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 要]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VR)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以“VR+文化”战略为核心,盘活文化资源、释放发展动能,已成为各地区寻求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技术赋能点。青岛文化产业面对当下数字化发展保守、推广效力低、场景沉浸感差和影视产业价值分布不均的发展短板,应明确科技赋能理念,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抓手,落实基于数字资产复用、虚拟人IP营销、虚拟主题空间互动和虚拟电影四大板块的发展路径,从而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开辟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文化产业 科技赋能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3)06—0086—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价值进一步凸显,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支柱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未来发展路径而言,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加强文化产业与高科技的融合,是应对文化全球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方向。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文化助力功能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系统生成一个模拟环境,为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模拟。历经多年发展,虚拟现实产业初步构建了基于技术创新的发展体系,正迈入以产品升级和应用服务为主线的战略窗口期。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沉浸感。沉浸感的产生基于高质量的场景仿真能力,是VR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点。沉浸感不但指向视觉沉浸,还包括听觉沉浸、嗅觉沉浸等多感官的协同融入。这种沉浸感可以让用户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投射,使用户感受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对于文化感知、历史场景重现、跨区域游览具有重要意义。从移情角度来说,就是利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沉浸,促使体验者的心理状态出现“退行”,让其放下内心的防御机制,形成知觉移情[1],实现贯通虚拟现实的构想性。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交互性。交互性是进行文化体验升级的关键保障,交互性的存在注定了VR文化体验方式与传统文化体验方式的不同。交互性决定了用户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和对空间场景的把控感,能够获得更大的观赏自由和主人翁意识。VR技术通过交互行为的发生,增强消费者的体验黏性。
虚拟现实技术具有构想性。情感理论学者伊扎德提出“情感是注意力和感知的驱动”[2]。人类对事物认知赋予的情感符号越逼真,越可以激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也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情感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中可以促进文化场所与用户的情感关联,提升情感同化的几率。
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三大特征可以使用户在更多维度进行文化内容展现和交流互动,通过多维度的全景画面和听觉沉浸感,空间感、距离感都会更有层次[3];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取代部分线下文化活动场景的功能,可拓展性更强;另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文化传播背后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可以更高效地表现出来,在保障多元化应用体验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建造实物场景的制作经费,也可以缩短搭建周期,从而达到控制成本、事半功倍的效果。
2022年10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旨在提升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核心创新能力,激发产业服务体系创新活力,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4],加快虚拟现实产业新生态的建立。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青岛作为文化产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必能优先享受政策红利和各项保障措施,成为虚拟现实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验区[5]。
二、青岛市文化产业存在的科技创新短板
青岛市文化产业目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为了响应数字发展浪潮,青岛市也尝试引入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产业“破界”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旧的产业动能逐步减弱,新的动能正处于培育生长期,未能形成新的稳定增长极,赋能效力需要进一步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6]。以科技赋能为抓手,聚焦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是寻求发展路径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目前主要问题如下所述。
(一)文化资源数字化发展保守,价值放大受阻
青岛拥有丰富的线下文化资源,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传统建筑群、文化街区、工业遗产、名人故居、风貌格局保护道路等13类6000多个资源要素,同时拥有红色旅游资源55处、博物馆(纪念馆)103家。线下文化资源的传播和发展往往需要用户亲临现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付出较多,且传播方式单一,用户与文化载体的互动也相对单一,阻碍了文化资产的价值放大。由于缺乏统筹规划,青岛市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科技、文化、社会等元素的协同发展机制,文化资源统筹效率低,数字化发展相对缓慢。
(二)利用科技进行文化推广的效力不足,“流量”规模不大
当下的青岛城市文化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塑造的结果。本土文化以劈柴院、台东镇、李村说书场为代表,保留了胶东半岛传统文化的烙印;同时,青岛又受殖民历史的影响,西方文化、时尚气息强势融入,20世纪初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城市生活方式,如咖啡、啤酒、帆船等,对青岛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东西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青岛独特的文化内涵。针对青岛市文化特点,青岛市委、市政府积极开展文旅项目招商,目前全市单体投资5000万以上的文化项目已突破100个,但仍存在项目分布不均衡、旅游淡旺季差异明显、IP吸引力不强等发展短板。青岛坐拥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是海洋相关的文旅项目却不够丰富、不够亮眼,推广效力不理想,未形成可观的“流量”。
(三)文化场景沉浸感差,文化消费亟待激活
沉浸式体验是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术语,也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代表一种“专注的快乐”,进而产生一种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掌控感与参与感[7],它会给参与者带来极大的愉悦感,从而使其反复进行同样的活动而不会厌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技术在青岛文化产业中已有所渗透,但技术普及度不高,沉浸指数不理想,文化场景氛围感不强;同时,沉浸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只是从视觉或听觉角度进行沉浸感优化,在更高阶体验的交互化、场景化、商业化链条中尚存缺口,从而导致文化消费带动效力不明显。
(四)影视文化产业价值分布不均衡,本土产业附加值低
青岛影视产业链是本地文化产业的重要链条,是在青岛“世界电影之都”的地域特色、经济实力、文化特质、社会影响和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微笑曲线来看,产业链前端的项目开发、编导创意以及后续的发行营销等高经济附加值的环节都不在青岛,只有低附加值的拍摄制作环节是在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园完成的。青岛影视文化产业价值模式亟待优化,需要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价值分布重构,从而迎来发展转折点。
三、虚拟现实技术推动青岛市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基于如上所述的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壁垒,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点可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口。
(一)推进数字文化资产资源库建设,推广和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2022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其中首次提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8]。此战略的提出是建设“文化强国”与“数字中国”的共同立足点,丰富的数字文化资产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青岛市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数字文化资产资源库建设。
首先,推进数字文化资产资源库建设要落实青岛市文化建筑场所(博物馆、文化街区等)的“云”游体验工程建设。推广和普及虚拟现实技术,积极落实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解决外地游客无法亲临现场的问题,还可以“云”游因特殊原因(气候、疫情、人流量等)不能对外开放或限制性开放的景点,开设线上交互式数字博物馆,满足异地游客的游览诉求[9]。文化建筑场所的数字文化资产建设应采取分批次、版本逐级优化迭代策略。“分批次”意为可根据场所参观热度、地区影响力等因素将其分为不同级别,划分不同建设批次。一级为重点建设项目,应率先开展VR“云”游产品开发,其他场所根据级别和经费情况依批次逐步推进。“版本逐级迭代”强调的是数字文化资产的动态更新,不断响应用户需求和市场号召,定期优化、更新版本,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建模技术和全景拍摄技术可以为观众提供充满沉浸感和交互性的三维动态视听模型,配合头显设备,使其足不出户即可欣赏、体验岛城文化艺术之美。基于红色主题教育的数字资产也应被纳入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VR沉浸式与交互式的红色主题参观方式,实现对线下文化场所空间的体验感、穿越感,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推进数字文化资产资源库建设要重视城市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和场景重现。历史场景的复原大致分为两个思路:一是利用全景拍摄技术,对城市重要街区建筑进行360度全方位环拍,从多角度记录建筑物的外形结构;二是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已不复存在的历史建筑和场景进行复原,通过观看数字三维模型,观看者可以了解历史故事、学习前辈精神。青岛市拥有多处历史文化街区,其中以拥有百年历史的中山路最为著名。旅游发展的历史积淀、悠久的建筑遗存和多元的商业文化,使中山路成为辨识度极高的城市名片。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下,目前的青岛中山路街景已與原本风格统一的德式历史建筑风貌渐行渐远,很难找寻充满沉淀感的城市肌理。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为老街区还原提供了契机。可以利用VR全景拍摄技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取景,对中山路街区进行多点拍摄,在后期处理阶段剔除街区冗杂事物(广告牌、小摊贩、路面垃圾等),以处理修复后的全景图片为素材制作中山路全景漫游体验产品,为岛城人民重现老街区记忆。
另外,推进数字文化资产资源库建设要重复利用文化资产,融合动态交互价值,实现文化资产多轮复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数字文化资产建设的意义不止局限于100%比例还原场所的空间场景,还包含交互环节的嵌入,包括用户和内容的互动、用户和环境空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商业元素可有机融入,实现文化资产重复利用,从而创造、实现多轮价值。青岛市博物馆申报了以“青岛史话”为蓝本的VR全景项目,旨在利用VR技术构建数字化展厅,将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文物珍品、遗址遗迹构建起来。观众戴上VR头盔,手持操纵器,即可穿越到一个个历史场景,见证重要的历史事件,甚至与历史人物吟咏唱和。
(二)通过虚拟数字人打造流量IP
随着元宇宙、数字经济的发展,虚拟数字人的热度持续高涨。虚拟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手段,打造出超越于物质世界并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因其外形出众、人设不易塌房、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虚拟数字人深受品牌和企业青睐。品牌和企业将虚拟数字人变成了一种营销语言,使其在IP代言、短视频、直播等领域绽放光彩,甚至代替真人承担起主持、表演、品牌代言、客户服务等职能。
首先,可以定制虚拟数字人IP,为青岛文化产业代言。在虚拟数字人赋能思路下,青岛可创造极具文化素养、审美价值和推广力的城市专属虚拟数字人,赋予其代言岛城文化、推广岛城品牌的使命。虚拟数字人致力于打造“艺术+商业+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化商业模式,可以作为文化消费推广的重要抓手。青岛作为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滨海城市,可根据本地区文旅特点定制专属数字人IP,助力虚拟城市代言人、虚拟导游的构建,展现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2022年7月,青岛首个城市虚拟数字人IP——“青岛小嫚”正式上线。在计算机图形学、语音合成、动作捕捉、人工智能和算法驱动等科技手段的协同打造下,“青岛小嫚”承担起数字化“向导”的角色,与用户进行多模态互动,“面对面”实现低延迟实时交互交流。她的出现将成为青岛文旅元宇宙的交互入口,通过她的智能推荐,游客和市民可以领略更丰富的青岛文化和美景美食,成为大家全天候、全方位的“虚拟游伴”和“贴心朋友”。“青岛小嫚”是一个“时尚、活力、数字化”的、又带有鲜明青岛属性的全新IP,她彰显了青岛“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又继承了青岛的城市文化传统,并乘着“元宇宙”的东风发扬光大。“青岛小嫚”开启了岛城虚拟数字人的市场,指明了数字人IP引流的功能方向。继“青岛小嫚”诞生之后,青岛又迎来了“拾忆”“青小铁”等一批虚拟数字人,进一步加快了岛城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其次,挖掘影视行业虚拟数字人的发展潜力,重塑东方影都的影视文化影响力。虚拟数字人除了作用于文旅行业,其在影视行业的发展潜力也逐步展现。相较于传统虚拟制作质量差、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和互动弱等问题,虚拟数字人具备技术、流程、角色高度智能化与标准化优势。数字人技术能够创造出与现实不同的虚拟角色,如超凡脱俗的怪兽、外星人或者神话中的生物;数字人还能扮演无法在现实中出现的角色,如巨人或动物。青岛文化产业部门可以加强对数字人的应用宣传,积极推进虚拟人相关影视作品项目落户青岛东方影都,塑造东方影都“高科技影视产业园”的声望。
(三)虚拟资产融合主题场景,助推文化消费升级
首先,可通过数字资产的运用,打造沉浸式、可互动的商业主题空间。主题性的民宿、酒店、博物馆等线下实体可通过高品质文化资产复用至线下商圈,将虚拟人IP互动玩法架构在商家小程序上,引流用户到店体验与虚拟人IP同屏互动,为商家创造更多商业销售机会,并沉淀私域流量至商家小程序,助力商户客流量的增加及新消费点的衍生。
其次,借助VR技术优势,以内容创新为基石,创建高品质的城市文旅场景。青岛市的文化产业需有效整合当下资源,融合极具青岛特色(海洋文化、上合文化、胶东民俗、崂山风景、东方影都等)的场景主题。青岛已经加入了数字化文旅创新改革的浪潮,并实现多次“全球首创”。青岛旅游集团以奥帆中心为创意原型打造的全球首个MR游船元宇宙于2023年暑期正式启动,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了各方游客的广泛关注。游客身处游船并佩戴上MR眼镜,就可以智能感知眼前的实景环境,MR眼镜会将整个游船变为虚实融合的“船上海底世界”。“游船”项目是青岛利用固有的旅游资源、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完成数字化转型的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为本市其他主题项目的VR赋能转型起到了示范作用,助推了文化消费升级。除了海洋文化是青岛实现虚拟现实主题场景打造的重要阵地,啤酒文化、大集文化、帆船文化等也是VR赋能的内容切入点,可以将其打造成市民和游客认可的数字文旅“大场景”。
除此之外,主题VR场景的创建要迎合文化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响应体验者的新诉求。“赛博朋克”感的沉浸式体验是当下广受年轻群体喜爱的风格,也可以成为VR场景创作的融合点。迎合用户喜好的新趋势,响应体验者的新诉求,“VR+文化”的创新实践不断刷新着公众的思维方式,不仅创造了“新玩法”,还刺激了“新经济”。
(四)虚拟现实电影和虚拟影棚拉动影视文化发展
虚拟现实电影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除了为观众带来传统的观看体验,还可以融入触觉体验、味觉体验、知觉体验等多维度感官体验方式,为传播方式开辟出新的可能性。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人们的感知比率上升,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在多元感官系统的协同作用下,“想象的真实”更加近在眼前。针对当下低附加值的岛城影视产业现状,加强青岛影视产业的科技含量,借助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的地域优势,以虚拟电影为发力点,吸引影视全流程开发项目落户青岛,提升经济效益,是青岛影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10]。
首先,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推手,打造“虚拟影棚”,以提升青岛影视制作的效率和灵活性。东方影都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是青岛乃至山东半岛地区影视文化的代表。在影视作品制作时,受地域距离影响,人员无法大规模聚集,异地取景的拍摄成本较高;而虚拟影棚的应用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很多需要异地取景的影视作品直接在等比例还原的虚拟影棚内完成,极大地提升拍摄效率,增强演员表演的沉浸感,还能灵活调整数字场景。在电影拍摄的布景环节,剧组不需要再舟车劳顿地赶赴各个城市的取景现场,只需要一个巨大的LED虚拟拍摄大屏,即可呈现出拍摄所需要的场景,甚至还可以呈现出真实世界难以触及的特殊环境(如外太空、海底世界、侏罗纪公园等),极大地提升影片拍摄工作的效率和灵活度。现在东方影都计划与头部企业阿里大文娱联合打造“科技数字影棚”,数字影棚的落地可以进一步提升东方影都的电影工业化制作能级,与全球影视行业发展接轨。随着东方影都嵌入新兴科技赋能下的影视链条,网络视听精品项目也将相应地向青岛市倾斜,将极大助力青岛影视产业发展。东方影都的一系列数字化尝试,佐证了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影视文化产业的可能性,也为其他城市的VR赋能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次,通过虚拟影棚的多元化内容制作推动广告影视产业发展。文化数字资产可以在虚拟影棚的技术支持下,打造全能演播厅,助力于拍摄制作多元化的文娱内容,拉动广告影视产业发展,提高当地文化产业收益。高科技互动体验过程和成片可以催生新闻报道的话题热点,提高民众对影视文化元素的关注度,形成旅客引流效应[11]。
总结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在文化场景复原、数字藏品、文旅、云参观、影视拍摄等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普及,制作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青岛市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本市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的优势,以VR技术为抓手,把文化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VR技术新形式、新要素相结合,开创更多数字化文化展示推广方式,推动文化消费升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解锁时空束缚,实现更多发展自由,开辟青岛文化产业发展新赛道。
参考文献:
[1] 范翰文,徐恺鸿.虚拟现实电影的媒介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媒介理论研究视角[J].声屏世界,2023(4):85-87.
[2] 曹仿桔,吴琼.文化遗产数字化中的信息与交互设计[J].设计,2021(22): 11-19.
[3] 王露露.VR技术助力文旅发展的路径探索[J].产业创新研究,2022(8):77-79.
[4]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解读[J].中国信息化,2022(12):12-13.
[5] 李远方.虚拟现实行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出炉[N].中国商报,2022-11-04(2).
[6]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7] 安傳迎. 5G+VR促进大学教学从片面沉浸化到全面沉浸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1,9(4):59-68.
[8] 刘琼,刘桂锋,卢章平,等.中华文化数据库:缘起、渐序、汇聚: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强国”和“数字中国”的思考[J].情报学,2023(5):1-20.
[9] 孙可.基于“VR+文化”的毗卢寺壁画保护与传播策略[J].包装工程,2023(3):320-327.
[10] 黄忠环.基于全产业链的青岛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6-21.
[11] 王伟.虚拟摄影棚:LED企业新增长极[N].中国电子报,2022-10-14(6).
责任编辑:顾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