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爬杆”衰落原因及创新发展路径

2023-02-20 16:17张长念高启恒宋雪松郭玉峰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爬杆天桥文化遗产

张长念 高启恒 宋雪松 郭玉峰

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191

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迈入了“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阶段。2022 年5 月,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对体现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其活态传承、融入生产生活、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足以证明北京中轴线传统体育活动的挖掘整理工作备受重视,也不难看出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态传承这一研究工作还有所欠缺。在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理论研究的缺失从根本上限制了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天桥作为北京传统体育活动的聚集地,自清代末年开始已延续百年之久[1],其中“爬杆”项目以高难度动作展现人体力与美学的结合,以极高的观赏价值在天桥占有一席之地,并于2014 年入选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时至今日,“爬杆”已逐渐淡出民众视野,仅零星存在于艺术表演当中。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泊洋和于健的访谈及实地调研,剖析爬杆没落成因,寻找切实可行的传承优化方式,为天桥地区传统体育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爬杆运动概述及发展现状

“爬杆”不同于“爬竿”,爬竿是指由汉代开始盛行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一种特殊的娱乐健身活动。如,广西苗族过节时常举行爬竿比赛,在平地立起光滑的竹竿,先爬到顶端者为胜。西藏日喀则、桑耶杂技壁画中就描绘了几十种爬竿的方法,技法一直流传在民间。而“爬杆”起源于晚清时期的天津,彼时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社会中下层的控制,采用了御览、赏赐等方式接近社会,这一举措点燃了民众的热情,使爬杆运动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2]。清朝末年,在天津的许多习武人在码头从事搬运工作。闲暇时,他们经常举石墩、石锁、练爬木头杆子,那时消防队救火灭火时一般都善用爬绳、爬杆、爬梯子等方式。后来爬木头杆子这项活动引起了消防队的重视,成为消防队业务培训项目。据于正明之子于健回忆:“我父亲自小酷爱武术,当时在看到消防队训练爬木头杆子后,开始练习爬杆技艺。后来,进一步创演了双爬杆、飞跃过杆、过杆穿跳、云里翻过杆等动作,这些技巧将爬杆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爬杆经常作为一种表演节目,在国内的会议演出及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49 年天津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爬杆正式成为运动会项目之一,1954 年春节为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演出,同年受曹华德邀请,到天桥卖艺场子演出爬杆。1975 年10 月16 日,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执行委员会杰马尔·比耶迪奇主席及其夫人访华,北京杂技团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前往人民大会堂进行展演,爬杆位列本次表演项目之一。1985 年,爬杆先后于罗马尼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演出,深得观众喜爱。为庆祝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22 周年,2001 年2 月9 日,爬杆登上伊朗驻华大使馆的舞台。近年来,天桥艺人的后代为了保持传统武术本色依然选择以旧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保守方式虽然尊崇传统,但显然并不适应当下市场环境,造成项目推广、传承困难,虽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却也难掩没落之势。

2 天桥爬杆衰落原因理析

2.1 大众审美由“练”向“演”转化,爬杆演出编创需紧跟时代

中国人的审美精神以欣赏和热爱自然为皈依,终其极,是对生命本体发生的热爱。[3]新时期的大众美学呈现多元转向趋势,为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与发展,我们不仅要处理好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4,5]。爬杆作为天桥市场中的一员,最初就是以惊险刺激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与冲击,运用演员手臂、腰胯及肩背的力量在数米高的立杆上穿梭,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以博观众眼球,展现人体力量、速度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如今走上舞台,不仅以惊险奇特吸引观众,更在供人观赏的同时,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例如倒杆时,演员只有两手及两脚尖触杆,身体离杆的距离较远,动作又很轻,像猫爬一样,非常轻盈,此时常人便难以理解演员是如何抵抗重力又体现这种轻盈的。在这种视觉冲击下,表演便会引起观众惊叹与思考,甚至会因此争论。也正因如此,爬杆的传承人在创编动作时,已从最初的考虑技巧为主,逐渐向看重表达过渡。如其中一个动作名为指日,通过演员将手指向远方的太阳,表达出大众向往光明,向往美好的意境。另一方面,随着艺术与舞台不断向科技化、多元素方向发展,一场演出已不单单是肢体动作的表达。以往观众更加注重欣赏表演的动作、演员间的配合,现如今,观众则更趋向于从整体视角欣赏演出。诸如舞台的搭建、灯光、音乐、服饰、道具等元素的融入与创新,甚至是剧情、节奏的反差,都能引起观众审美共鸣。就如同春晚中的武术表演一样,以前是将武术技术与套路编排作为主体,近几年则在原有打练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加入特效等新鲜元素,凸显武术动作的美感,彰显武术文化。换言之,就是从以“练”为主,变为“演”“练”结合。爬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作为民间艺术活跃于市场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众逐渐开始抵制这种表演形式,认为打板卖艺的属于“流氓”形象,也是从这时开始,爬杆在民间不受重视。后来爬杆的祖师爷于正明经上海杂技团的朋友介绍,把这项运动带到艺术团中间去,才逐渐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历经艺术团、杂技团中的数十年发展,为爬杆加入了时尚之感与艺术气息,直到今天,爬杆依然能够通过身体语言传递传统文化精粹,传承人们灵活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改造,标志着新时代爬杆的审美价值从练到演的良性转变。

2.2 旧的传承方式堵住发展之路,传承人权力受限

“历史上的天桥市场是极为繁华的,清末民初著名的诗人易顺鼎在《天桥曲》中有着‘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描绘。”[6]天桥市场盛行百年之久,京味市井文化在这里孕育而生,产生数十种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而丰富的项目在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传承价值,就是指某种学问、技艺能够继承上一代的文化精神,并培养新生延续上一代的辉煌。天桥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众多项目进入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文化保护与挖掘整理的工作不断深入,但大多数项目在今天仍面临即将消逝的命运。细数其消逝成因,最主要的就是传承方式的陈旧。爬杆历经多年发展变化,传承方式从未改变,主要是以师承方式为主,例如,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健就是师从自己的父亲于泊洋。这样的传承方式虽然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项目的原始性,但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人际间的传播速度较慢,传播范围较小,造成圈子越来越单一,外人难以进入。如不改变这种传承方式,留给爬杆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最终进入博物馆与历史书中。家族内部之间的传承虽在传承空间上会受到传承者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因为性别、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其传承发展的效果,加之受传者并不一定对于该项目保持充足的学习热情,导致传承对象难以为继[7]。传承困难的原因正是如此,项目本身没有完善的传承体系,极大程度地限制了项目的传承与推广。还是以武术举例,武术被重视并且传承下去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进入校园,经历了从传统武术到校园武术的过渡。这一过程不仅改变了旧的传承方式,为项目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活力,更加速了武术的现代化进程,推进项目的发展。当然,武术可以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但爬杆没有如此的影响力和深厚底蕴,因此,大规模的进入校园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据了解,爬杆发展到今天仍然是以师徒传承为主,徒弟向师傅学习爬杆的技巧与文化,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其中,创编新的动作,并进行传承,这种方式看似合理,实则效率不高,对长远发展不利。以此观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否、传承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对技艺的热爱[8]。相比天桥中幡、抖空竹等进入校园传承的项目,爬杆的传承状况有所落后。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不应该是传承人的文化垄断,而是传承人带头下的各精英群体的分工合作。在传承价值这一点上,爬杆在新时代还没有明确新的传承方式与定位,因此,如何扩大传承对象范围,吸引更多人参与,才是如今需要讨论的重点。

2.3 训练方式趋向更安全、更科学、更大众,爬杆需“破旧立新”

对比其他的项目,爬杆的优势在于它的锻炼价值,这也是爬杆的核心价值所在。如果一项体育运动只能让人们欣赏到它的美,却无法让民众参与其中亲身体会运动的乐趣,那这就脱离了体育运动的本质,而只能作为一种表演形式。民族传统体育只有真正应用于实践中才能将其蕴含的价值表现出来,从而产生连带效应,吸引更多人的关注[9]。自项目产生以来,爬杆就以动作表现出的独特与夸张吸引观众,而这背后是演员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传承人于健在回忆时说到:我父亲经常跟我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想人前显贵,要在背后受罪。他表示,以前经常是天还没亮就起床练功,非常刻苦。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早时的训练方式以“熟能生巧”为目的。早期为了项目的生存,为了不断吸引观众的目光,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天桥时代在编创时将原本简单的技术动作变得复杂化、刺激化和惊险化。演员演出时不断重复高难度的动作,身上甚至都没有保护措施,表演和训练过程中危险系数较高。而今,不论是演出,还是锻炼,首要前提都是要保证个人的安全,这也是项目能够发展的保证。因此,在今天舞台上的爬杆,能够看到演员都挂着安全绳,这也是为演出安全考虑。传承人于正明在锻炼爬杆技术的时候,用的还是木质的长杆,在土地上挖个坑直接将杆杵在地上,后来慢慢走上舞台,因演出需要,把木质的杆子换成了铁杆,中间加了铁芯,完成了道具的更新迭代。而如今在科技的加持下,演出道具的制作并不是难事,通过道具的翻新能够起到增强演出视觉冲击的作用。当前,国家正在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他们主要负责传授专业健身训练内容、传授专业动作技巧。像抖空竹、武术等项目已经成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课程,但除此之外的其他天桥传统体育项目并未进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其他具备专业素养的健身指导者的课程当中。这造成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民间爱好者只是道听途说或自己按照老一辈曾经讲过的说法去练习,并未考虑到是否适应自己的身体素质、是否满足自身对于健身的需求;另一个就是容易减退爱好者的积极性,许多爱好者都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锻炼,如,在锻炼的时候没有指导,没有目的,甚至是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锻炼方式是否正确,这就容易使爱好者难以坚持锻炼,从而中途退出。时至今日,爬杆在训练时既要通过手段保证人员的安全,要通过科学手段增添艺术效果,还要通过社会层面采取更多宣传、指导方式,才能使爬杆面向更多受众,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3 关于天桥爬杆创新发展之路的探讨

3.1 对接商业价值:依靠天桥地区,回归市场,完善表演链,开拓新的表演渠道

爬杆的一场表演大概在五分钟左右,单单一个项目很难撑起整个表演。而天桥体育表演具备独特的文化符号,天桥传统体育传承人应积极主动寻求政府在政策、场地以及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在政府主导支持的情况下,成立天桥传统体育表演组织,在继承原有民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以天桥民俗文化为题材,合理融入传统体育传承人的创意智慧,并加以现代化改造,使天桥传统体育表演以新形象展示于世人眼前,推动天桥传统体育表演品牌化的发展方向。爬杆项目可作为其中之一,依附于整个天桥表演团体,发展自身相关衍生品。另一方面,应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与时俱进,结合当下舞台表演中前沿的道具、表现手法、表现形式,创造新鲜动作,革新技术,为动作赋予文化内涵与时代意义。通过对于表演内容的开发,提升爬杆项目表现力,展示项目特色,同时要开拓思维,促进项目产业化,以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方式回归市场。首先要做好的一点是本体产业价值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传统体育产业资源开发为主的生产经营活动,如培训、竞赛、表演等[10]。爬杆目前只局限于表演,培训、竞赛等活动并不多见。产业完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核心,更要紧抓文化相关产业。体育器材、书刊、服装、场地、音乐影像等衍生品,也不能脱离项目实质,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人为把控,完善的产业链能够使项目在市场中存活下去。将天桥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北京地区旅游进行融合发展,打造中轴线旅游新路线,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旅游理念与模式,与中心城区各景点进行合作,打造竞赛区、体验区、虚拟体验区等,刺激大众消费,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同时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新媒体时代已经有了新的传播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截至2021年12 月,我国有网民10.32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手机网民达10.29 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9.7%[11]。通过搜索发现,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出现的近8 年时间内,有关爬杆项目的视频屈指可数,甚至有关天桥传统体育的介绍也较少,能够搜索到的大多都是有关当下天桥的小吃、旅游地点等。这种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缺失造成如今年轻人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建立官方认可的自媒体账号,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对相关项目进行宣传,通过互联网推进爬杆的数字化传播,让爬杆以现代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视野,广泛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扩大观众基础,增加天桥传统体育的辨识度和传播范围。

3.2 对接教育价值:确定以传承人为主体,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人是文化的缔造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首要关注文化“传承人”的问题[12.,13]。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凡是通过典籍或实物无法传承的部分,基本上都是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代际传承的,因此,传承人的“活态传承”,是中华文明传承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手段与方式[14]。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传承主体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而当前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主的传承方式,虽能最大程度地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与进行内涵的解读式传递,但这种过于单一的传承方式不仅导致传承人数量有限,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与时俱进的发展,导致参与项目的人数受到限制。目前虽有政策大力支持,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说仍是让他们自行发展。从传承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其作为传承人必然是最贴近项目,最了解项目技术动作,了解项目发展及历史变迁的人。除此以外,传承人还担负着传承、展示、交流等任务。也就是说,对于项目整体性的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最有话语权的,其他参与受众都不行。正如爬杆一样,如今的传承人是没有传统体育指导资格证明的人,长期被排除在学科建设及学科运作之外,也往往被视为没有文化的人群[15],综合以上几点,应首要明确的就是传承人的主体地位,给予传承人更多的话语权,参与相关工作,保留项目原汁原味传承。同时为传承人提供更多更完善的研习培训机会,转变传统思想,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再将技术内涵“藏着掖着”。通过对爬杆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健的访谈也明确了解到,他在进行申请、传承时能够得到国家给予的保障,能够去进行推动落实,但自己只有传承人身份,再去运作时就没有灵魂,就如同汤里没有配料一样。只有维护好原生场域对传统的充分尊重,才有创新场域更好地传承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才是民族民间的、国际的,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与认同[16]。因此,只有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给予他们明确的主体地位和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愿意付出更多,承担更大的责任。

当前,虽然传承人数量有限,但参与天桥体育的民众数量却是可观的,诸如爬杆这类表演结合锻炼的项目,如不将正确技术传达给大众,很容易造成参与者不明确技术原理而“走入歧途”,产生错误动作甚至出现人员受伤。为此应增设天桥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从众多爱好者中进行选拔,周边学校、单位、社会机构配合宣传,挑选出部分爱好者由传承人进行培养,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认定,颁发证书,扩大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技术的群体,吸引更多爱好者参与其中。

3.3 对接锻炼价值:针对不同场景,优化技术体系,推进全民健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目的,更重要的是使项目能够继续存活。作为一种静态的文物的保护,相对来讲比较容易,但是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中,实则是比较困难的。新时代的发展中应紧扣爬杆核心的锻炼价值,对接其他项目领域。爬杆项目过去老旧的训练方式到今天已经过时,并不可取,而项目想要发展则必须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的最好方式就是提炼爬杆身体素质锻炼的核心技术,使其成为运动训练领域的一种训练方式。在传承人与相关领域负责人的指导下,完善技术体系,确定基本功的构成,将难度动作分为不同等级,低级别的难度动作更加简单、安全,受众更多,高级别的难度则更具观赏性,但需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后方可练习。对于更多的爱好者来说,通过减去高难度动作的负担,可以达到安全与简单易练两个目的。简言之,就是将复杂的动作简单化,对接全民健身,使更多民众能够参与。一方面,从锻炼价值来看,爬杆主要锻炼的是人体的核心力量,也就是腰腹部的力量,经过爬杆技术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人体的协调性与肌肉耐力,强化自身对控制肌肉的敏感力,这也是爬杆锻炼价值的核心所在。如,武术运动员在锻炼核心力量时常用平板支撑,时间久了自然单调乏味,在训练中增加以爬杆技术动作为主的锻炼,替换经常使用的动作,使运动员脱离常规锻炼方式,提升锻炼兴趣,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如此,爬杆还锻炼上肢力量与四肢的协调能力,这在面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时是十分有效的。另一方面,从衍生价值来看,爬杆运动能带给训练者不同的乐趣,相比直接锻炼核心力量的枯燥,这种“在玩中练”的形式更容易被人接受,以比赛或单纯展示自我形式进行集体训练时还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对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青少年的自信心,集中运动时的注意力,还能提升其勇气,培养不怕苦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针对表演领域,应结合传承人与相关专业领域精英去进行创新,不断开发有深意、有内涵、有灵魂,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动作,结合天桥不同项目,以其中某一项目为主,编创舞台剧、情景剧等多元艺术形式,不单单局限于展现肢体,将爬杆由“撂地”表演转型为艺术演出。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具备精神文化价值,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财富。天桥传统体育则是北京地区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历经上世纪的鼎盛与本世纪的兴衰变化,给天桥传统体育带来的是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的精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急需抢救的情况下,提升项目自身的质量,与时俱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文化活态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重大。爬杆作为天桥传统体育表演类的重要成员,依托天桥这一文化载体,在新的发展机遇下继承传统,继往开来,不断推陈出新,才是其生存发展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爬杆天桥文化遗产
简论现代杂技中爬杆的技巧与艺术化演绎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一种用于电力维修的爬杆机器人设计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爬杆机器人设计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文化遗产保护
简易爬杆设备在桥梁梁板架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