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艳 刘永谋
智能革命方兴未艾,以物联网、大数据、AI、区块链、云计算、CHATGPT 和Web3.0 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正急速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渗透,而中国已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毫无疑问,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过程,与全球范围内的智能化过程在一段时期中重合。换言之,智能革命是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新科技背景。那么,智能革命与共同富裕的关系究竟如何?尤其是智能革命会不会加大社会贫富悬殊?如何才能使得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呢?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推进,智能社会正在全球范围内到来。智能技术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何?类似问题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智能技术冲击就业市场的问题,由于社会影响极大,更是引发激烈的争论。实际上,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自动化浪潮逐渐席卷西方发达国家之际,“自动化失业问题”即自动化进程导致不少人失去工作,就曾使自动化的推进备受争议。如今“AI 失业”问题,即智能化的推进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失去工作,看来将比“自动化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人工智能不仅冲击体力工作岗位,而且还冲击脑力工作岗位——因此更是将新科技发展与就业冲突的讨论推向风口浪尖。
关于AI 影响就业的研究可以分为3 种基本观点:一是人工智能增加了就业岗位,二是人工智能减少了就业岗位,三是人工智能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增加了某些人群的就业岗位,而在另一些行业、另一些地区减少了另一些人群的就业岗位。这些研究使用的统计数据不一样,统计的对象不一样,分析的方法不同,很容易得出不同的结论。类似实证研究在方法论上至少都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实证研究是对已经发生事情的分析,认为未来将重复现在的规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AI 增加或减少就业,断定今后也一定如此。但是智能化是新事物,很可能打破原有的规律,发生新的变化。第二,均持有技术决定论的缺省立场,即认为智能技术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智能化要么导致失业、要么增加就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除非不开展智能革命,否则除了能认清此种规律,避免不了“AI 失业问题”。但是,智能技术不等于智能技术的应用,同样的AI 可能触发不同的智能革命模式,有些有利于劳动阶级,有些有损于劳动阶级。
进一步而言,就业岗位的增加或减少,工作时间的长短,并不必然对应着收入的增多或减少,更不必然对应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或减小。和一百年前相比,如今工人阶级劳动时间普遍减少,但是生活水平却明显提高了。在一些北欧高福利国家,得益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和最低收入等社会保障措施,失业的人们也不必为基本生活发愁,有些收入低的工作甚至不如领失业救济金。这些高福利国家的基尼系数往往比美国更低,社会贫富差距小。即使人人都就业,单位时薪的差距扩大同样会扩大贫富差距。显然,投资收益与劳动收益的差距也会影响贫富差距。总之,贫富差距问题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就业问题。
包括AI 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本质上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从根本上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372 页。,从长远看必将突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瓦解资产阶级越来越残酷的剥削统治,推动当代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逐渐解放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也就是说,新科技发展从根本上反对劳动异化,反对剥削和贫富差距过大。但是,在资本主义这样的阶级社会中,包括AI 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更多的是由统治阶级如资本家所控制,为资产阶级服务。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智能革命将帮助资本家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借助智能革命解放自身的力量相对要薄弱一些。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只会让资本致富,增加资本支配劳动者的力量,因此“机器成了资本的形式,成了资本家与劳动的权力,成了资本镇压劳动追求独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②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年,第26 页。。最近热议的数字资本主义、监控资本主义、算法资本主义和平台资本主义等概念,都佐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正在试图利用智能革命,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施比以往更为严酷的社会剥削、社会控制和社会压迫。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要区别AI 与AI 的应用。AI 为无产阶级所用与它为资产阶级所用的结果存在天壤之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劳动、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工物都是商品,资本家运用手握的资本购买智能技术,使之服务于资本主义统治的权力工具,AI 于是可能成为与劳动人民对立的力量,导致出现AI“压迫”劳动者的现象,甚至威胁到过去机器无法涉足的科研工作岗位等。如果AI 被无产阶级所掌握,AI 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力量,服务于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比如,AI 的应用可以拓展劳动者在生理和精神上的能力,AI 的应用可以全面细致地计划人类的生产生活,AI 的应用可以降低劳动者的劳动成本和劳动风险,AI 的应用可以增加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使劳动从苦役变为生活的乐趣等。总之,智能技术的应用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后果,智能革命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与智能技术应用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制度因素紧密相关。
因此,智能技术并不必然扩大或减少贫富差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可能的是扩大贫富差距,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更可能减少贫富差距。无生命的智能技术本身不会压迫劳动者,AI 压迫的实质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压迫。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483 页。也就是说,“AI 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AI 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不是智能技术本身。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智能革命和智能化的进程,必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要选择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智能革命道路。那么,究竟什么是与“AI 的资本主义应用”相对的“AI 的社会主义应用”呢?显然,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中国要接受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指导,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①习近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光明网,https://m.gmw.cn/baijia/2021-08/24/35105579.html,2021 年8 月24 日。,更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首要目标,因此“AI 的社会主义应用”必须紧密围绕共同富裕来展开,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首先,智能革命如果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肯定是走不远的。当前智能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巨大的风险和挑战。皮凯蒂认为,目前欧洲正在经历现代以来3个严重不平等事件,早期两个发生在18 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和19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第三个就是目前的智能革命。②[法]托马斯•皮凯蒂:《21 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年,第434—435 页。很多学者指出,当前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的扩大与新科技的应用尤其是AI 浪潮席卷紧密相关。③Laura D.Tyson,John Zysman(2022).Automation,AI &Work,Daedalus,151(2),218-231.也就是说,智能技术如果不接受共同富裕原则的指导,很可能扩大社会不平等。坐视智能革命加剧社会贫富差距不管,社会极化和动荡的结果就会出现。因此,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此种风险。埃隆•马斯克呼吁,为应对智能化可能导致的失业和不平问题,必须采取全民基本收入的相关措施来应对。④Adario Strange :Elon Musk thinks universal income is answer to automation taking human jobs,https://mashable.com/article/elon-musk-universal-basic-income,2016 年11 月5 日。所谓全民基本收入(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是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的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的左翼激进主张,倡导国家将一部分社会财富平均分给每一个财政居民,而不附加工作或其他任何准入条件。⑤[比利时]菲利普•帕里斯、杨尼克•范德波特:《全民基本收入》,成福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年,第10 页。总之,推进智能化的同时,必须妥善处理好贫富差距和不平等问题。
其次,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目标,智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不能有悖于这一目标,否则肯定会受到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抵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消灭剥削,确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就是要减小社会差距和不平等。到共产主义社会,包括贫富差距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一切不平等现象都会消失。应该说,共同富裕一直是社会主义者长期以来的共同理想。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都有大量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2035 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 年时,我国要基本达到共同富裕”⑥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反映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者共同心声。总之,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发展最高的指导原则,智能化相对于它是低一级的目标,低层次的工具要为高层次的目标服务。
最后,智能革命的不平等风险无法由市场机制加以消除,必须接受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的指导。早在20 世纪之交,很多思想家就发现:新科技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但其成果却没能被用于提高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通过组织一系列的社会资源调查活动,技治主义者斯科特认为,以1929年北美大陆的科技生产力水平,生产出来的物资完全已经可以满足所有人舒适生活所需,却因资本主义价格制度使得劳动者依然过着贫困生活。⑦The Technocracy Inc(1942).Technocracy in Plain Terms: A Challenge and a Warning,New York: Continental Headquarters,7.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指出,技术进步使得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已经进入产品极大丰富的富裕社会,早已具备消除贫困的力量,却因为市场体系主导经济生活,公共服务远远落后于私人生产,因而置贫富悬殊于不顾。①[美]加尔布雷思:《新工业国》,嵇飞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02—104 页。如今智能化可能导致不平等风险日益明显,如导致技术性失业、行业发展失衡、过于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扩大数字鸿沟和贫富差距等。这些风险都无法指望市场机制自动调节②Laura D.Tyson,John Zysman(2022).Automation,AI &Work,Daedalus,151(2),218-231.,因而必须要在共同富裕原则的指导下加以妥善调节。关于这一点,支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加尔布雷思也主张发挥计划体系的作用来解决富裕社会的不平衡问题。③John Kenneth Galbraith(1973).Conversation with an Inconvenient Economist,Challenge,1973,16(4),28-37.同样支持资本主义制度的技术哲学家芒福德,也提出要引入所谓的“基本共产主义”来控制贫富差距,用工程师掌权的计划方式满足社会所有成员应该享有最基本的用水、教育、书籍、饮食、居住和医疗等生存需求。④[美]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年,第368—375 页。
因此,共同富裕目标给中国的智能革命提供了必需的价值指导、价值约束和道义基础,中国的智能革命进程必须服务于共同富裕的现阶段社会主义首要目标,才能健康而可持续地发展。共同富裕首要目标也解决了智能革命在中国如何深入推进的问题,指出了“AI 的社会主义应用”的根本方向,能给中国智能化进程在战略规划、模式选择、主要措施和重点领域等方面提供更为具体的指导。
共同富裕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目标,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新科技的有力支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只要战略和措施得当,中国智能技术和智能革命大有可为。
第一,智能技术可以助力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必须以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为基础。智能革命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数据和计算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智能经济的崛起,使得智能技术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包括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优化整体的经济与产业结构,激发中国民营企业的活力,促进区域乡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等。对此,“配第-克拉克定理提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生产的全自动化,进一步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⑤D.Acemoglu,P.Restrepo(2019).Automation and New Tasks:How Technology Displaces and Reinstates Labo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33(2),3-30.。
第二,智能革命可以增加某些就业空间。(1)从Web1.0 到Web3.0,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如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成为不少年轻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选择,“微信平台上,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2020 年衍生就业机会3684 万个,同比增长24.4%”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https://xw.qq.com/cmsid/20210423A07CT600,2021 年12月20 日。。(2)智能革命进一步繁荣电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行业,提供大量兼职岗位,增加就业的灵活性,出现许多创新性副业。如滴滴打车平台2018 年共带动就业机会1826 万个,其中包括网约车、代驾等直接就业机会1194.3 万个,还间接带动了汽车生产、销售、加油及维保等产业链上下游就业机会631.7 万个。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滴滴平台就业体系与就业数量测算报告》,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4 455755786553904&wfr=spider&for=pc,2019 年9 月12 日。(3)Upwork、Lyft 和TaskRabbit 等劳务平台,利用算法和实时数据将劳动者与任务迅速配对,方便工人寻找工作,催生大量按需临时工作,如图片标注、跑腿、护理和日常个人服务等。⑧Daisuke Wakabayashi,Google’s Shadow Workforce: Temps Who Outnumber Full Time Employees,The New York Times,https://www.nytimes.com/2019/05/28/technology/google-temp-workers.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2019 年5 月28 日。
第三,智能技术可以助力“分好蛋糕”。“分好蛋糕”侧重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公平正义,将共同富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智能革命可以在推进机会均等与基本公共服务、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群体比例、城乡区域协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性作用。在机会与服务均等化方面,大数据技术能够帮助对公共服务需求规模和结构进行分析和预判,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在收入调节方面,智能技术可以帮助规范和调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城乡协调方面,智能技术通过农村电商、乡村直播等形式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效果来看,产业智能化发展都可以带来显著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果,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①徐宇明:《产业智能化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金融与经济》2022 年第1 期。。
第四,智能技术在帮助脱贫扶贫和搞好第三次分配中能发挥重要作用。2020 年11 月23 日,贵州宣布最后9 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中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大数据、AI 等智能技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有目共睹。为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搞好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主要是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家族、家庭和个人参与募集、捐赠、资助、义工等慈善公益事业。目前腾讯公益、水滴筹等慈善公益平台的兴起,说明智能技术在慈善公益活动中大有可为。并且,新兴的AI 企业和互联网平台企业也应该成为第三次分配重要的捐献者。
第五,智能革命有助于实现精神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共同富裕。在实现精神共同富裕方面,如今赛博文化、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Web3.0、元宇宙、VR/AR 等智能技术也应该做出重要贡献。当然,这需要国家加强引导,建设优秀、民族和大众的赛博文化和网络文化,弘扬主旋律。除此之外,精神共同富裕建设要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层面来理解,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劳动者从以脑力劳动、流水线式为主的传统劳动方式中解放出来,“在必要劳动时间以外,为整个社会和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22 页。,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既然智能化推进方式多种多样,在中国语境中,具体应该如何推进“AI 的社会主义应用”呢?中国的智能革命应该是共同富裕的智能革命。为此,从宏观上考虑,至少需要考虑如下原则性建议。
AI 诞生已经半个多世纪,但至今尚未发展成熟,如无人驾驶汽车仍未投入大规模商业应用。因此,中国必须要继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培养一支更大、更多样化的中国AI 研发人才队伍,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各个方向、各个层次探索AI 应用的可能性,将更多强大的AI 能力赋予促进共同富裕的实际工作。同时,还要鼓励各种智能技术的市场应用和市场竞争,运用好市场机制优化配置相关资源,推动智能革命深入发展。当然,也要不断研究和关注智能技术应用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和负面效应,尤其是有悖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发展方向,及时规避、规范和纠正相关的不平等风险。
无论如何,智能化进程将极大地改变整个劳动就业市场,包括许多工作的性质以及劳动者所需劳动技能等。为促进共同富裕,国家和政府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地加大投入,努力帮助中国劳动者转变劳动技能,在智能化的未来就业市场上取得成功。如在大学之前的小学、中学教育过程,尽早地提供学习计算机和计算思维方面的课程,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必要的计算科学教育。在劳动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加强数学、阅读、计算机科学以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训练,同时提升劳动者在数字和人文两方面的能力。对于已经就业的劳动者,提倡终身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数字素养和驾驭智能技术的能力。
从短期来看,AI 的应用导致某些工作岗位消失,又创造出某些新的工作岗位。但从长期来看,理想愿景中的人工智能有替代人类所有的体力劳动和绝大多数脑力劳动的潜力。并且,人类发展机器人的根本目标就是替代人类劳动,因此“AI 失业”不可避免,解决“AI 失业”问题涉及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不仅是纯粹的新科技及其应用问题。从长远来看,智能化的深度推进意味着不断减少劳动者工作时间,赋予人们更多自由时间,这与共同富裕的目标是相符的。从终极状态来说,机器人替代了人类所有劳动,一切剥削制度都被取消,这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也是一致的。再从现实的、短期的情况来看,智能技术还需要不断发展,制度建设也是漫长的过程,当务之急是帮助失业者再就业,保证更多的人当下能享受到智能技术进步的“科技红利”,而这正是以共同富裕目标指导智能革命的重要推论。比如,努力扩大劳动培训和再培训的机会,帮助受到智能革命冲击的劳动者重新再就业等。
除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国家和政府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提升普通老百姓在智能革命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如利用智能技术构筑更强大的社会安全和保障“堤坝”,完善失业保险、医疗补助、贫困家庭临时救助的措施,以应对智能革命的巨大冲击。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制定财政和税收办法刺激第三次分配,扩大慈善公益的捐赠总量,降低慈善公益事业的运行成本,真正让贫困者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又如适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应用智能技术降低劳动仲裁成本和复杂程度,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再如,建立更完善的智能化税收平台,调整税收政策,专门补贴受到智能革命冲击的失业者。
无论是智能革命还是共同富裕,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很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认真细致的研究,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摸索前进。如智能化进程的深入会导致高端制造业回流西方发达国家,算法劳务平台通过网络外包使劳动力彻底全球化。①Jernej A.Prodnik(2021).Algorithmic Logic in Digital Capitalism, in Pieter Verdegem, AI for Everyone?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Press,203-222.这会使中国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冲击中国劳动者的收入。又如针对东西部地区智能化发展的不同水平,采取财政、金融、税收、社保等配套措施,为中国劳动者构筑“缓冲网”和“安全网”。如何让中国的智能化进程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一致,避免智能革命掉入高耗能、高污染的陷阱中。智能革命如何为老龄化社会服务的问题引起很多国家的关注②Thomas Davenport,Ravi Kalakota(2019).The Potential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lthcare,Future Healthcare Journal,6(2),94.,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必须要结合国情研究这一问题,尤其是要考虑防止老年人因智能化原因而生活困顿。从长远来看,在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导之下,要让中国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符合智能技术推动的生产力进步的速度、水平和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