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县委大院》看新主流电视剧创作的新探索

2023-02-20 20:54:47
关键词:基层工作大院基层干部

李 淼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进入新时代,我国影视剧创作呈现出勃勃生机,涌现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较好地实现了品质与热度的双赢。其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电视剧《县委大院》,立足中国千万县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被认为是“国剧史上首次大量触碰基层发生的‘老大难’干群冲突问题的剧集”[1],亦成为新主流电视剧的又一创新力作。

1 刻画基层干群新群像

2022 年5 月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与邻近大中城市的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中国式县域现代化步入新征程,作为新主流电视剧,《县委大院》紧贴社会发展步伐,突破受众对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传统刻板印象,还原真实的基层工作,深度聚焦基层工作中的热点痛点。

1.1 突破干群刻板形象

一方面,《县委大院》中对基层干部形象的刻画更具时代感。剧中吕青山、梅晓歌等基层干部兴趣爱好广泛,如晨跑、划船机等运动方式成为其排解压力、增强体魄的选择。同时,剧中基层干部的造型摆脱了过去古板、老气的套路,艾鲜枝、李唐等女性领导短发、素颜,身着职业套装参会,整体形象不乏干练、优雅。这体现的是干部年轻化的趋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准90 后”出任县处级正职或副职。《县委大院》中出现的大部分是处级、科级干部。基层干部年轻化的群像表现,很符合当前形势。

另一方面,《县委大院》中对群众形象的刻画更加丰富。依据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 年底,中国1472 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 亿人左右。[2]如此庞大的县域群体,住房、医疗、教育等往往成为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县委大院》中对拆迁户角色的呈现就并非是负面性的,例如拒绝拆迁的老邱。作为县医院的一位退休大夫,老邱被冠以“民间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称号。不同于传统拆迁户的身份标签,他虽然性格火爆,但不仅熟知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与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还善于主动行使合法手段去维护自身权益。

1.2 真实还原基层状态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只是作家创作的文艺制品,即第一文本;而被读者印入脑中,经过领悟、解释、融化后再生的艺术情感和形象,才是真正的审美对象,即第二文本。《县委大院》播放后,观众普遍反映在细节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尤其体现在剧中场景与语言风格方面。例如,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的观后感中提及,剧中的红木办公桌、灰色橱柜、蓝色文件箱等办公场景,以及新人第一天报到的无措与拘谨,契合了自身的亲身经历,因此获得了更好的观剧沉浸感。此外,剧中艾鲜枝的扮演者吴越,被业内人士认为“说话不徐不疾,逻辑清晰,其间透着不容辩驳的压迫感,还有鲜明的‘刀子嘴’味道”[3]。

为了更好地还原基层工作,《县委大院》的编剧王小枪在剧本创作前期专程前往江西省大余县挂职近半年,并担任副县长一职;导演团队也派人前往湖南省衡南县挂职数月。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国家就鼓励电视剧创作者深入基层采风,但那时因人力、物力、财力匮乏,深入实践的创作活动局限于创作者个体。2014年,《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出台之后,电视剧创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深入基层,积极扎根调研,积累创作素材,打开创作视野,找准创作思路,用共情共融的方式唱响时代最强音。

1.3 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细碎繁杂,《县委大院》更多地聚焦于民生类热点痛点问题。《县委大院》剧情的背景设定为2015 年前后,在紧密勾连当时社会热点的同时,对当下仍然存在的县域改革痛点予以反映,并最终落脚于基层干部如何为民办事。

一方面,《县委大院》以个体人物主线或支线插入的方式展现焦点问题,如“唯GDP 论英雄”引发的数据造假。在《县委大院》中,养牛场“十一头黄牛谎报八百头奶牛骗补贴”的造假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有别于“群众有问题—干部机智化解—群众理解配合—问题得到解决”的传统叙事方式,剧中以九原县县长曹立新的口吻讲出光明县的困境,后又通过多个角色的非正式日常对话,进一步呈现数据造假对地方发展的不良影响。在剧中,城关镇书记对数据造假事件“碎嘴子”的吐槽,县委书记吕青山吃饭时“骑独轮车,抛6 个小球”的比喻,在兼具市井烟火气的同时,借角色之口道出了数据造假对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损害。

另一方面,《县委大院》以叙事单元的形式展开事件叙述,在保证剧情主线推动的同时,巧妙地将矛盾问题聚焦于几个关键人物身上。例如在环保方面,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考核指标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等6 大方面38 项指标。在《县委大院》中,关闭法兰厂、工人集体上访、上级突击检查等叙事单元,将环保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李来有、梁三宝、梅晓歌等人物塑造的过程中铺陈开来,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

2 呈现基层工作新实践

参天大树有根,万里长河有源。《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基层工作虽然繁杂,却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县委大院》中多主体联动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将基层工作实践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可视为新主流电视剧的一种尝试。

2.1 基层互动中的多层主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小镇喧嚣》一书的作者在基层调研时,曾有一位村支书对他说:“我们是既要为政府分忧,又要为村民着想。”[4]基层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既有公对公的一面,又有饱含人情味的私对私的一面。

《县委大院》就把基层干部面对领导与乡亲时的两难和因地制宜的基层工作智慧演绎了出来。基层干部对法兰厂工人集中上访的劝导、对违规砍伐树木的村民进行教育等剧情,勾勒出基层工作中的不易。在乡村一级熟人社会中,干部与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干群关系,又交织着邻里乡亲甚至亲属血缘的关系。书记、主任等角色,在基层工作中成了群众口中的三叔、大伯。《县委大院》中村一级干部对村民的护短行为,在县乡一级管理者看来虽无可奈何,却情有可原。也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处理方式,基层干部在面对群众与上级等不同主体时,在诸多集体行动困境中,使问题得到了解决。正如学者保罗·卡恩曾言:“建造一栋房子,这栋房子有很多房间,而房间之间有不止一条可供选择的通道。”[5]

2.2 基层落实中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在《县委大院》中,宣传、教育、动员、上门劝说与党员带头等是基层干部主要的工作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群众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违法不违规的前提下,基层工作方法在剧中得到灵活运用。

面对违规砍伐林木这一“好偷不好防”的老大难问题,《县委大院》中的驻村书记林志为一改传统作风,用青年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的态度在山上执勤,确认伐木者是村民徐军后,在与其交心的过程中得知他家存在农村医保办理问题。这位驻村第一书记针对群众的实际问题,在转换思路的同时也化解了群众和集体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已经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同志,《县委大院》本着“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原则,化解了剧中老周书记自建房的问题。

随着基层工作环境、对象、要求的不断变化,剧中无论是县委书记梅晓歌,还是驻村第一书记林志为,都在实际工作中遭受过群众的误解。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受得了气。正如剧中所言:“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受委屈。”而当大家都在抱怨基层工作不好干的时候,也正是实现基层工作提质增效的关键节点。《县委大院》中的基层干部,通过找准法子、放下架子、改变样子,凭借柔性化的人际磨合,与群众面对面交心,使基层管理者的“汗水味”“人情味”“泥土味”“烟火味”[6]得以立体化呈现。

3 打造主流舆论新热点

新主流电视剧的“新”,在于较好地解决了主旋律电视剧口碑与收视的关系问题,有效地协调政策、内容、观众、市场等各方面要素。《县委大院》开播之后,主流媒体、剧集制作方、自媒体等多方齐发力,线上线下合力打造主流舆论新热点,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1 交互式传播提升受众参与度

《我国主旋律视听作品生态报告》指出:“当下青年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主旋律视听作品信息,并认为网络视频平台、社交平台对主旋律传播至关重要。”[7]《县委大院》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剧作传播理念、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使得各个人物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基层干部形象在剧作之外获得了更多面的展现,提升了受众卷入度。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交互式传播策略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例如,《文汇报》、东方卫视等主流媒体,通过人物专访、剧集走向预测等方式,邀请网友参与线上活动;剧集制作方通过H5 页面、联动主演微博账号、表情包制作、演员代表作混剪等方式,实现剧作的二次传播与协同互动;自媒体则以粉丝UGC 内容创作、拍摄花絮放送等方式,与剧集本身形成联动。伴随剧情的发展与角色特征的凸显,网上衍生出体制内职场穿搭、体制内职场领导学等微博话题。以夹克、茶杯、公文包为代表的“厅局风”穿搭,在新世代审美中成为出圈“爆款”。“关键词‘厅局风’在小红书的浏览量超过558万,‘厅局风’的穿搭颜色以黑白灰为主,看上去低调朴素,但又传达出一种务实、高效的精神形象,颇受当下年轻人的喜爱。”[8]可见,在交互式环境下,基层工作者的刻板形象被打破,受众也通过参与式卷入推动了剧集传播。

3.2 热议话题汇聚干群关系正能量

媒介即信息,这个论断强调媒介最主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具象的内容,而在于媒介技术本身,因为媒介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形塑了整个社会的存在方式,包括一定形式的社会行为方式、具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现象等。具体到《县委大院》而言,剧集在传播进程中与社会热点产生深度融合,基层好干部的优秀事迹、青年人扎根基层等话题在网上形成热议。

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勉励“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9]。在《县委大院》中,因公牺牲的长岭村驻村第一书记肖俊学、离开县委毅然奔赴基层一线的青年公务员林志为等人物,在网络上引发了受众的讨论。在网络讨论中,“时代楷模”黄文秀、感动中国2022 年度人物杨宁等在基层奋斗的青年,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与此同时,来自小红书的数据统计显示:“‘青年乡镇公务员工作与生活’为主题的分享逐渐增多;3 月、4月以来增长尤为迅速,1 月至4 月发布量同比去年增长超过6 倍。”[10]可见,《县委大院》通过塑造电视剧中的基层干部形象,助力了现实生活中基层干群感人事迹、真实故事的传递,使得剧集的传播效果越发全面立体。由此,新主流电视剧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营造出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了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猜你喜欢
基层工作大院基层干部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 08:18:06
“幸福大院”可以有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0-27 01:29:36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42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34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当代陕西(2019年5期)2019-03-21 05:12:10
“文革”后的孙犁与“大院”中的《芸斋小说》
山西大院照壁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4期)2016-08-19 06:47:30
固本强基 推动基层工作取得实效
中国火炬(2015年11期)2015-07-31 17:28:42
开展“五区”联动推动基层工作新发展
中国火炬(2013年10期)2013-07-24 14:42:33
崔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