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江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漕运镇中心卫生院,江苏 淮安 223217)
膝骨关节炎为临床骨科多见疾病,其本质为退行性疾病。患者多发于老年人,致残率极高。有研究显示[1],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发病率接近10%,年龄与患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2]。当前临床中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口服镇痛药物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是终究治标不治本。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对临床疾病有独到的见解。膝骨关节炎在中医中归属痹症范畴,致病机制为风寒湿邪存于肌肉筋骨,留于关节,致使气血不畅,阳气不煦,关节冷痛。随疾病进展可致瘀血内生,风寒湿邪交杂,缠绵不绝,阳气受损等。虽炎热夏季,着厚衣重被亦难解其寒,病程缠绵,数年乃至数十年亦不得去[3]。小针刀是当前临床中新型治疗方法,属于中医针灸与临床手术的结合体,在治疗软组织慢性损伤中具有较好的疗效。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对膝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实施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21年8月-2022年5月到我院就诊的62例膝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对膝风湿寒性关节痛相关诊疗标准;②意识清醒;③均为单膝发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器质性疾病;②施术部位存在严重皮肤损伤;③精神障碍;④有感染或出血倾向;⑤妊娠哺乳期女性。
中医诊断标准;①主症:关节疼痛,屈伸不利,遇冷则重,得热则轻;②次症:腰身重痛;③舌、脉象: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4]。
西医诊断标准:膝关节可见外翻畸形、肿胀、疼痛,X线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可伴有骨赘,软组织下骨可存在硬化,膝关节骨性畸形。
将入选患者以奇偶分组法均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均为31例。实验组纳入男性病患16例,纳入女性病患15例;年龄30-83岁,年龄均值为(63.91±12.84)岁;病程20-54个月,病程均值为(38.72±11.35)个月;参照组纳入男性病患14例,纳入女性病患17例;年龄32-85岁,年龄均值为(64.75±12.98)岁;病程22-51个月,病程均值为(38.54±11.67)个月;对比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分期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每天2次,每次50mg。参照组行常规松解病变组织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根据膝关节局部痛点对相应的肌肉以及韧带进行松解,但是不对髌骨下的脂肪垫进行松解。实验组行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治疗,主要治疗方法为:指导患者选取平卧位,将枕头放置在患者的膝盖下方,使得患者的膝关节能够充分屈曲。选取髌骨下方中央位置、内膝眼以及外膝眼作为定点,共计定3个治疗点。给予患者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在患者髌骨下方中央位置治疗点治疗时采用汉章4号小针刀,将刀口线与患者的机体平行,快速突破患者的皮肤,并在进入患者的髌骨韧带以后,采用左手的拇指处将髌骨的下极向上推进,左手的余下四根手指将按压在患者的髌骨上方,让患者的髌骨能够充分向上方翘起,将小针刀的刀口旋转一个直角的角度,将脂肪垫横向松解,松解1-3刀后再将小针刀拿出。在对患者外膝眼、内膝眼定点治疗时,同样将小针刀的刀口线与患者的身体进行平行,并在垂直于患者皮肤后将小针刀快速刺入,旋转刀口方向至对侧。在进行外侧治疗时将小针刀尖锐部位朝向内侧,在进行内侧治疗时将小针刀尖锐部位朝向外侧。随后沿着水平方向进行剥离,竖向疏通1-3刀左右将小针刀取出。在患者的刀口处贴好创可贴。两组患者的治疗频率均为五天一次,连续治疗3次。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压痛点个数及生活质量。
1.3.1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将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显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体征恢复至健康水平;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有所恢复。无效: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剧,体征未见恢复。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3.2 疼痛程度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采用数字疼痛评分法(Number Rating Scale,NR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将患者的疼痛程度分为0-10分,共计11个级别。0分表示不存在疼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最大疼痛。根据患者的个人感受让其从0-10分中自行选择。
1.3.3 关节冰冷程度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的关节冰冷程度进行评估。给予患者10cm长的带刻度的直尺,直尺上带有0-10刻度。患者根据自身关节冰冷程度对照直尺上面的刻度自主评估,0分表示无冰冷程度,10分表示最大冰冷程度。
1.3.4 压痛点个数观察指标 使用大拇指的指腹按压患者的关节周围,按压力道保持中等强度,患者如能够感受到明显疼痛,则提示存在一个疼痛点。统计患者关节周围的全部疼痛点个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对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时表示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6.77%,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6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及压痛点个数对比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及压痛点个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低于参照组,压痛点个数少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及压痛点个数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及压痛点个数对比(±s)
组别 例数 疼痛程度(分) 关节冰冷程度(分) 压痛点个数(个)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31 6.47±1.15 2.35±0.91 7.35±1.51 3.62±0.87 5.23±1.25 2.35±0.78参照组 31 6.51±1.23 3.84±1.07 7.26±1.45 4.81±1.22 5.27±1.19 3.84±0.97 t-0.132 5.906 0.239 4.423 0.129 6.665 P-0.895 0.000 0.812 0.000 0.898 0.000
中医将膝骨关节炎分类为痹症,《素问》中有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5]。髌下脂肪垫是膝关节中髌骨、髌韧带、胫骨平台以及股骨髁间隙内的脂肪组织。具有润滑、衬垫及稳定膝关节的作用[6]。而膝关节是人体负重及运动的重要关节,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患者的髌下脂肪垫会不断的摩擦及挤压,导致受损可能性极高。一般情况下,当髌下脂肪垫压力增大时,会导致出现充血及肿胀,如未能得到有效的缓解,会进一步出现增生及纤维化等情况,严重影响髌下脂肪垫的分泌功能,使其对膝关节的保护程度降低[7]。因此,髌下脂肪垫与膝骨关节炎的致病机制密切相关。鉴于此,本文特研究对膝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实施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的疗效。
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疗效、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压痛点个数及生活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并且通过三个治疗点进行高效切割,可以有效使髌下脂肪垫与胫骨、股骨及髌骨之间粘连解除,促进膝关节的血液供应恢复,改善髌下脂肪垫的高张力及高应力状态,使患者的功能恢复,炎症反应消失[8]。从而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而且髌下脂肪垫具有分泌功能,其分泌的生物化学物质,免疫细胞及脂肪细胞等对膝关节功能起到积极作用。膝关节患者出现冰冷、疼痛感及功能障碍的机制为髌下脂肪垫因机体内部病变导致分泌致炎因子,对滑膜、关节囊等组织起到不良影响[9]。而行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治疗时,以内外膝眼进行入路,该入路是膝关节局部腧穴,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治疗同时可以完成针刺治疗。髌骨下方中央位置、内膝眼以及外膝眼三个位置以针刺治疗时具有祛风散寒、温阳止痛的作用。利于降低患者关节冰冷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0]。
综上所述,对膝风湿寒性关节痛患者实施三点法针刀松解髌下脂肪垫的疗效较好,患者疼痛程度、关节冰冷程度显著降低,压痛点个数显著减少,建议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