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改欣,邹 亮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校政行企协同共育人才,就是通过学校、政府、行业专家和优秀企业等共同承担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1]130-134,使得高校毕业人才能够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国家财政收入增收与促进就业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各旅游高等院校培育了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但是随着旅游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从业者数量的快速激增,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业市场需求错位、旅游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期望与从业者实际能力与质量存在偏差等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重新对接旅游专业毕业生能力与行企需求,需要校政行企的协同配合共育人才。
2017 年12 月5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在《意见》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等有机衔接。《意见》的提出满足了人力资源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于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及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2]171-175,199。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已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规模化和国际化,旅游市场的运营方式与旅游消费者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亟需高质量、高水平旅游专业从业者的大量投入。因此,以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为实施路径,实现旅游专业人才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满足旅游人才与行业企业的无缝衔接是十分必要的。
近年来规模化与成熟化的旅游高等教育催生出大量的旅游专业毕业生,然而能力参差不齐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旅游从业者,自然就出现了旅游专业人才与旅游业市场需求错位,其竞争力未能表现在旅游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上等问题[3]11-14。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一方面招聘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行业忠诚度较低、行业核心业务能力弱,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和期望标准有一定差距[4]45-47,68,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对其进行入职再培训和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内工作轮岗机会有限,大多数从事餐饮及客房服务等工作,毕业生心理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的落差致使旅游企业中的大学生员工流失率较高,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缝合毕业生心理预期和就业实际情况裂缝的关键措施就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合作,培育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过程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5]56-60。
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具有专业实践性强,人才需求量大、从业门槛相对较低等特点。旅游业作为服务行业,其就业人才也面临流动率高、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很多企业常常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用人难的困境。目前很多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都与旅行社、星级酒店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效衔接[6]156-160,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行校政行企育人机制上有着天然优势。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校政行企育人机制中的主要实施者。政府具有良好的平台和优惠政策,是连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桥梁。行业掌握旅游业发展的先进技术与前沿信息,是校政行企协同发展的领头人。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性的教学资源,开展深层次人才合作,为学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推动者。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育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行业发展,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7]182-183。最终达到学校培育出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企业有人才可用,政府有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于当地发展,实现多方互利共赢的目标。
目前,多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都是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实习协议的形式,但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旅游专业教育之中,学校劳动力输出与企业劳动力索取已成固态,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校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学生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实践知识推动理论发展,实现教育反哺的目标,但是由于实习模式的单一,并未实现。企业作为学校的合作单位,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经济利益,希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获得更多的实习生,缓解企业人力短缺的困境。而学生实习时间相对较短,缺少岗位调动的机遇,长期从事基础性的服务工作会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降低从业积极性,无法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产生理论,只是机械性地实习。因此导致大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在毕业后不愿意从事本行业,旅游专业人才高质量人才相对缺乏。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各方优势,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在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被社会认可,被行业接受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政府希望学校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留在当地,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行业希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行业发展;企业希望能够获得有技术、有知识、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8]120-122。各个部门利益诉求不同,缺乏有效的衔接,影响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校政行企合作多是通过签订书面合同的形式,实质性内容相对较少,如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的旅游企业类型主要是传统的星级酒店,较少涉及旅行社、旅游规划公司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云旅游等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潮流,而学校课程设置和内容还停留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教学内容调整相较行业发展较为滞后,使得人才培养与实际需要存在差距。同时部分院校与旅游新业态企业合作交流较少,仅依靠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校企合作单位联合培养,不利于真正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方向,学习最前沿专业知识。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是一个相互合作、互相配合的过程,需要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朝着共同的目标为之努力。旅游行业人员掌握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但授课时间上限制较大,讲课能力较为薄弱[9]72-75,87。专业教师理论授课经验丰富,实践能力相对缺乏,缺乏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复合型人才[10]92-96,不利于专业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校政行企联络方面,学校、政府、行业、企业之间尚未构建畅通有效的联络沟通机制,双向沟通多,多方联动少,不利于协同育人的实施。
在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职能,利用自身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优势,搭建起学校与企业、行业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进而推动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在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利益不同带来的纠纷,政府作为当地的权威部门,可利用行政权力监督校企双方是否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执行合作协议,斧正二者共同育人的运行轨迹,完成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总之,政府部门可以依据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计划,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约束不同单位的不合理行为,保障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开展。
校政行企合作不能单单停留在学生实习和教师调研两个层面,应该结合社会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新。因此,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最新态势,学校应在保留传统型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发展新型校政行企合作形式,鼓励多样化的就业与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方的组织协调能力,学校可以选派优秀骨干教师通过深入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调研学习等方式,帮助专业教师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旅游电商、研学旅游、房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与当地旅游规划公司、旅游企业进行合作交流,搭建旅游电商直播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云旅游、智慧旅游等行业新态势。
在丰富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找到专业知识学习与行业人才需求的差距,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旅游专业人才的竞争力。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学校应根据行业发展、学生实际情况调整人才培养与实习实践方案。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计划主要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进行。但是大四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实习等压力,致使学生实习进程难以集中精力。在实习模式上,可以借鉴国内外旅游高校的成功经验,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将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活动在大学四年生活中进行阶段性划分。比如大一进行专业和行业认知学习,大二和大三进行景区、旅行社等行业短期学习实践,大四进行酒店实习深入体验,将实习过程进行有效分解,呈现阶梯型的旅游型人才培养路径,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性学习的不断深入。除了实习实践的相关问题,目前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发展难以衔接的问题也尤为突出。针对该问题,学校可以联合旅游行业、企业、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行业潮流进行剖析,将目前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同时,教师要将旅游业新业态不断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想要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与就业的无缝衔接,除了要吸引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外聘教师外,还应打造理论和实践兼具的优质型教学团队。如在吸引优秀外聘教师方面,政府、行企业应该鼓励行业或者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主动担任高校特聘教师,以企业进课堂的形式帮助学生不断获取最新的前沿信息和技术。针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缺少的现状,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校企联系平台,推动高校教师团队从传统理论型向理论与实践兼具型转变,促进校内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现实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在旅游专业教师招聘中应摒弃唯学位,唯论文的风气,吸引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不断打造双师双能型优秀教学团队。在校政行企联络中,各个部门应该主动建立校政行企人员联系网络,让教师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向与态势,企业和行业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过程,政府熟悉学校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方向。校政行企四方联动,共同努力,打造完整的人才沟通交流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过程的顺利进行。
校政行企协同育人要充分发挥学校、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协同合作,培育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为切入点,探究旅游管理专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的优劣势,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的优化策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理论联系实践较为密切的专业,学校应建立健全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学习与就业的密切衔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率,满足行业企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实现政府留住人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达到共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