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平
坐落在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西北隅的“千唐志斋”,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其以珍藏唐代及历代千余方墓志石刻闻名于世,是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顶礼膜拜的圣地。
如何让珍藏在博物馆里的“石刻唐书”活起来、火起来?如何让“养在深闺”的文物走进“寻常百姓家”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千唐志斋博物馆馆长、青年书法家陈花容对此有着深邃思考和使命担当。
不久前,由他历时三年,精心编著的《云雨蛰龙——千唐志斋藏石百品绳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精选千唐志斋博物馆所藏的经典墓志碑刻百余品,我有幸应邀参与了“百品”初期的遴选工作。让我钦佩的是,陈花容在深入学习、潜心研究、多方考证的基础上,对百余品经典墓志一一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学术研究。全书图文并茂,文章以史为鉴,考据严谨,要言不繁,品析精准,见解独到。既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独特的文学和书法品评视角。都让我对陈花容潜心学术、苦心孤诣的精神和学养由衷赞叹!
《云雨蛰龙——千唐志斋藏石百品绳鉴》作为千唐志斋博物馆的一项文化工程,它的出版使千唐志斋博物馆又増添了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提升了千唐志斋博物馆在学界的影响和地位,也为当代书法的经典传承和守正创新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借鉴作用。“百品”的推出,正如青年评论家裴志强所言:“可正学书之规范,可供取法之多元,可鉴文辞之奥妙,可补史料之阙如”。作为书家和学人,陈花容对千唐文化的挖掘和弘扬不遗余力,功不可没!
众所周知,陈花容是以书法名震书坛的青年才俊。在“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年仅26 岁的陈花容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成为“状元”。自然造化把天地灵气赋予了陈花容,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蜚声书坛。
更为可贵的是,在鲜花和掌声簇拥的高光时刻,陈花容表现出一般年轻人所不具备的清醒和冷静。他总是淡淡地用一句“幸运”“太意外了”来面对取得的荣耀。我年长花容,居同城又同好,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他给我留下了谦和、低调、睿智、淳厚的深刻印象。他夺得“兰亭”大奖,并非走的终南捷径,而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领悟和不懈追求,把古人的技巧点滴无痕地化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笔下功夫,机缘也给了他为人为艺的馈赠。
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如何发展定位,这是每个书法家都在思考的命题。陈花容深谙书法之道:“由技术而艺术,由艺术而文化,由文化而人生”。在荣誉面前,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选择了沉潜、渊默,用更加客观的姿态来审视自己的艺术人生。近些年来,除了应邀参加国家重大主题创作和公益活动之外,陈花容似乎很少在媒体上露面。工作之余,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读书、思考、悟道上,用在与古贤、与经典的对话之中。走进他的工作室,书房像个小型图书馆,各种文化典籍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架上有书真富贵”,读书人置身于此,是何等富足而美好。“伏久者飞必高”,陈花容这种沉寂和低调实则是在积蓄力量,储备能量,厚植自己。
纵观陈花容近几年的书法创作,已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才情和功力,他早已不满足获兰亭奖时所形成的风格和审美,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和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传统,观照时代,不断在先贤、时代和个人三点交汇处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的近期创作,草书法度谨严考究,结字古朴率真,线条苍莽老辣,书写自然生动,面目多姿多彩。与他过去的草书比较显得更加成熟老到,耐人寻味。陈花容楷隶兼擅,这几年在颜楷上用功尤勤,写得雄浑大气,雍容华茂。带有草书意味的隶书,率性自然,也别有一番情趣,当然如能向汉碑贴近一些则更为出彩。
陈花容在书法创作的同时,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他编著的《志海探秘》《联语蛰庐》《邙山毓秀》等著作已经出版。大部头的《千唐志斋碑刻全集》和《千唐志斋旧藏全拓全录》也即将付梓。为了把“千唐”文化打造得更加亮丽,近几年来,陈花容先后参与组织并举办了“全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书法名家题跋展”等一系列高规格的展览和学术活动,充分展示了他组织大型活动的智慧和才能。尤其值得庆贺的是,在他的努力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1.2 亿、建筑面积7200 平方米的千唐志斋新馆落成并对外开放。新馆落成后与老馆、张钫宅院呈“品”字形交相呼应,集文物保护、现代教育、科技展示、学术交流、文创融合于一体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为“千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增添了新的舞台。
陈花容现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还兼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高级职称艺术系列评审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身份变了,角色变了,但他忠于职守、履职尽责的初心没有变。“谁非过客,花是主人。”百余年前,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是“蛰庐”的主人;唱响“千唐”文化,讲好新时代“蛰庐”故事,陈花容是当之无愧的后来者。
“英雄种菜寻常事,云雨蛰龙犹自蟠。”愿花容作云雨中蛰伏的蟠龙,在岁月的洗礼和淬炼中,行稳而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