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视角下“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逻辑理路和路径研究

2023-02-20 18:16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四史院校政治

夏 晓 青

(1.扬州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2.扬州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了“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强调了党史学习教育意义重大,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1]。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我们党历来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前进智慧和不懈的动力,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来鼓舞人、教育人,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来塑造人、培养人,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来启迪人、警醒人。目前,学界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四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研究,“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遵循,以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等。总体来说,学界围绕立德树人、加强“四史”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研究基础,但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有提升空间,如精准把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要求、精细剖析高职院校学生主体需求、精确定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等。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导向,笔者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时代挑战,结合高职学生的接受心理和成长规律,试图构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养有信仰、有目标、有担当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2022年5月1日,经过“大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2]。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占据重要位置,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在职业教育增值赋能、提质培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沿着为创造“人皆成才、人尽其才、人人出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前进着,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自2019年连续三年共扩招300万学生的进程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时代挑战,这些挑战使得“四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必要性。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质培优的新要求

高职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系统[3],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从不同的视角和要素着手。从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来看,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出,高职教育要由数量普及阶段转向内涵发展阶段,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4]。从高职教育的性质来看,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其本质首先是教育性,其次才是职业性,要体现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引领和塑造,以人为本是教育的终极关怀。从高职教育的目标来看,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中提到“职业教育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2]。现代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拼搏精神等,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职教育“育技”与“育人”不平衡的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存在“育技”与“育人”的不平衡现状,片面地将“高技能”视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甚至是唯一特征。部分高职院校在思想上,认为专业技能是“真本事”、务实的、能见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假把式”、务虚的、应付公事的;在实践上,其主要教育内容和教学活动往往都是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等人文教育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状况[5]。诚然,传承技术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天然属性,但过分推崇技术技能,追求各种技能证书的通过率及各种级别职业技能大赛奖项,不能不说是教育“功利主义”倾向的现实体现。尽管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期待高职院校在当前形势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去精细化建设短期内难以见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

(三)高职教育生源质量和构成出现新动向

高职院校自201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扩招100万,到2022年已完成了扩招300万的任务。从全局层面看,高职扩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重视和认可,也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提前招生、注册招生、普通招生等多种招生形式并存,导致高职教育生源质量的不稳定。高职院校生源日益差异化、多样化,除了应届往届毕业生等传统生源,还增加了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不同生源的年龄阶段、成长环境、学习基础、社会认知、求学愿景、人生规划等均有所差异。提前招生和注册招生的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我行为约束力等方面与普通招生学生不同;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等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院校时的初衷、未来职业规划与传统生源也有差异。在个体需求异质多元的今天,生源质量与构成的变化使得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幅增加。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理论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6]。“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在学习历史基础上开展的政治教育。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学为指导,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和现实要求,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仰,培养工匠精神。

(一)核心要义

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高职教育不仅培养“工人”,还要培养合格“职业人”,更要培养社会主义“匠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一要提高站位,把握教育政治性;二要精准把脉,提升解困针对性;三要注重引领,把握育人时代性,破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原历史原貌,用真实的历史过程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对我们国家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的认可、认同。当前,高职学生仍然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在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中迷失自我,对所学专业、学校、学历等产生不自信、自卑情绪;社会生源的高职学生容易对既往经历的认知产生偏差,产生怨天尤人的想法。讲好“四史”要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勇于思考,学会辨析,正确看待各类社会、历史问题。在融入过程中,要把握好时代性,让高职学生从一部厚重的“四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将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理想融入血脉,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扛在肩头。

(二)实践要求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泛泛而谈,首先,要精准把握“德技并修”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在人才培养要求上有一定区别,在融入过程要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四史”教育实现高职院校“育人”与“育技”的统一。其次,要精细剖析高职院校学生主体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有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特点,“四史”教育要与高职院校学生对“昨天、今天、未来”的需求相结合,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受教者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探究。再次,要精确定位“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在高职院校扩招的大背景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诉求,找准“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力点,将“四史”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通过“四史”教育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和学生需求,深耕细作、抓在经常、融入日常,以“四史”教育为引领,探索从“迎合”青年喜好到“赢得”青年价值认同的“四史”铸魂育人之路。

(一)明理,点理想之光

用活“教科书”,在倾听回响中点亮理想之光。利用主题教育活动、党团课等各类培训等,用中国案例、中国智慧、中国故事将“伟大梦想”的阐释与个人理想的“小情怀”满足相结合,在实践中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技术技能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解决高职学生缺乏理想、没有抱负、囿于现实的问题。“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就历史谈历史,也不能将融入的过程变成思政课的翻版,要更多地从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入手,通过“四史”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对职业教育、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逐步明确适合自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理想。

(二)增信,增信仰之力

用好“清醒剂”,在咀嚼苦难中坚定人生信仰。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纪念活动中利用本土红色资源开展实境课堂,建立生动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切实扭转“课堂就理论谈理论,活动就娱乐谈娱乐”的趋向,把“四史”教育与学生的现实困惑、实际需要、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用“青年视角”将“现场变课堂、素材变教材、听讲变互动”,坚定历史自信,树立专业自信,增强人生自信,解决高职学生职业定位不清、前进动力不足的问题。“四史”学习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形式,让高职学生理解“伟大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根植于时代和实践的,信仰不是“板起脸来讲道理的长篇大论”,而是体现在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

(三)崇德,筑匠人之德

用足“营养剂”,在缅怀先烈中培育匠心匠德。在主题宣讲、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中贯穿“有史以来最励志创业故事”,体悟劳模先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感受英雄烈士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领悟革命先辈“爬坡过坎”的斗争精神,培养高职学生的匠心、匠意、匠德。在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中,有着一批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批坚持不懈、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批爱岗敬业、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他们不仅是立党兴党的强大基础,还是引导高职学生树匠心、立匠意、修匠德的精神滋养。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革命先烈等的英雄事迹,要多角度深入挖掘烈士、模范等的成长故事,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可以分阶段学习烈士事迹、模范的成长经历,如在求学过程中如何树立学习目标、克服困难、不断成长,在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不断追寻自己的理想、坚定信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等。

(四)力行,做实干之人

修好“必修课”,在回首风雨中谱写人生篇章。在学训实践、顶岗实习中加强实践育人,将就“过去谈过去”变为就“现在谈过去”,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干实事、办实事、干成事的动力,引导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踏“敢为人先”创新之路、践“技术为民”初心使命。例如,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在各类主题教育中学习地方红色历史,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一个侧面或者红色历史人物、红色历史故事,设计红色研学线路,开展实习实训,夯实技术技能;资源环境、测绘专业同学可以通过党课、团课学习,围绕高校所在地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开展研究,设计三维立体实景模型,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搬到“云端”,让更多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到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参观,感受历史的魅力。

四、结语

在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大背景下,在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和新问题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历史性、人民性”的理论逻辑,从“明理、增信、学史、力行”四个层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点理想之光,增信仰之力,铸匠人之德,育实干之人,培养“硬技能”与“软实力”并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四史院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