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川,连小刚
(1.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运动训练二系,山西 太原 030006;2.长治学院 体育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长治 046011)
自媒体的概念最早由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2)提出,是指具有私人、平民、自主等特征的传播者,通过使用现代化、电子化等传播工具,向不特定的人群或具体的个体传递规范及非规范性信息的自媒体总称[1]。“泛娱乐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针对泛娱乐化,他在书中描述到:“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价值观是个人评判事物好坏、对错、美丑的内心准则,具有主观性。价值观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它影响着人们对行为方式、手段和目的的选择,是个体关于客体的价值观点和看法的观念系统总和,即对事物进行评价与抉择的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据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0.67 亿,手机网民人数比例高达99.8%[3]。大学生正处于对各类新事物有强烈好奇心和尝试心理的阶段,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分享身边发生的奇闻轶事是社会上普遍的生活方式[4]。这种心理特点很容易使得不良的外部环境很容易引导大学生价值观走向误区。近年来,自媒体是造成大学生早熟、暴力、功利心等不良习惯的关键。因此,在自媒体时代如何更好的防患体育自媒体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带来,移动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时随地即可通过各大门户网站及新闻客户端观览大量的体育类时事新闻。体育类时事新闻也不单纯只对体育比赛等体育项目相关内容进行报道,而是将更多涉及体育相关的历史、文化及体育周边信息等融合报道;体育类时事新闻用语也从专业化用语向娱乐、大众化转变[5]。与此同时,体育类新闻用语在娱乐化过程中滋生出泛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现象,如时事新闻报道过程中对色情、暴力过度渲染来博取大众眼球[6]。
常见体育类短视频可分为两大类:二次加工剪辑和用户原创拍摄两种类型[5]。二次加工剪辑则是发布者通过对电视、网络节目中的精彩内容根据自身主观进行二次编辑,部分发布者还对精彩内容进行文字解说或有声解说,进而方便观看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了解比赛的关键内容。然而,有些发布者在二次加工剪辑短视频时将与原有视频毫不相关的视频内容通过剪辑拼接到一起,断章取义,以达到博取大众眼球来获取更多关注的目的。更有部分发布者借助短视频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得打赏,借着健身、减肥等口号,故意穿着暴露,发布低俗化的短视频内容。
2018 年世界杯优酷直播权限的成功获取,开启了新媒体平台首次获得世界大赛直播权的先河。此次直播邀请了专业解说、演艺界明星及电竞主播等诸多领域的佼佼者参与解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央视授权中国移动咪咕、抖音自媒体平台转播卡塔尔世界杯赛事节目,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观赛渠道。VR 直播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足球、篮球等运动赛事直播,中超赛事也开始进行VR 直播,观众可以通过“微鲸VR”APP 在家中即可享受到现场观战的感觉。
在体育信息传播过程中,大篇幅的内容关于体育赛事的假球、黑哨、服用兴奋剂等负面新闻报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果更多的体育信息是关于运动员如何投机取巧的夺得冠军,会助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就想要通过歪门邪道取得成功心理,间接助长了大学生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心理。目前体育比赛大多都有很强的功利性,新闻报道更是对比赛获奖者大篇幅的描述,大肆以夸张、脱离实际内容进行包装,使大学生忽视了运动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艰苦训练。他们不能脚踏实地,内心变得浮躁,渴望快餐式的学习,同时他们的生活目标变得狭隘,失去理想和为梦想拼搏的激情,只关注当下的利益,缺少社会责任感,对他人冷淡。
由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体育传播的内容日趋丰富,从最初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到现如今体育明星的报道,其个人生活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媒体有时会夸大报道体育明星的事迹,在不知道事情真实性的情况下,大学生盲目崇拜体育明星有时会出现偏激的心理[7]。比如:始于2018 年孙杨“抗检事件”经历了两年,于2020 年2 月28 日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针对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起诉孙杨和国际泳联(FINA)的仲裁结果,宣判“孙杨被禁赛八年,即日起生效”[8]。消息一出,引起一片哗然。国人纷纷谴责检测人员没有资格证,孙杨被冤枉。孙杨背后的媒体经理人借助媒体把孙杨的成绩与国家形象联系在一起,造成大家对孙杨的认知偏差,使得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从而忘却体育比赛的初衷。
体育本身就有对抗性的特征,加之体育自媒体人着重渲染球场暴力等内容,过分报道球场暴力事件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认知偏差,认为暴力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若媒体大肆报道体育赛事中的不道德行为,则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更易受到不良影响,更容易做出偏激行为。
体育自媒体在娱乐浪潮的推动下,自媒体就是“草根媒体”,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发布者。为了夺人眼球,出现很多“标题党”为了吸粉、流量,在传播体育信息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将自己的情绪夹杂到了体育信息内,使人们很难辨别事情的真伪[9]。相对于正面信息,观众更趋向于关注赛场上负面消息。有些媒体为了迎合观众,偏爱对负面信息的过分报道,容易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某些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更偏爱于对体育明星隐私、丑闻的叙述,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良的作用[10]。
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安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为新媒体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实际的效益。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媒体本身具有开放性、及时性、海量性及在一定程度上的匿名性等特征,使得政府在监督过程中无法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也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信息传播。与此同时,由于当下关于互联网的有关法律规定还不是很健全,导致网络媒体人抓住了法律的灰色地带,大肆编造虚假不实内容。
网络媒体报道表现出来的泛娱乐化现象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规则的基础下,体育媒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来维持生存,不得不根据市场需求来生产符合其发展的媒体产品,来引导大众为其产品买单。媒介是连接体育与大众的桥梁,然而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新闻内容变得庸俗化,商品化。例如,体育媒体对一些体育明星豪华的高消费生活有意无意的渲染,增加了普通大众内心的不平衡。更有部分媒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惜以欺骗、虚假手段,通过以具有吸引力的娱乐内容为产品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其点击率和关注率。更严重的是,在新闻报道中歪曲事实、编造故事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在我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这方面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04 年9 月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成为国内首家针对媒介素养教育大学,迈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步[5]。然而关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的开设只是针对极少专业。体育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知识落后、缺少创新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仍处于脱节状态。
大学生现在还处于求学阶段,并未正真步入社会,但同时其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方式较简单,自身辨识能力较弱。在使用体育自媒体的过程中,很难辨别泛娱乐化所倡导的一些错误价值观,如享乐、功利等,加上其频繁的接触媒体中所宣扬的错误思想,使其很容易跌落进了媒体所设计的“陷阱”。
为突破体育自媒体泛娱乐化所带来的困境,我们要把道德规范凌置于硬性要求上就必须依靠法律手段。媒体传播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法律法规必须要有一定的体系才能起到规范作用。完善体育自媒体盈利模式与评估体系,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条件下,完善奖惩机制,不仅参考其点击量和收视率,也要综合观众反馈、社会影响等方面。
为有效传播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体育自媒体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严格自我约束,远离不良思潮,积极宣传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取向[11]。体育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树立“把关人”意识,应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精通新闻与体育专业。体育自媒体的工作者要从受众的角度了解群众的心理,大胆创新内容的同时,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同时,在生产和创作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追求真善美,宣讲和弘扬我国体育运动员诚信、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运动品质。
高校体育教育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书本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体育自媒体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同时高校可以大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获取更多网络安全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培养“意见领袖”,帮助引导学生鉴别、批判和揭露不实内容,积极指出泛娱乐化的不良现象,进而大力宣传体育正能量。
大学生应具有批判意识,自觉抵制社会存在哗众取宠的泛娱乐化内容,不在体育自媒体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追求高雅、积极的文化,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甄别媒体发布内容真伪的能力。在没有得到官方发布消息时,不做过多揣测,不在自媒体中发布虚假、极端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