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特
重庆市三峡库区是长江大生态体系的重要一部分,三峡库区的岸线消落带是三峡库区生态基础环境最为脆弱及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消落带的持续性治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及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大的意义。消落带治理与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治理,在解决消落带生态问题基础上也将助推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峡大坝的建立,形成了库区边坡两岸一定范围内的新的特殊生态环境,两岸周边具有明显的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情况衍生。如何建立消落带生态系统,研究探索库区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措施,这对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沿线的生态与环境安全,意义尤为重大。
三峡工程建成后,三峡水库在每年的10月汛末开始蓄水,到10月底或11月初水库水位由高程(吴淞)145m上升至175m;此后至次年5月,水位逐渐由高程175m降低至145m;在每年的6月至9月汛期内,水库水位一般保持高程145m运行。
三峡大坝的季节性蓄水导致本区段的水位周期性涨落,145~175m水位线之间高程会形成一个生态环境较为特殊的生境。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淹没时间长、水位涨落幅度大等特征,尤其是在一些边坡较陡、水流速度较急、土壤不容易沉积的河段、附近植被会常因为难以适应该区域这种恶劣的环境而逐渐消亡,从而使该区段逐步成为裸地。
消落带边坡修复模式:根据消落带边坡的不同坡度,因地制宜的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由于崖岸和陡坡案不适用于自然形态的固坡和植物配置,通过填土方等工程手段尽量减少崖岸和陡坡案的面积,让消落带边坡的坡度基本控制在45°以下。
在无法填方的区域,采用植生袋的形式固坡,代替传统的硬化手段,提高消落带的可观赏性,通过对植生袋草籽的多样化选择,可以增加崖岸和陡坡案的生态性。
下图为坡度≤15°,即为台岸时,消落带的处理手法保留原有的滩涂地,进行较少的人工干预,形成乔—灌—草的复合层,如下图所示:
图1 坡度≤15°处理断面图
下图为消落带15°≤坡度≤25°,即为滩坡岸时,消落带的处理手法充分利用江滩原有的碎卵石,覆盖在滩坡上,植物在卵石的缝隙间生长,形成灌草群落,如下图所示:
图2 15°≤坡度≤25°处理断面图
下图为消落带25°≤坡度≤75°,即为陡坡岸时,消落带的处理手法使用生态袋层层压叠的措施。先将素土、沙、营养有机质、复绿的草种按一定配合比例混合,随后装进生态袋内并垒筑压叠在消落带边坡上,形成绿色的种植毯,防止江水冲刷。如下图所示:
图3 25°≤坡度≤75 °处理断面图
下图为坡度≥75°,即为崖岸时,消落带的处理手法采用土壤稳定固化的措施,通过基材层、加筋层和防冲刷层3大功能层来实现。基材层是由种植土和营养有机质按比例混合构成,主要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基础养分;加筋层是由加筋网和锚固构件进行组合,具有浅层加固传递荷载、根系盘绕提高强度保护岩体减少侵蚀、力学加固提高复合抗体剪抗拉强度、防止坍塌的作用;另外防冲刷层是在基材层基础上增加上添加了土壤固化剂和混合植绿种子而成,不仅能生长植被,而且具备较强的防冲刷能力,是土壤固化技术的核心。如下图所示:
图4 坡度≥75°处理断面图
根据边坡区域不同的坡度和植物生长条件分析,高程在170~168m之间的区域,库区水位淹没的周期时间较短,水生及湿生植物具有很好的生长条件,168~164m之间的区域也适合部分水生植物生长,164~160m之间的区域则由于水位淹没周期长,环境较为恶劣,植物已经无法正常生存。而通过边坡的改造,减少径流对边坡植被的破坏,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场地的基础上,根据各区段不同的环境情况进行合理的选种和配置不同植物,可以有限提升和恢复整体生态环境。
植物配置:在消落区植物配置分为三种形式:
(1)在消落带下部145~156m水位线配置低矮草本群落,如狗牙根、双穗雀稗等耐水湿品种。
(2)在消落带中部156~170m水位线配置灌木-草本群落,如秋花柳、枸杞、甜根子草、双穗雀稗等。
(3)在消落带上部170~175m水位线配置乔木-灌木-草本的复合群落,如中山杉、池杉、芦苇、野稻、中华蚊母树、秋花柳、杭子梢、疏花水柏枝、狗牙根、硬杆子草等。
(4)在消落带岸线上方配置垂柳、池杉、中山杉、枫杨等两栖植物,形成连续的水岸景观。
万州密溪湖是万州城市发展重要的片区,而消落带的现状环境严重制约场地的发展,传统纯粹的岸线防护处理形式不利于万州山水城市现象的展示,基于密溪湖片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将采用生态的处理手法将密溪湖打造成为万州重要城市和生态共融的示范区。
图5 密西湖片区总体规划结构图
规划将以现状山、水、城为基础,结合现状场地资源,地形高差特性,以生态集约为原则,规划外环、内环的复合立体交通形体与溪谷上、溪谷下开合适宜的景观空间,以此构建起整个景观骨架。
外环:缘溪行、环节气—天阶栈道
175m高程线以上结合现状特殊地形场地、用天阶栈道串联功能活动场地、最大限度结合原有地形。
内环:游溪谷、养绿心—溪谷步道
145~175m高程范围内结合消落带打造溪谷生态绿心,用溪谷步道增加亲水性。
谷上:植物季相变化、空间错落有致、活力人文之地。
谷下:溪谷核心、水体汇集、消落带生态系统构建未来新城绿肺。
图6 密西湖片消落带规划构思图
密溪湖规划中以生态的手法保护其生态肌理,通过景观打造及滨水功能的引入,使密溪湖成为万州最重要的生态绿心,发挥其核心驱动力;同时以绿色水岸为基调,创造不同特征的水岸空间;分析周边地块娱乐、社交、休闲、教育、运动等功能个性,结合最佳的发展模式,划分环湖岸线个性分区;延伸城市道路,与基地建立渗透、联接与对话,在绿地中设置与周边用地相联系的功能点,以景观带动城市产业发展。
为了降低常减压装置停工吹扫难度,在装置停工塔底退油完毕后立即引罐区柴油,从前往后依次进行置换,直至渣油出装置边界见柴油后,装置改闭路循环进行柴油清洗[3],分别建立了闭路大循环和减三中循环。
本次规划充分结合密西湖现状溪谷盆地的地形,结合上位规划以环湖道路、天阶栈道外环和溪谷步道内环为纽带,串联各组团,并与功能建筑、休闲广场、空中栈道等渗入组团内的绿地当中,围绕密溪湖形成环状的空间布局结构。
依据空间布局形成“一带两环五片多节点”的功能结构。
一带:生态溪谷景观带
两环:外环—缘溪行、环节气(天阶栈道)
内环—游溪谷、养绿心(溪谷步道)
五片:综合商业服务区、城市花园休闲区、文化艺术活动区、四季花田游憩区、生态溪谷保育区
多节点:多重景观节点
根据规划总体理念,在规划区内建立相对系统的景观要素,结合功能分区的主题特点,确定各功能区的景观主题。分为综合商业服务区—原乡、城市花园休闲区—隐林、文化艺术活动区—显山、四季花田游憩区—美田、生态溪谷保育区—湿泽,五个功能分区在景观打造上将景观地形、步道、活动广场、小品和周边自然环境相结合,通过以山体为骨架,以道路为经脉,以水系为血液,以植被为肌肤,以文化为灵魂,形成有机衍生,构筑立体拓展的景观网络体系。
(1)阶梯台阶、石笼挡墙处理:主要集中在综合商业服务区和城市花园休闲区。环湖路规划设计的边坡其对景观场地限制较大,且需处理较大的边坡高差。设计中尽量尊重规划道路边坡的基础结构特征,在护坡上进行景观活动设计。主要通过景观石阶与自然地形结合,形成大的景观台阶,既是景观,又是休闲场所。
(2)最大化保留原有自然地形:主要集中在生态溪谷保育区。设计中尊重现有地形地貌,人为工程少量干预,更多的是通过架空观景平台和景观栈道进行处理,最大化保持和梳理原有山水地形。
(3)重塑自然缓坡地形:主要集中在四季花田游憩区。根据地形条件及景观功能的定位,在水岸消落带邻接的缓坡地形区域,通过微地形处理,形成自然生态的缓坡台地,结合景观步道、架空景观平台等元素,打造成集游憩、漫步、观光为一体的乡土花地水岸空间。
岸线处理根据市民休闲活动的强度和环境承载的敏感程度,针对不同段的边坡岸线采取差异性的处理措施,对于生态敏感区则应在保护好基础生态环境基础上采取自然式驳岸的处理手法;而对于商业娱乐场地和活动广场人流较多并集中的区段则采取硬式驳岸,使其满足大量人流的活动需求,两种岸线相交区段则使用半生态的岸线处理措施,既能满足市民亲水的需求,同时又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渴望。
145~175m为消落带范围,如果景观设施以175m为界限,将导致公园可利用面积较小,通过研究三峡库区的水位线,计算出165m水位时间较长,因此把部分的活动亲水范围水位线设置在165m高程处,从175m至165m水位线采用缓坡和台阶的处理手法,局部考虑小挡墙的亲水平台形式。另外区域内所有护坡形式应符合水利行洪的要求。
该研究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密溪湖消落带规划设计,建议在城市空间规划建设上要针对消落带特殊区域进行统筹规划治理,处理好城市空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问题。规划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将消落带生态环境治理变为能够支持城市健康发展的城市绿肺,有效提升库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空间品质,实现库区城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