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菲
(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这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肩负着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而地方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力军,是助推地方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核心就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尤为突出”[2]。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大地上的张家港、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甚至从无到有的华丽蜕变,综合实力长期稳居全国地区发展前列。其发展的深层原因,可以归因于“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3],这就是新时代的苏州“三大法宝”。根植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苏州“三大法宝”,丰富了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为地方大学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地方大学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然而,目前地方大学文化育人还存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有待挖掘、地方文化育人方式有待创新、地方文化育人品牌有待形式等问题。
大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而地方文化是大学育人的重要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本身面临着困境。一方面,许多地方传统文化与当前文化的融入不够,在现代社会中缺乏一定的文化吸引力和竞争力,使得文化传承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地方文化机构对地方文化的总结、传播与推广不够,地方文化尚未深入人心。地方大学虽然高度重视文化育人,但是,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大学往往基于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和时政热点组织开展文化育人活动,存在育人文化资源选择的同质化现象,忽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育人过程。
地方大学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感受地方文化,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当前地方大学的文化育人方式单一,深入推动地方文化育人实践的创新性不够。一方面,大学通常结合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文化育人,地方文化与课程结合不够紧密,且教师基于地方文化进课堂的教学设计不足,造成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大学的地方文化育人途径单一,文化育人方式方法亟待创新,文化育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近年来,地方大学越来越注重文化育人的作用与价值,相继开展了地方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是,地方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有待形成,地方文化育人的影响力尚不足。首先,区域内的大学虽然重视地方文化进校园,但是,各个大学缺乏对地方核心文化的统一认知,难以聚焦与传承地方核心文化。其次,基于地方核心文化,地方大学尚未从整体上设计和打造地方文化育人模式,使得地方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再次,大学师资队伍与地方文化育人要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一批具有地方文化育人相关知识的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难以确保地方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苏州“三大法宝”作为优秀地方文化,既为地方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又通过文化育人进一步地弘扬了地方特色文化。
苏州是一座历史名城。苏州崇尚人文情怀,具有“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在改革开放的40 多年中屡创改革奇迹,在新时代依然迸发出新的活力。
张家港曾经在苏州下辖县市中综合实力排最后一名,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被人称为“苏南的北大荒”。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张家港人凭借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精神,一跃成为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拼”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指昆山人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创新创优为精神动力、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让昆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发展成为连续18 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的城市。而“园区经验”指借鉴、创新、圆融、共赢,也是苏州人不断开拓创新、和谐发展,实现园区翻天覆地变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苏州“三大法宝”缕析,可以发现其核心要义为“四种精神”,“即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4]。可见,“三大法宝”是苏州人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也是苏州地方文化的时代凝练。
作为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培育和创造的时代精神,苏州“三大法宝”是本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新演绎,是苏州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三大法宝”根植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为地方大学开展文化育人给予了思想源泉,也为地方大学开展文化育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鲜活的样本支撑。“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闯”出来的昆山之路、“融”出来的园区经验,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地方文化的力量与价值,成为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生动素材。大学将苏州“三大法宝”引入校园,通过鼓舞人心的发展历程、形象生动的实践图片和视频资料,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重温那段奋斗的故事,感悟精神的力量,拉近学生与地方特色文化的距离,用地方特色文化引领学生成长。苏州“三大法宝”进校园,不仅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特色,也有利于提高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实效。
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核心在“融”。“融”在三个层面,即深化研究,丰富文化育人内容;创新实践,激发文化育人活力;坚定方向,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地方大学要秉承苏州“三大法宝”中对党忠诚、为民服务、敢为人先、勇于担当、永续创新的精神特质,助力学生成长。
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地方大学文化育人,必须要深入研究苏州“三大法宝”所蕴含的精神,即对党忠诚是苏州“三大法宝”的灵魂所在,为民服务是苏州“三大法宝”的价值旨归,敢为人先是苏州“三大法宝”的鲜明标识,勇于担当是苏州“三大法宝”的政治品格,永续创新是苏州“三大法宝”的不懈追求。地方大学要将苏州“三大法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研究张家港、昆山、园区的发展经验与当代青年学生成长的契合点,为地方的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丰富的素材。一是将苏州“三大法宝”与思政课融合,设置苏州“三大法宝”专题板块,让学生了解苏州“三大法宝”的形成历程、历史内涵、当代价值等内容。同时,高校可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围绕苏州“三大法宝”创设任务情境,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例如,针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更多地聚焦“园区经验”,创设“园区规划图”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到园区从一张“规划图”上崛起的奋斗历程,更让学生了解如今的园区与二十多年前的规划图高度一致,这本身就是一个城市规划的奇迹。二是汇编苏州“三大法宝”学习资料,收集三个地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苏州“三大法宝”的开拓者、实践者秦振华老书记和老一辈苏州人的奋斗故事,促进青年大学生学习、传承和弘扬苏州“三大法宝”精神。三是录制苏州“三大法宝”的微课资源。教师要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自己的研究领域,开发苏州“三大法宝”育人的系列微课,为学校的思政课程提供有血有肉、有形有魂的教学资源。大学加强思政课程内容建设,将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学校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苏州“三大法宝”所呈现的团结精神、创造精神、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让读苏州“三大法宝”书籍、看苏州“三大法宝”微课、访苏州“三大法宝”展览成为大学文化活动新常态,在文化教育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
地方大学在开展文化育人工作时,要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时代发展特点和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入手,聚焦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兴趣点,让文化更贴近学生。同时,高校要立足文化传承、内生基因和自身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推动地方特色文化成为更具感染力、更具活力的强大育人动力。首先,地方大学要以新生入学教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类专题讲座,向学生传递苏州“三大法宝”的勇于担当、永续创新的精神特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勇于自主创新、自主实践。其次,高校要充分用新媒体开展文化育人实践,整合运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围绕苏州“三大法宝”及其精神,传播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典型事例,增强其传播覆盖面和育人效果。同时,高校也可借力VR 等新技术手段,设置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魅力,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互动性。再次,广大教师、辅导员也要将校内活动与社会时政热点相结合,用新时代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言语方式,在文化育人中用真心、融真情,讲好苏州“三大法宝”的故事,让广大学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第四,地方大学还要立足学校历史和现实情况、找寻苏州“三大法宝”与学校文化的契合点,将苏州“三大法宝”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高校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地方文化,开展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体验之旅、文化迷宫、游园会、文化夜跑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真切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激发文化育人活力,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传承参与感、增进新时代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苏州“三大法宝”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地方实践中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在地方大学文化育人中,高校要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的作用,让青年大学生眼里有光、心中有梦、脚下有路。首先,高校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理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人,造就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其次,地方大学可围绕苏州“三大法宝”的文化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好在学校层面上的文化育人的总体设计,将苏州“三大法宝”贯穿学校育人的全过程,形成文化育人的合力,提升文化育人实效。再次,地方大学要在深刻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苏州“三大法宝”的内涵,收集和整理苏州“三大法宝”相关的事迹,打造以慕课、微课等为主的文化育人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加深对党、对国家、对地方、对学校的热爱,教育学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第四,师资队伍是地方大学文化育人成功与否的基本保障。地方大学要提升地方文化育人实践的有效性,就必须打造一支优秀的文化育人教师团队。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学习苏州“三大法宝”,切实领会苏州“三大法宝”的时代内涵和教育价值,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自身的文化育人素养和育人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进来自张家港、昆山和苏州工业园的企业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或是引进一批有专业知识的文化育人教师和文化研究人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州“三大法宝”所蕴含的精神内核,培育学生崇德向善的精神品质,为地方大学打造文化育人品牌做好支撑。
存在于一定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地方大学,彰显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成为地方大学集聚潜力和特色的资源,滋养着一代代地方大学生。苏州“三大法宝”是地方社会发展实践中孕育出的宝贵经验,将苏州“三大法宝”融入地方大学文化育人,可以丰富和拓展地方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是地方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地方大学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烈的文化担当,立足地方,厚植情怀,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彰显地方大学的使命担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