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研究
——以蔡李佛拳为例

2023-02-20 16:17侯海燕
武术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武术文化遗产德育

侯海燕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华武术“表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式、行为方式,是中国文化的显著象征。”[1]然而,一味追求奥林匹克化转型使得优秀传统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因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而陷入“薄小俗浅”,高校武术教学落入了只见“技能”不见“文化”的境地窠臼。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供给[2],而这为高校武术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面对众多武术拳种,高校武术课程应如何调适并创化新生,实现其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1 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困境

可以说,“武”化教育的缺位导致文化活力的缺失、民族脊梁的坍塌。[3]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经东西方文化及“土洋体育之争”的交锋后,武术在1915 年被列入学校教育,这时学校进行武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以武术铸就文化之脊,激发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极其重视高校武术教育,并通过颁布《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施行“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成立“全国学校武术联盟”等一系列法规、制度、文件政策等促进高校武术的发展。然圄于“体育”和“运动”的挟制,高校武术教育出现了只见武术技能,不见武术文化的异化现象。中华武术所蕴含的武德、武术信仰、武术礼仪、中华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武术教育中的缺位。[4]

2 高校武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课程思政

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大都是技能内容[5],鲜有其德育与文化方面的内容。由于在教学中没有武术历史内容、内涵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培育的相关内容以及武德等德育的具体内容,使得德育目标的达成成为空谈。另外,德育实现路径不明晰、课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的缺陷与缺少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等,使得德育目标无法实现。课程思政为高校武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武术课程的文化育人和德育功能凸显出来。高校武术课程当立足拳种,充分挖掘拳种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渗透贯穿到武术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掌握拳种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其做人做事做学问,实现武术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3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理论建构

3.1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武术课程应在充分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将其融入武术教学全过程,达成价值引领和技能掌握的统一,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进行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是“健康第一”“立德树人”。其课程思政就是让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实现“专业技术知识”与“德育引领”的完美融合。

3.2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目标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当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在完成其作为“体育”的目标外,也应完成其作为“文化”和“思政”的目标。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目标应包括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三方面。以蔡李佛拳为例,其课程思政目标如下:

体育教育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这一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拳种和其功法体系,掌握其基本功法,使学生尚武品武,帮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和完善人格。

德育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敢担当、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德修养和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文化目标:通过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其民族精神,增强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3.3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主要内容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高校武术课程需紧扣育人根本任务、紧抓课程思政本质、围绕“六个下功夫”,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拳种自身的内容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多领域,通过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

第一大主题:“坚定理想信念”类。回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发展史,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其百年的传承和发展,见证社会的变迁。此主题以时间为线索,以故事或通过观看会展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如何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参观蔡李佛博物馆或通过故事的形式或通过视频、图像的形式进行)。第二大主题:“培育民族精神,厚植爱国情怀”类。首先,爱国主义。从传统武术文化中摘取爱国英雄的事迹(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陈享等)作为案例,通过音视频、图片、PPT 或故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悟武术文化中蕴含着的爱国和自强不息精神。呈现内容的选取从“大”到“小”即按照母体和个体(传统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顺序进行。其次,兼容精神。从戚继光的故事、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命名上和收授门徒上的案例中讲述。再次,追求真理和独立人格。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的故事以及抗战时期蔡李佛拳传人共产党人钱维方等人故事中进行讲述。最后,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案例。从“闻鸡起舞”“纪昌学射”的故事和陈享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故事讲述。第三大主题:“加强品德修养”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文化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重义轻利、真诚有信等,而这些内容通过武礼、故事、视频、影片、图片、案例、参观学习等教育形式来实现。武德的内容应与时俱进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给学生。武德的道德共性部分:“健行”“厚德”“忠孝”和“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对应的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武德的个性部分:对个人、对社会行为的规训内容。武德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武德武礼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如,顽强拼搏、勤学刻苦、刚健有为、吃苦耐劳 、自立自强、耐心沉稳、理智有恒、聪明敏捷、谦虚谨慎、果敢担当、尽职尽责、诚信友善等。(此类内容主要通过讲解、视频、影片、实践、故事、比赛、活动、参观学习等教育形式来实现)。第四大主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类,其内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蕴,讲述中华精神。(以讲解和参观学习为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将这四大主题内容融入该拳种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

3.4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

3.4.1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实施模式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高校武术进行课程思政的主要模式。以蔡李佛拳为例,其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为:课前导入(线上进行)+课中的渗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课后的反馈(线上进行)。

3.4.2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需遵循的原则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高校武术课程思政需遵循体育教学、思政工作以及学生的成长规律,需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需将思政内容在武术教学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中得以体现。第二,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此,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应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第三,实事求是。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需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探求武术课堂教学与学生接受偏好特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改革创新来进行课堂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师生的互动交流进行思想引导,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实践。第四,创新思维。传承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在原有教学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以适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同时需对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挖掘(从它自身、从孕育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影响它的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层面进行挖掘),以使体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第五,遵循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武术课堂育德作用,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置于首要位置并融入其课堂教学全过程。应把握学生身心成长特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增强课程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突出典型以蔡李佛拳为例,通过深入挖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所蕴含的思政因素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故事或者案例、视频、音频和展演等形式,通过类似于陈享创拳、岳飞抗金等英雄人物事迹,突出德育教育。最后,注重实效原则。要注重学生“三观”的塑造,学生身心健康的提升和学生人格的完善;要健全和完善其德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其协同育人机制。

3.4.3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

第一,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精讲多练是高校武术课堂教学所必需遵循的原则。以蔡李佛拳为例,对于德育的内容我们在不影响原来技术的学习上,在课中结合技术学习进行渗透。在课前倒入、课后的复习和反馈环节中将制作的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传授给学生。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尤其是拳种的武学思想、武德的一些内容、中华精神、体育精神等都可结合技术的学习进行。第三,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蔡李佛拳为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课程思政的设计,需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纵向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前世(传统武术)和今生的发展脉络。通过纵向的研究,让学生把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及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认识这一中国传统武术并熟练该拳术的技能技术,掌握武德的内容,懂得学拳的意义及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从横向来比较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让学生区分什么是传统武术和现代武术等。通过纵横两个维度的设计,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思政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赓续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第四,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如,通过课前导入和课后反馈的线上教学,直接让学生对拳种的德育因素进行学习;隐性教育如,上课用“抱拳礼”、学习基本技术马步阴槌时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阴阳哲思等。第五,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以蔡李佛拳为例,共性和个性的结合体现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德育因素挖掘的范围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是传统武术的一个拳种,而传统武术又是武术的一个分支,这种从属关系,使得蔡李佛拳的德育资源既有和传统武术的共性部分,也有自己的个性部分。而这也为我们深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的德育资源提供了方向。为此,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德育内容的挖掘不仅局限于拳种本身,还可将其扩展到传统武术、武术中去挖掘。第六,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明是非,辨善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武术课程思政教学,需通过正面说服教育和纪律的约束来提升学生的思德水平。最后,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以蔡李佛拳为例,要求我们一方面及时学习发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典型经验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通过选树典型,以点带面,鼓励积极探索,形成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试点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

3.5 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武术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与关键。以蔡李佛拳为例,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优化教学团队。为此,一方面,对江门市蔡李佛拳协会提供的教练师资严格把关,确保其师资既具有较高的拳术造诣,也具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一对一地与拳术教练对接,指导其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此外,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3.6 武术“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的统一,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评价既要体现对知识传递即专业知识技能的评价,又要体现对价值引领即德育内容的评价,既要对老师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为此,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不仅包括对拳种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习得过程中的德育目标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教学设计、教法教态、教学思想、思政目标的达成、教学效果等内容的评价。以我校的蔡李佛拳为例,在现有学校考核系统不变的情况下,对学生课堂表现如,课上提问、参与互动、视频提交、学习态度等的评价占10%,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认、中、高级的套路考核评价占70%。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来检验课程实施对学生德育的影响。而对教师的评价则通过学校督导、学生与同行评价。

猜你喜欢
武术文化遗产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华武术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武术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