语表达与传统小说文本的有机结合。我校的校本课程研究目标包括:“通过探究及校本实践,将电影、声乐、戏剧、曲艺、书法、绘画、建筑、园林等艺术手段引入到语文学习中,引发学生跨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而“评书进课堂”校本课程,很好地将评书这门经典艺术引入到了语文学习中,并立足课堂,形成课程。教师进行“评书进课堂”的校本展示后,真正让评书艺术走进了日常教学。教学的第一步是:破除壁垒。首先播放了著名评书艺人刘兰芳的定场诗:“世上生意甚多,唯有说书难习。说表评叙非容易,千言万语须记。 一要声音洪亮,二要顿挫迟疾。装文装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戏。”这几句话不仅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到了评书是怎么一回事,在这段话中更是直接呈现了“评书式朗读”的要求:声音洪亮、顿挫迟疾。接着,进行了《泥人张》第一小节“评书式朗读”的示范。说是示范,实际上是门外汉的“现学现卖”。教师顺势请学生做点评。在点评中,学生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教师朗读的特别之处:拖长了“十万八千里”,强调了第二、第三与泥人张差距很大,突出泥人张手艺高超。重读了“排第一”中的“第一”,“有第一,没第二”的“有”和“没”;“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第三后面特意停顿了,给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第三到底如何呢?然后,教师再慢慢说出来,差着十万八千里。这样一来,强调的效果就更好了。学生点评之后教师再一次总结朗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体会,师生交流。在艺术化的朗读交流中,学生兴味盎然,也渐渐深入到了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节课的时间,学生接触到了评书艺术,并且大胆尝试走近这门艺术。有的同学还在朗读中加入了恰当的声音模拟,加入了一些方言,其模样俨然一个小说书人,博得了满堂彩。以欣赏评书、撰写评书、表演评书、点评评书为主要内容的“评书进课堂”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头表达的机会,促进口语交际与传统文学文本的教学。

三、促进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是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更大程度地在校本课程中展示学生自我,全面提升学科素养。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学生语文的实际水平,同时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的特点,通过实物游戏、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数学折线图体现战斗值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在语文校本课程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例如,“名剧表演”校本课程是以文字剧本为依托,通过人物的语言艺术、肢体动作、外部表情、舞台背景等因素转化为角色情景的演绎过程。语文教师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情景剧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情景剧教学的主人,既有语文文本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同时在情景剧的编、排、演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中又能体现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例如,《皇帝的新装》作为一篇童话,里面有大量的夸张,适当引导学生在表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同时注重语调的夸张表达,潜台词也可以说出,一切为人物形象服务。学生根据自己见解来编排和表演角色、演绎故事情节,这为学生的合作交流与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合作学习中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创新和发展。

笔者还研究了不少语文名师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案例,王君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师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融合了表演艺术,并用“说戏”的形式使表演艺术真正服务于文本。再如,黄厚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该案例将绘画艺术引入语文课堂,黄厚江老师结合以下问题:画一幅竖幅的画面好还是横幅的画面好?这幅画面的主题形象应该是什么?这幅画上有没有人?如果要凸显边塞主题还可以凸显哪一个细节?在课堂上探讨绘画艺术,其实也是探讨诗歌的内容写法,真正做到了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跨学科的实践。

我校教师在教学《猫》时,引入了剧本杀的综艺游戏。教师将文本拆解为两起案件——“芙蓉鸟之死”与“猫之死”,带领学生化身为侦探团,深入文本去分析案情、解密案件。“案件探疑”的课堂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兴趣,教师还化身为“DM”,通过背景音乐、用不同语音语调朗诵、用图片展示来营造氛围,还原案发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式地投入其中。除情境还原外,综艺化手段还体现在“寻找线索卡”的游戏环节中。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嫌疑人,学生需找到相关线索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而“寻线索”的环节其实就是文本的细读与深入探讨。例如,学生“寻凶”过程中,通过阅读文本,抓住“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中一个“又”字,推断出李妈为上一案件的唯一目击证人,但她却隐瞒了真相,因此推断出李妈是真凶。与寻凶游戏并置的是,除了让学生去寻找真凶,游戏还增设了为嫌疑人洗脱嫌疑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辩驳中细读,更为细致地体会人物的复杂性。比如,学生就针对“张妈是嫌疑人”提出,张妈是关切猫的唯一人,其证据就在于是张妈捡回了猫,且张妈负责猫的饮食起居。这样双重环节的设置,直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更彰显其主体性特点。此时师生共同探讨的人物也不再是扁平的人物形象,而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这是一次很立体的阅读体验,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人物形象,更深入理解任务,从而感悟出文章深层次的主旨。此外,剧本杀综艺游戏的引入不仅带动了学生文本解读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甚至有学生为《猫》续写,从不同角色的角度去自陈案情,俯首认罪。这样一来,读写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之,在七年级的语文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以上三个方面为语文跨学科学习创设了一条路径,为语文教师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及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评书跨学科校本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浅谈评书的艺术特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蒙养山房评书法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