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抱红,沈冶军
(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400)
缺血性脑卒中(IS)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颈动脉斑块是存在于颈动脉血管腔内的斑块组织,可分为稳定、不稳定及易损斑块,当患者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或寒冷、酗酒等时,易损斑块可能出现纤维帽破裂,形成急性血栓或栓塞,增加IS发生风险,因此分析动脉斑块易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有研究显示[3],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可见炎症的基本特征性变化,即变质及渗出、增生等,在其发生与发展中大量炎症介质及炎症细胞参与了血栓形成及易损斑块的生成、破裂,CRP是常见炎症标记物,研究证实该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展状态。HDL的主要作用在于抗氧化、抗血栓形成及抗炎,对动脉血管有保护作用,用于评估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研究并不多见[4]。因此,本研究特对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评估CRP与HDL比值在预测IS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的价值,总结治疗经验,为IS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性斑块组(n=128)、稳定斑块组(n=22)、无斑块组(n=30)。研究在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条件下开展,尊重患者隐私权,资料保密处理。纳入标准:①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5]筛选入组对象;②年龄范围规定为35-75岁,男女不限;③生命体征平稳,认知功能正常;④病例资料完整。符合上述所有标准的病例纳入本研究。排除标准:①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史或近1月内接受溶栓、取栓治疗者;②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或肝肾、脾功能异常者;③伴有严重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各种脑炎急性期和帕金森氏病等其他头部疾病者;④合并精神异常或精神病史;⑤存在血液疾病病史。
1.2 方法 基础资料收集: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参与研究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统计,收集其以下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房颤史、冠心病史、IS史等血管危险因素。对参与研究的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后向参与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详细解释说明问卷内容及相应要求,问卷回收后经筛选审核,剔除不合格问卷,结合文献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质控,由同一人员统计及记录。此次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80份,有效回收率100%。
实验室指标检测: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以单项酶比色法检测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采用CM-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干化学微粒免疫浊度法检测CRP水平。
影像学检查:对参与研究患者行颈动脉彩超(DUS)检查,仪器为多普勒超声系统/M7 Expert,相关结果由2名高年资医师共同审核判定,以内膜-中层厚度<1.0mm正常,内膜增厚:1.0mm≤厚度<1.5mm,斑块:≥1.5mm。当出现结果可疑者可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检查评估颈动脉的狭窄程度。
1.3 观察指标 ①基础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观察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房颤史、冠心病史、IS史等情况。②实验室指标。于患者入组当日或次日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观察CRP、HDL、LDL、TC水平。计算CRP与HDL比值CHR。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与方差齐性检验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患者基础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对比 与无斑块组患者相比,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血压史、IS史较多,年龄较高(P<0.05)。与无斑块组患者相比,稳定斑块组年龄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3组患者基础资料及血管危险因素对比
2.2 3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CRP、CHR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2。
表2 3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s)
表2 3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s)
注:与无斑块组相比,*P<0.05。与稳定斑块组相比,#P<0.05。
复发项目 TC(mmol/L) HDL(mmol/L) LDL(mmol/L) CRP(mg/L) CHR不稳定性斑块组(n=128) 4.65±0.68 1.24±0.21 2.67±0.29 4.58±0.56*# 4.19±0.62*#稳定斑块组(n=22) 4.51±0.64 1.19±0.23 2.64±0.26 2.66±0.34* 2.64±0.27无斑块组(n=30) 4.59±0.91 1.28±0.25 2.59±0.24 2.29±0.29 2.57±0.21 F 0.394 1.069 1.027 336.719 160.430 P 0.675 0.346 0.360 <0.001 <0.001
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脑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性疾病,起病急且发展迅速,常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糖、肥胖、抽烟等,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因缺血会使活性氧、自由基大量产生,使脑细胞和蛋白质发生氧化,从而导致脑组织和神经细胞的损伤,患者发病后可见神志障碍、恶心呕吐、眩晕、肢体功能障碍等症,预后较差[6-7]。颈动脉斑块附着于颈动脉管壁上,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导致颅脑内血流供应减少,引起颅内缺血、缺氧等,增加IS发生风险[8]。易损斑块又称不稳定性斑块,具有脂质核心大、纤维帽薄等特点,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危害性较高的类型[9]。易损斑块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炎症细胞显著的活性可通过炎症因子激活并进入动脉斑块中,进而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炎症反应显著的患者其斑块的稳定性较差,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导致斑块内部发生腐蚀,进而出现斑块内出血、裂痕、破裂等,最后形成血栓[10]。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与无斑块组患者相比,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中男性占比、高血压史、IS史较多,年龄较高(P<0.05)。与无斑块组患者相比,稳定斑块组年龄较高(P<0.05)。分析原因,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男性占比较高,可能是由于雌激素对机体的影响而造成的性别上的差异,因雌激素能够对LDL的氧化起到间接性抑制作用,且可以降低LDL在血管内皮下的积累,提高HDL的抗动脉硬化效果[11]。随着年龄增加,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血管弹性降低,易出现动脉斑块[12-13]。高血压是以血管结构重塑为突出病理变化,造成血液层流向湍流发展,压力的增加破坏红细胞,释放红细胞素等物质促使血小板凝集与血栓形成。
与此同时,不稳定性斑块组患者的CRP、CHR水平较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明显升高(P<0.05)。炎症反应可以在各种不同的途径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过程,CRP是肝脏中合成的一种γ球蛋白,是感染、急性损伤等炎症刺激下的急性反应产物,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过程中,CRP凭借对NO形成的抑制造成机体内皮功能障碍,并加快了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单核细胞由M2向M1表型转变,使其在斑块内重新聚集,从而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14-15]。然而CRP的特异性较差,用于预测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时还需排除肿瘤、感染等其他因素的影响。LDL与HDL的作用在于维持细胞中的胆固醇平衡,即LDL能够将胆固醇转移至动脉中,而HDL则将血管壁上的胆固醇输送到肝脏并清除,以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6-17]。HDL的作用在于抗炎症及抗血栓形成,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得出,CHR与传统的CRP相比能够更加全面地对颈动脉血管壁的炎性程度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中CHR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用于辅助评估卒中的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样本量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无法完全代表总体人群,研究样本纳入人群限定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法预测CHR在正常人群中的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价值,且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检测时主要依赖颈动脉超声,其结果较容易受检查者的主观因素干扰,后续还应扩大样本量,丰富研究内容,深入分析CHR在颈动脉斑块易损性评估中的重要意义,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疗提供可靠理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