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陈思佳
“斜杠青年”不满足于从事专一职业,而是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追求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化生活,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钢琴调律师/签约摄影师/公益志愿者”,抖音平台的钢琴达人“唐大树”(本名唐凯)在签名栏如此介绍自己。
当下,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正成为一种“潮”标签。他们不满足于只具备单一技能或从事“专一职业”,而是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追求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化生活。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的这三年,职场人的生活状态多少有所改变,越来越多青年加入“斜杠”行列,在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唐凯是一位钢琴调律师,也是北京798艺术区一家钢琴摄影工作室的主理人,还是视觉中国的签约摄影师,同时他还帮助湖南老家的乡亲们售卖滞销的脐橙,给山村的留守儿童捐赠图书、普及音乐知识……
“我出门一般身上都会背着两套行头,一套是调琴工具,另一套是摄影器材。”唐凯指着放在椅子上的两个背包说,“我习惯骑车或者跑步去客户家,沿途遇到好的光线和风景,我都会马上用镜头记录下来。”美术科班出身的他,喜欢自己研究摄影技巧,用他的话说“好的摄影师都是‘野生’的”。“我想在梦想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唐凯说道,摄影给他带来的快乐瞬间足以治愈生活中的各种沮丧,“而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的身份,给我专业认可的同时还能带来额外收入,简直是完美。”
唐凯是湖南永州人,家乡盛产脐橙,但是由于村里信息闭塞,橙子销路一直不好,尤其近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果农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橙子烂在枝头。唐凯就回到家乡,帮他们拍摄并制作相关的宣传海报及短视频等,并通过自己的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帮助老乡们售卖脐橙,2022年他自己就帮助村里销售了20多万斤。
唐凯直言,通过调琴工作,他结识了3000多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他将这些家庭里孩子不再看的绘本、图书收集起来,通过和快递公司合作,把书籍邮寄回家乡,捐赠给当地的幼儿园、小学。“很多书是家乡的老师们都没看过的,孩子们拿到书如获至宝。”唐凯开心地说。
“2020年回家过年,刚好赶上新冠疫情,我在家呆了很长时间。”唐凯回忆说。他找来一辆皮卡,把自己家里的老钢琴拉到了附近瑶族山丘的九嶷山瑶族小学、棉花坪学校。他把钢琴拆开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钢琴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让每个孩子都摸一摸、弹几下。“像我们宁远这样的小县城,很多人是没见过钢琴的,我想通过这样的做法,给他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这世界上还有很多很美好的事物。”他说。
钢琴老师也是代驾司机,“斜杠青年”拥有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就业观,既要生计也要诗和远方
外企白领酷爱拳击,“斜杠青年”似乎精力无限,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自如
现在,像唐凯这样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他们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像父辈那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过五十年如一日好生活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斜杠青年”拥有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就业观,他们既要生计也要诗和远方,他们似乎精力无限,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的岗位、角色中切换自如,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挖掘自身潜力、拓展自己的边界,也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劳动与就业研究室主任曲玥表示,新一代青年生长于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成长环境较舒适,有机会培养多个兴趣爱好。他们更加追求遵从自身个性的多样生活方式,因而进入劳动力市场阶段,可能会尝试多重职业的体验。
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斜杠青年”规模已突破8000万人,他们以“80后”至“95前”人群为主,高学历者占据主流。从目前青年从事的具体副业来看,微商、自媒体成为青年开展副业的热门选择。此外,网店运营、网约车司机、摄影师等职业也受到青年群体的关注。
“斜杠”,是个体的选择,也是大环境的映射。“云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数字技术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度融合,大大提升了信息资源的可得性,催生了零工经济、众包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网络主播”“UP主”“电子竞技运营师”“人工智能训练师”“数字化管理师”等新兴职业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运用让工作内容可以碎片化,同时解放了对工作时间及场景的束缚,为青年降低了“斜杠”的门槛,提供了更多的灵活就业岗位。
白天是说着流利英文的翻译,傍晚成了风风火火的“蓝骑手”,晚上又变身为有十几万粉丝的短视频博主,偶尔还要直播带货——张一臣是一名典型互联网红利下的“斜杠青年”。他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都是英文,在学校期间他就做了很多与英文翻译相关的兼职工作。
“起初只是为了赚一些零花钱,让大学生活不那么拮据和枯燥,家教、展会讲解员、代跑腿等兼职我都做过。后来发现英文翻译市场需求很高,这也是我的本行,毕业后我就没投靠大厂,直接自由职业了。”张一臣回忆着继续说,“我现在每周都有3个来自国外的固定翻译订单,国内的临时翻译件也很多。这些工作都是在网络平台找的,现在各种灵活工作的机会很多,时间自由且收入高,最重要的是‘干什么’‘干多少’可以自己说了算。”他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很满意。翻译工作需要长期伏案,为了出去活动一下顺便锻炼身体,他突发奇想开始尝试当一名外卖配送员,“我通常是在下午5点到8点配餐高峰期接单,顺便感受下人间烟火嘛。”他笑着说。在送餐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有趣的人和事,他便用手机拍摄记录下来,再剪辑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居然也吸引来了十几万的粉丝。
“斜杠青年”不只是身份的叠加,自主选择的职业观和以兴趣为出发点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丰富个体的人生体验,也能进一步释放个性、激发活力,有助于新时代青年获得知识技能的双提升,还可以将个人兴趣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自然就有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同时,灵活就业不仅解了社会民生的燃眉之急,也激发了市场活力与创造力。据悉,中国灵活就业人员不断增加,规模已达2亿多。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斜杠青年”都是兴趣使然,增加收入和抵御风险,同样是“斜杠”的目的所在。
室内设计师经营米粉店还是业余歌手,增加收入和抵御风险,同样是“斜杠”的目的所在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青年就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2022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7%;这其中,青年人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16-24岁、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3%、4.5%。居安思危的“斜杠青年”开始更加慎重地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从事副业、灵活就业已经成为缓解经济压力、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灵活用工也逐渐受到企业的青睐,既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长期养人成本,又提高了人员配置的机动性和工作效率,模式更加灵活。中国人民大学灵活用工课题组等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显示,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且灵活用工规模仍在扩大。
但张一臣也坦言,能将自己学的英文专业作为主业,再配合一些自己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副业,这是他的幸运。“我身边也有一些‘斜杠’朋友,想做的特别多,但是自身能力和精力跟不上,或者是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承受太大压力而样样干不好。”他说。
而唐凯有点担心的是个人的社会保险问题。“我现在没有挂靠任何单位,所以也没有缴纳社保,只能买一些商业保险作为补充。”
复旦大学教授于海认为,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应该给予“斜杠青年”更多理解和鼓励。青年有多种职业身份,把谋生和自我实现结合起来,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消费者也得到了更多样性的服务。“同时也要注意,尽管国内目前灵活就业呈现蓬勃生机,但仍处于发展初期,劳动保障和维权方面劳动者仍需承担一定的风险。2022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提出‘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相信未来相应的政策法规能及时跟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