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尽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23-02-19 15:01薛雯丹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王尽美师范教育工人阶级

薛雯丹

(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主要传播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尽美不是专业教育学家,但其多难的成长经历、曲折的求学之路和丰富的革命实践使其拥有更加广阔而深刻的视野。王尽美贴切实际的教育述求,成为他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他的教育理念顺应于社会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致力于改造社会,涵盖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与工人教育。王尽美教育思想蕴含了对现实教育问题的批判与反思及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思考。

一、王尽美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依照王尽美的人生经历,其教育思想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育认知发轫期,呼唤教育公平的思想

1898年,王尽美出生于山东省莒县北杏村的一个佃农家庭,幼时的他深刻体会到地主剥削下生活的艰辛。他两次积极谋求得到在地主家陪读的机会,然而都因“少爷”的去世而失学,并被地主侮骂“妨”命。为此,他常问祖母:“这个世道为什么这么不平等?……为什么不把‘命’换一换?”[1]115可见,王尽美在幼时已初步产生了对社会不公的反抗意识,并呼唤平等的受教育权。

(二)教育思想形成期,谋求教育救国思想

伴读、村塾与新式小学堂的多种受教育经历,让王尽美对乡村教育产生深刻认知,在高级小学读书期间“受新派人物、老师王新甫进步思想的影响,确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1]91。1918年,王尽美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企盼师范毕业后通过教化民众达成救国救民之志。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19年9月,王尽美联络山东省立一中的学生邓恩铭、育英中学的教师王翔千等人,掀起了一次学潮,学潮要求废除腐朽落后的教育制度。

(三)教育思想成熟期,革命与教育相联结的救国救民思想

失败的学生运动和对教育腐败的抨击让王尽美认识到单纯通过教育救国在现阶段行不通。1920年初,王尽美加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了革命生涯,随着实践的深入,他觉察到工人阶级力量强大而知识欠缺。为此,他将教育的目光投向广大工人阶级,号召觉悟者“先尽传播酝酿的责任”[1]28,通过出版期刊、成立工人夜校等方式,“促一般劳动者的觉悟,好向光明的路上去寻人的生活”[1]29。

二、王尽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乡村教育思想

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1]18。王尽美将教育改革,尤指乡村教育改革视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认为让平民接受教育会撬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他提出两个观点。第一,打破贫富阶级,真正普及乡村教育。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阶级矛盾愈加突出,普及教育、开化民智的任务也愈发重要。王尽美赞同“要普及乡村教育,使平民都有识字的机会,非打破贫富阶级不可”的观点[1]22,但同时他洞见,打破贫富阶级,需要经过长期斗争,并非一时一省之事。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王尽美初步具有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即察觉到阶级斗争对争取教育机会、获得思想解放的重要性。第二,呼唤教育关注。现存乡村教育的弊病使教育腐败且发展受限,王尽美多次呼唤教育家能够加深对乡村教育的关注程度,并针对乡村教育具体发展问题提出改造措施。他以自身经历及观察“将山东的乡村教育状况介绍出来,作大家改造的研究”[1]19。第二,解决贫乏问题。王尽美认为乡村教育落后的缘由有资金贫乏、教育设施贫乏和优秀教师贫乏。其中优秀教师贫乏是关键原因,表现为现有乡村教师多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同时,由于师范教育目的偏差,师范生回乡任教者少,且应付社会的能力较差。王尽美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乡村教育与师范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对优秀教育人才的现实需求引伸为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他继而提出师范教育思想,企盼由师范教育改造带动乡村教育改造。

(二)师范教育思想

对于师范教育,王尽美毫不吝啬其赞美之词,他指出“师范教育是乡村教育的基础”[1]18,拥有“将来能把我四万万同胞的腐败脑筋洗刷净尽,更换上光明纯洁的思想”[1]8的重要作用。然而两年半的师范生涯让他越发怀疑师范学校存有教育问题。具体包括:第一,教育认知的偏差。办学者和教育者定位不准,对“师范式育人”没有明确认知,本应该是平面发展的横向教育,却成为挂上师范招牌的中学教育,进而未能改变向上直进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内容的问题。从学科设置、教育内容至学制安排,师范教育都未达到教育的目标旨意。具体而言,所学内容仅为多门学科的简单堆砌,教育内容缺乏专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脱离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师范生毕业后缺乏社会应对能力。三是教育目标的问题。缘由教育认知的偏差,教育目的并非发展教育,而是成为向上晋升的途径,制造拥有文凭的师范毕业生。如此教育出来的师范生,学习时不知为何学习,毕业后于就业上也处于迷茫状态,不仅缺乏创新教育精神和支援乡村教育的责任意识,而且缺乏应付社会和应对工作的能力。

鉴于此,王尽美认为必须对师范教育进行改造,这也是乡村教育改造的要求。第一,师范学校应明确自身定位,根据社会发展为国家与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人才,担负师范教育责任。第二,改革教育内容,此时王尽美已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维,他承认理论指导实践,强调师范学校要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科目,同时也特别指出了实践对理论的指导作用,要通过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师范生学问应用实践、指导实践的能力。第三,明确教育目标,“师范教育的目的在什么地方,我想大家一定知道是要产出些教育人才,去到社会里,把我们如聋如盲的苦同胞的知识思想登时提高起来,和欧西各族同上一进化路上跑。”[1]9换言之,师范教育以培养教育人才,进而提升平民智识为目的。足见,王尽美对师范教育寄予厚望,即通过师范教育的改革实现救国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强盛。“1919年9月他领导省立一师学潮,提出罢课乃求学之好机会。”[1]91-92次年,他组织学生自治会出版《泺源新刊》,用来宣传新思想,倡导教育改革,王尽美用实际行动推动着师范教育改革。

(三)女子教育思想

1920年12月,王尽美在《励新》创刊号上发表《女子装束问题》一文,“宣传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3]46,1921年1月王尽美在《山东的师范教育与乡村教育》一文中,简短地阐述了他对女子师范教育的看法。

王尽美对女子教育颇为看重,表示女子师范“握着女子教育的总机关”[1]25,是教育救国的重要一环。他简略地指出山东女子师范存在的问题。第一,山东女子师范数量稀少,而且还在减少。尽管男女平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女子的受教育权,但是政府和社会重视程度并不高,女子师范数量极少,且平民女子接受教育的数量有限。第二,女子师范管理严苛。女子师范的封闭管理让王尽美无从调查,“只就他表面上来看,教师之待学生,大有牢头待囚犯的样子,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被监视,来往信件,都被检查。”[1]25可见,他并不赞同女子师范管理方式,且认为受封建旧思想的影响,教育者的性别平等意识还较弱,女性的思想及人身自由尚未充分解放。第三,质疑女子师范学风。他希望女子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把修容时间用到事业学问上”[4]53,转变过去单一“相夫教子”的思想,成为推动社会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工人教育思想

深感教育救国无望的王尽美,全身心地投入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革命中。“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5]217在组织工人运动的实践中,王尽美认识到“一般的成年工与童工……在剥削制度下,失却了受教育的机会。”[1]35教育仍是上层阶级的专属品,被资产阶级剥削了受教育权的工人阶级,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王尽美以提升工人智识和阶级觉悟为指向,开始探讨工人阶级的教育实践路径。

首先,由立法保护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权利。“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6]486工人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要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于工人阶级中,启发工人阶级觉醒,最终依靠工人阶级取得革命的胜利,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922年7月,在王尽美参与起草的劳动立法请愿书中提到“国家须以法律保证男女工人有受补习教育的机会”[1]51。其次,藉由教育改造劳动者。自新思潮以降,人们开始省思自身、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王尽美认为,在压迫中挣扎的工人应通过接受教育探寻通往“人的生活”的道路。一是通过教育增进智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工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要促进工人觉悟首先是需要提高其知识水平,并使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通过教育提高地位,即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让工人阶级体悟资产阶级的罪恶,窥明自身被剥削的本质,明确自身地位,增强社会责任感。三是通过教育改造劳动者的生活,即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工人觉悟,团结工人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奋斗,最终实现改造工人阶级生活,推动社会发展。最后,通过适宜的方法和平台进行教育。在平民教育未普及、工人教育未保障之际,王尽美创办《济南劳动周刊》等工人刊物用作工人阶级接受教育的载体。为宣传教育群众,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通过画宣传画、写宣传单、作演说、演奏乐器、扮演戏剧等多种方式来达到宣传目的。此外,他针对受众文化水平的差异,在宣传鼓舞工人阶级时所作《革命天才明(五首)》《济南大槐树机车厂工会成立贺词》等,均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切合实际的方式和途径,加速了工人教育的推进。

三、王尽美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王尽美教育思想中丰富的内容、锐利的批判思维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对当代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一)对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启示

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整体转型之变局,如王尽美一般的先进知识分子把教育视为救国救民之举措。王尽美指出“乡村教育是改造社会的利器……要施行下改造的功夫,我们相信第一步的作法,要先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1]18。面对乡村教育困境,他指出首先要“普及平民教育,提高平民知识”[1]23。与其思想遥相呼应,新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上,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必要提升教学质量。

1.乡村教育振兴首先应明晰历史方位和培养目标。立足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求,依托乡村教育发展特点,探索符合现代化乡村实际的教育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乡村教育立足独特乡情,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优化城乡教育系统、提高教育质量,并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乡村教育不仅要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为发力点,而且要为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新型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2.健全现代化乡村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强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意见》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7],这与王尽美的观点不谋而合,乡村教育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教师的振兴,乡村教师的振兴离不开师范教育的培养。以师范学校为主体,加强对乡村所需教师的精准培养,构建一支优质优量、稳定专业、结构合理的乡村教师队伍,是助力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之举。二是加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由城乡发展差距带来的社会待遇和机遇落差及乡村教师待遇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然是影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着力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待遇保障长效机制,切实保障政策不变质、不变味地落实到个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保证教师队伍稳定的前提条件。三是优化现代化教育资源配置。区别于旧社会的设备鄙陋,长期发展下,乡村教育在基础配套设施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达标学校比例在92.60%及以上”[8],基本满足了乡村教育所需。但乡村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发展需求对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强化教育资源支撑保障,实现乡村教育资源的现代化、多样化和特色化,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保障。四是强化现代化乡村教育认同感。除教育者认同感外,王尽美还认为受教育者认同感低也会限制乡村教育的发展。在乡村教育转型过程中认同感不仅表达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现代化乡村教育的接受程度,更直接映射在其对乡村地域及乡土文化的接受程度上,这种认同感影响着教育效力的输出和输入,进而影响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建立较高程度的认同感,成为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五是深化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如:王尽美寄希望于教育家从乡村教育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改造措施,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同样离不开专职教育家的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发展迎来了更丰富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乡村教育现实发展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实现精准振兴,是通往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由之路。

(二)对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启示

“师范生总要认明白自己责任和将来的职务。师范教育者,也要弄清楚师范教育的宗旨目的,不要办这样非驴非马的学校,直接陷害青年,间接流毒社会。”[1]11这深刻批判了当时山东的师范学校在教育目的、地位认知上的模糊及其严重后果,也展现出,早在一百多年前王尽美已经洞察到,师范学校教育宗旨、师范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三者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1.明确教育目的,突出师范优势。新时代,师范教育的目的仍然是培养教育人才,通过教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政策的下发,拉回了师范学校“脱师向综”的步伐,但由于历史发展影响,师范学校仍然面对综合类大学办师范教育,和“不少师范大学将其定位逐渐放在向综合化方向的发展上”[9]的挑战。在教师教育振兴的背景下,师范学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服务教育事业的专门学校,更应明确自身“办教师教育”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创新自身在学科设置、教师技能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深度对接社会需求,为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支撑。

2.坚持现实导向,优化师范生培养模式。一是强化使命意识,前置职业理想教育。“高尚的职业精神是大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的持久精神动力和牢固信念支撑”。[10]师范生从入学开始就已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前置职业理想教育,使师范生同步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充分发挥职业理想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联结功能”[11],有助于师范生尽早建立角色转换的心理预设,提升学习动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坚定信念。二是对接社会实践,扩充教育渠道。虽然王尽美没有提出教师教育,但通过表述“常见很多富有专门学问的老师竟失掉小学生的信仰,就因为他学识虽有余,经验却不足,没有把学问应用到实际的能力”[1]11可知,师范教育者问题也应得到重视。同那个年代相比,在教育师范生方面仍存有以下现象,即教师在学校授课,师范生在学校学习,进而在学校实习,期间教学实践不与社会实践交互,形成知识从个人到个人的传授闭环,由此教授出的学生对教育如何回馈社会缺乏深刻认识。鉴于此,扩大教师教育实践渠道和师范生学习实践渠道,增强与社会的实践交互,对于提高师范生学以致用的本领、彰显实践育人要求、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助力。

(三)对新时代女子教育的启示

1.注重教育管理,推动教育发展。就女子教育的管理问题和数量问题而言,王尽美所关注的山东女子教育学校稀少和管理严苛的情况已经普遍不存在。当下我国普遍采取男女合校制度,同时也保留具有历史特色的女子单校制度,在学校数量、入学人数、女性占比等方面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在彰显出国家和社会对女子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的同时,更推动和启发教育管理理念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2.注重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王尽美在提出学风疑惑之时也从侧面刻画出学校管理和学生自身建设对学风的影响。学风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继承性的隐形教育力量,通过改革教育方式、改善学习环境和构建学风建设体制等方式推动优良浓厚学风建设,对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规范学习态度、增强学习认同感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坚持性别平等,发展公平教育。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地区间公平,也体现在性别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女子的受教育权利和不受教育歧视的权利,基本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普及。但“当前女性教育的推手更多是就业市场竞争和个体主义发展观,而不是性别平等理念带来的社会行动变革”,[12]导致社会上还存有各种隐晦的“旧问题”和不断浮现的“新问题”,如:“女德班”等女性培养浊流的回归、重男轻女教育方式的残留、岗位性别歧视和“伪女权主义”等糟粕思想充斥并挤压着女子教育和发展的空间。应采取更切实有效的举措为女性创造更加良好、公平和可持续的教育空间。

(四)对新时代工人教育的启示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和技术创新进入新高速发展阶段,对工人素质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工人教育从基础教育需要转向更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和全方位的继续教育需要。王尽美工人教育思想认为,通过法律保护工人阶级受教育权,通过教育提升工人现有知识水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团结工人、培养其使命感等思想,这对发展和完善当代工人继续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完善工人继续教育体系建设。首先,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工人阶级整体素质、凝聚工人阶级力量的主要任务,也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项重大工作。一要不断强化思想领导。“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13]“工人阶级要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14]“大力弘扬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15]等重要论述,体现出对工人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工人队伍结合起来,创新开展工作,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二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教育平台作用。如:王尽美认为组织劳动者形成有力团体有助于“做奋斗的事业”,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强化法治意识。一要提高工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法律意识的成熟度直接关系到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影响着我国法治化进程。大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工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工人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理念。二要加强工人法制参与度和维权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保护了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要利用各种平台,通过案例解析、以案说法等形式,加大对《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帮助工人了解依法维权的程序,提高依法维权的能力,切实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犯。

3.扎实推进工人职业技术水平培养。“十四五”时期,培养新型技能人才是“技能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提升工人职业技术水平成为满足工人继续教育需求的当务之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协同创新尚处于发展阶段,新生代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职业院校培养为主,企事业等多方协同为辅。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则已形成较为完善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对于已经处于工作岗位的大部分工人而言,还未形成完善的、与产业需求相适应的继续培养体系,且改革过程中,还存有“企业和产业工人参与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的产业工人仍然面临无处考证、无法获得资格认定的情况”[16]等现实问题,工人职业技能的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增加对工人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工人普遍参与的职业技能继续教育体系,是全面提高工人职业技术技能水平、助力“技能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王尽美的教育思想以鲜明的批判对教育现实提出改造要求,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践行,也为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对我们今天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发展新时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挖掘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教育思想,深析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猜你喜欢
王尽美师范教育工人阶级
封入土墙的照片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王尽美:尽善尽美唯解放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