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山东 临沂 276002)
产妇在生产之后会出现出血情况,与子宫收缩乏力、精神心理影响及软产道受伤有直接关系,随着出血时间的不断增加,促使产妇的出血量也随之增加,极容易导致产妇出现休克、低温及死亡[1]。在发病之后若不能及时进行止血,产妇会有致死风险。此外,还有一些产妇不了解生产过程,在面对生产时会出现紧张及害怕的心理情绪,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妇的产后出血风险,对产妇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2]。临床上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因产后出血而死亡的患者数量高达15万。产后出血是一种凶险性极强的疾病,在发病之后的较短时间之内产妇会出现大量失血的情况,会导致产妇进入到休克状态。因此,当产妇出现产后出血时,应立即对其进行止血治疗,并把握住抢救时机。为了能够提升产后出血预后效果,做好护理工作尤为重要[3]。当前临床建议在产后出血护理中实施强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方法,通过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相关知识,并加强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疾病治疗自信心,疏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使疾病预后治疗效果更为突出[4]。
1.1 一般资料 选取56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选取时间为2020年1月-2021年12月,随机分组。对照组28例,年龄22-37岁,平均(29.4±2.2)岁;孕周33-40周,平均为(37.5±1.8)周;观察组28例,年龄23-38岁,平均(30.2±2.3)岁;孕周34-41周,平均为(38.2±1.5)周。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选取的所有产妇均在本院中接受分娩;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③所有患者均与产后出血临床诊断标准要求相符合。
排除标准:①合并产后并发症者;②合并严重妊娠并发症者;③无法与他人沟通及精神疾病者;④合并血液疾病者;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⑥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⑦高血压疾病者;⑧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以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给予其合理化的治疗措施,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病房环境,叮嘱其科学的用药方法,对其加强营养支持。
观察组行强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①健康宣教:产后出血本身属于一种突发性疾病,并且在患病之后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由于在患病之前不能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患者安全感不高,从而增加了患者的心理情绪波动。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讲解出血的原因,以此来增强患者对出血原因的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产后出血处理。应为患者详细讲解分娩过程,并叮嘱患者在分娩期间需要注意的问题,积极主动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患者运动指导,以此来确保患者能够尽快恢复健康。此外,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多休息,以此来确保自身生命体征更为稳定,并对患者参与床上活动给予科学的指导,确保患者的体力得以尽快恢复,对患者出现并发症起到预防作用。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协助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并叮嘱患者不可长时间保持仰卧位姿势,正确的姿势为俯卧位,以此来纠正患者的子宫后倾位,降低产妇出血量。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应注意通风,以此来确保病房内空气的流通。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正确的生活习惯及方式,以保证其日常生活更加规律。要求患者应每日更换内衣、内裤,并保证会阴部位的清洁及干燥,叮嘱患者在对会阴进行清洗时应使用1∶2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在产褥期阶段,应避免性生活,不可使用盆浴,以防止感染现象的产生。②心理护理:患者在患有产后出血疾病之后,由于过于担心自己的病情,加之对该种疾病的不了解,因此会出现害怕、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导致机体的应激反应随之加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后出血的发病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进入到病房中,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能够更为充分且直观地了解到患者的心理情绪及心理想法,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患者的心理需求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心理疏导,以使患者的疾病治疗依从性得以显著提升,能够在疾病治疗中保持积极的心理情绪。
1.3 观察指标 ①产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②不良心理情绪评分,评估项目包括SAS、SDS指标,分别使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越严重[5]。③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指标包括产褥感染、继发性贫血、尿失禁三项。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使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s)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产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 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比较(±s)
组别(n=28) 产后2h出血量(ml)止血时间(min)观察组 1013.22±176.25 1242.68±176.52 38.69±7.25对照组 1022.36±174.63 1394.23±204.23 55.21±5.14 t 0.195 2.971 9.836 P 0.846 0.004 0.000产后24h出血量(ml)
2.2 不良心理情绪评分 护理后,观察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不良心理情绪评分比较(±s)
组别(n=28) SAS(分) SDS(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65.65±3.25 34.46±2.36 62.36±2.14 32.15±4.23对照组 64.98±4.02 48.23±4.14 62.13±3.26 49.69±2.45 t 0.686 15.290 0.312 189.987 P 0.496 0.000 0.756 0.000
2.3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在分娩期产后出血作为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同时也是导致产妇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我国范围内,通过对产妇死亡的发生概率进行统计分析可知,受产后出血因素所致的死亡率为2%-3%[6],在患病之后若不能尽早对产妇进行救治,产妇会出现低血容量休克及贫血的风险,严重者会导致女性失去生育能力,对于产妇而言将会有死亡风险,因此在患病之后产妇会出现极强的不良心理情绪,对疾病治疗工作的实施及开展造成一定的限制[7]。因此,加强对产后出血患者护理工作的实施尤为重要。
在对产后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期间,应保证护理工作更具针对性,从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出发开展护理工作。尤其是一些初产妇,缺少分娩经验,对于在不同的产程中需要做好哪些事情不了解,从而在生产时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担心自己及胎儿的健康,因此极容易出现心率异常反应及内分泌失调等症状,进一步增加了产后出血概率[8]。因此,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期间,给予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期间,应加强对其心理指导,以舒缓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以确保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之下,能够帮助产妇顺利的渡过分娩期。对于一些存在较为严重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应给予其鼓励和安慰。当患有产后出血疾病之后若不能及时入院接受治疗,会引发患者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贫血等症状,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的多器官出现功能衰竭,若是病情较为严重,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9]。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均需要参与到产妇护理工作中来,与患者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以确保能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疾病救治环境,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疏解其不良心理情绪,以确保患者在疾病治疗期间能够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对患者实施后续护理工作期间,需要基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情绪,具体分析病症,并评估患者的出血量,以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分娩指导,确保患者经过护理之后身体能够尽快恢复到健康状态[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后24h出血量、不良心理情绪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因此建议将强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方法用于产后出血疾病护理工作中,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工作期间,会根据患者机体的具体反应及异常现象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应尽量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提出的疑问,需耐心进行解答,以促进患者自我保健护理意识得以大大提升。在开展护理评估期间,需要将现有护理举措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能够将该种护理方法的优势充分展现出来,以此来完成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而心理护理方法的实施会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患者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患者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解,通过护理干预使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产后24h出血量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在产后出血护理中实施强化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方法,可使患者产后24h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缩短,改善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