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洪波
(宁波舟山港集团,浙江 宁波 315040)
近年来,全球工业革命不断深化,数字化改革不断推进,中国以变革融合、提质增效为特征的发展新阶段已经到来。随着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资委、交通运输部等相关政府部门也相继颁布相关政策文件,加强企业数字化管理、挖掘企业数据价值、增强数据潜能也显得越发重要与紧迫。对于港口而言,面临的行业趋势与内外风险对精益管理与价值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如何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控制资产运营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建设一流强港”,也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迅猛发展,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大趋势,自从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世界各国实体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并面临较大压力。而我国一些企业为适应疫情下的产业变革,积极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运用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精准施策,大幅提升了企业管控能力,为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了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深化国企改革,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通过深度推动新技术应用,最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国有企业。在内因和外力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向数字技术“要”效益,实现资产的精细化管控,是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集团是一家以港口运营为主、资产规模达到千亿级的大型省属国有企业,有合并范围企业一百七十家,其中实物资产和土地总额达到近七百六十亿,占到资产总额的57%。这些实物资产主要为港务设施、大型港口机械设备、船舶、房产、土地等,初略统计数量达5万多件。
作为省属大型国企,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产保值增值,需要对资产进行科学、流程化、动态、安全的监测管理,其中包括对设备、设施等相关资产进行量化管理。但由于所属资产形态各异、命名不尽相同、位置不定、数量庞大,同时存在部分资产管理边界不清、台账缺失和资产使用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导致无法实现有效的全生命资产周期管理。
资产管理涉及公司管理层、财务部和各使用部门,但通常存在业财资产管理口径不一、资产运营数据共享难度大,部门信息协同效率低、管理责任分散等问题。资产管理流程中部分环节存在监督管理缺失的情况,管控未全面覆盖资产管理的全流程,仍有管控死角,存在资产管理流程上的隐患。随着企业发展,因资产管理权责不明确,跨部门协同难,造成资产所属部门混淆不清,导致了整个资产生命周期闭环管理链条的断裂,容易造成资产无法有效配置。
由于资产管理中没有对每类资产类别进行清晰定义,也未对相关资产的具体代码、名称、标识、描述等进行统一规定,导致各企业之间,乃至同一企业内部的各基地间,出现同一资产被当作不同资产的情况。对于资产的使用状态信息缺乏及时跟踪,导致资产实际信息与账面不匹配的情况,从而未充分利用处于长期闲置状态的资产。同时因未建立资产的高效映射以及全生命周期数据全景视图,相关信息多头录入,导致管理不一致,准确性难校验情况。
虽然部分港口企业已开始重视资产信息化管理,但基本都是单一核算,未形成资产数据在系统间横向传输,导致管理效率不及预期。另外信息覆盖面不广不深,未能有效支撑账务与实物对应,无法做到实物资产信息追溯,也无法实现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整合力度不断加大,由于未有有效的信息化系统支持,新技术应用程度也相对较低,导致资产利用率相对较低,资产数据价值也未充分挖掘,从而无法实行资产有效管控。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对资产管理的要求不断提升。但由于企业自身原因,未对资产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能力提升,导致业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同时也未及时对新技术进行应用,导致整体管控水平低下,不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目前,企业还只停留在实物资产和账务资产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上,无法提升资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企业多维度管理,更无法利用大数据进行预测建模,通过数据挖掘进行预测与分析,真正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围绕集团资产管理痛点,梳理资产管理标准体系,通过对标国际国内先进资产管理标准,借鉴资产管理领先实践,通过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维,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提出“11333”的总体建设目标,即通过建立资产目录标准化、流程制度标准化、管控平台标准化三大支撑体系,有效提升资产投资管控、运营配置、效用分析这三大能力,实现资产实物流、业务流、价值流的匹配、跟踪和管理,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打造港口资产管理“硬核”力量,最终实现世界一流强港建设目标。
1.明确管理权责,推进制度建设。
(1)实现企业的分级管理。对企业进行层级划分,并明确各自的管理目标和职责分工是实现资产有效配置和高效运营的基础。完善管理体制,在内容上涵盖不同类型,在体制上涉及各层次、各部门管理主体之间纵横交错的责权利划分,需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系。通过分层级管理,层层授权,明确各自的管理职责,并按照决策、管控、业务操作要求,遵循公共性、效率性、规范性、透明性、法治借鉴优秀经验,形成科学的资产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资产管理分级管理框架
(2)健全完善资产精准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围绕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维、报废清理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升级资产管理办法。通过对标领先实践,结合港口企业的业务特点,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对资产进行分类,制定对应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构建固定资产使用状态自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运行隐患,降低故障率,延长资产使用寿命。在日常管理中划清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各个部门的职责边界,对各管理岗位的职责进行梳理和规范,建立有效管理机制,形成制度流程体系,衔接资产管理链条,把具体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资产管理真正做到有据可依,权责清晰。
2.构建标准体系,确立企业规则。
(1)制定统一的资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企业以制度为准绳,标准体系为原则,确立企业的管理规则。建立固定资产名片制度,对已有资产分类进行清理、归并,引入ISO系列国标资产管理标准,构建适合企业自身资产管理的标准体系,在资产数据分类和定义、规则和标准、维护和利用等过程中实现资产数据标准化管理。建立企业资产管理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体系,统一底层数据架构、明确数据规则及标准、构建管控流程体系,横向连接财务、业务系统,纵向贯通各级子企业,实现系统高度集成。同时通过构建固定资产条码库,确定固定资产身份信息实现一码查询,从而达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要求。
(2)设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将成本、质量、安全的协调一致始终贯穿于资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以集团管控模式、管理需求和信息化程度为基础,参考行业先进的分析方法及经验,制定企业资产管理价值评价标准。通过建设分析主题及核心关键指标,逐步满足资产管理分析需求,建立资产分析体系,识别并锁定建设分析主题及核心关键指标,形成集团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明确未来资产管理方向。并分别从资产效益视角(财务指标)了解全集团资产运营整体情况,从资产运营管理视角(非财务指标)了解集团及子公司各部门资产管理工作现况及资产使用效率,从而科学制定资产收益评价指标和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最终实现对资产的全局把控和决策分析的准确评价。设定资产价值评价标准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减少资产闲置浪费。同时规范企业的资产采购行为,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通过准确、及时、详细地掌握资产的增减、使用、转移、报废、转让情况,促进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企业创造持续效益。
3.建立信息系统,实现全过程管控。
(1)部署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系统化是每一个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搭建,对资产进行全生命周期流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资产的运行可靠性,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降低维护与维修成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支撑高质量标准化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目标是按照先进、可靠、适度超前的设计思路,构建资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减少资产闲置。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对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解决集团资产数量多、分布广、变动频繁等难题。同时保证数据归档完整保存,检索查询和信息共享便捷,防范资产流失风险,维护集团合法权益,为将来集团全面实施大数据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架构构想。资产管理系统将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资产数字化管理效能,以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为目标,从四个层面明确系统建设的要求和功能作用,分为:可视化层、决策支持层、应用层和技术支持层。见图2。
图2 系统整体架构
①可视化层:为数字化BI驾驶舱,主要展示各类资产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快速获取资产所处位置及状态,以及附近可调配的资产情况;通过动态图满足使用人按资产类别、资产权属、资产价值、折旧信息等进行分类统计资产信息情况;展现资产全生命周期,提前预判资产建造和迭代信息;通过维保应用管理程序,对资产保养周期进行提前预警,对超标准使用情况进行警示推送,降低资产作业风险,合理安排维保时间,提升资产使用效率。
②决策层:基于应用层而生产的数据用于支持决策,例如对于因设备使用年限即将到期而产生的采购需求支持决策,根据作业需求合理配置设备资产和航线的决策,对于闲置设备的资产的处置决策等。
③应用层:从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从资产取得、资产使用(含维修、出租、转让等)、资产处置等进行功能区分和应用管理,贯穿资产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资产查询,包含单个资产的全流程查询、卡片信息查询、价值与折旧信息查询等,并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的资产盘点和重要资产电子围栏监管等功能。
④技术支持层:主要解决系统建设上对技术和人员的需求,包括资产数据标准化规则建设、二维码和RFID电子标签的技术的应用等,其中核心是要解决资产编码、卡片信息、资产转固划分等数据标准化建设。
4.加大队伍建设,加快新技术应用。
(1)构建高素质的资产管理队伍。资产管理队伍是管好用活资产的管理主体,是信息化平台实施的关键,这支队伍如果建不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作用就发挥不好。一是要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较强的责任意识、相对稳定的队伍。二是开展业务培训与交流,不定期地对资产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学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提高业务管理水平。三是探索评价体系,探索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快推进新技术应用。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场景创新,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创造条件。以5G+、物联网等为基础,加快布局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通过利用新技术将不同种类的信息链接在一起,通过数据可溯源,智能校验、不可篡改等特征的区块链技术运用实现数据质量的提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产精准定位、自动记录、跟踪管理、及时预警以及资产可视化实现账实相符,通过机器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并利用大数据建模进行分析与预测发挥数据的最大效益,最终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资产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改革进程,践行创新发展理念,顺应潮流、顺势而为,加快资产信息新技术在港口资产各领域的管理应用,把资产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加快打造智慧港,提升港口现代化水平和科技贡献度,充分发挥出资产效益,向内挖潜增效,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