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3-02-18 09:44赵锦铎顾常庆马红炜
关键词:颈性针刀椎动脉

马 亮,赵锦铎,杨 军,顾常庆,马红炜*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骨伤一科,宁夏 银川 750021)

颈性眩晕是颈椎、颈部相关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者器质性变化,造成椎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引起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疾病发作时通常伴有恶心、视物模糊、呕吐等症状。西医治疗多采用血管扩张剂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迅速但是效果不持久,治疗后容易出现复发的情况。中医上将颈性眩晕归为“痹症”“眩晕”范畴,多为肝火上亢、肝气不安、气血亏虚所致,治疗原则以清热祛风、通经活络为主。中医上多采用针灸推拿、针刀等疗法治疗颈性眩晕,其中针灸治疗是通过刺激大椎、风池等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清阳上升的目的,疗效确切,但针灸治疗时间较长,患者依从性较差[1]。针刀属于一种新型的针灸方式,将“针”与“刀”相结合,通过松解病变部位的瘢痕结构、粘连,恢复原本被破坏的病理结构,促使人体动态平衡恢复至正常,既可达到疏通经络、调气活血的效果,同时又具有缓急止痛、减张减压的作用[2-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针刀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对其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脑血流灌注状态指标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9月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收治的92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6例;年龄45~73岁,平均(52.56±3.45)岁;病程1~7周,平均(5.35±1.23)周。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年龄46~73岁,平均(52.58±3.46)岁;病程1~8周,平均(5.37±1.25)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脊椎病因治疗学》[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出现颈、枕部酸胀等不适者;对针灸、针刀可耐受者;颈椎失稳、颈椎退行性改变者等。排除标准:颈部肿瘤、颈椎骨折者;其他类型眩晕者;严重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发生障碍者;严重骨质疏松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已经宁夏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治疗,取主穴:大椎、风池、夹脊、百会、四神聪、肩井、天宗;取配穴:三间、中渚。患者取俯卧位,对穴位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62270970,规格:0.35 mm×40 mm),常规针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次,1次/d,5次/周。观察组患者在针灸的基础上增加针刀联合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对患者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枢椎棘突、寰椎横突、硬结条索状物压痛点为进针部位,做好标记,取合适的一次性无菌四号针刀(江苏华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械注准20172200978,规格:0.8 mm×50 mm),在标记处的进针点将针刀沿颈部垂直刺入,进刀时要保持刀口线平行于身体纵轴,刀下有硬厚感,患者有明显酸胀感时,切两刀,刀下有松动感时出刀,出刀后使用无菌纱布按压进刀部位3 min,直至无血液渗出,针眼使用创可贴覆盖, 1次/周。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参照眩晕障碍量表(DHI)[5]评分评估临床疗效,DHI包括躯体(7个问题)、情绪(9个问题)、功能(9个问题),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眩晕症状恢复越好,其中痊愈:DHI评分≥ 90分;显效:70分≤ DHI评分<90分;有效:30分≤ DHI评分<70分;无效:DHI评分<30分。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 总例数×100%。②颈椎功能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6]评估治疗前与治疗2、4周后患者颈椎恢复情况,ESCV评分包括眩晕(16分)、颈肩痛(4分)、头痛(2分)、日常生活与工作(14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8分),总分是44分,分值越高患者颈椎功能恢复越好。③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并统计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LVA)、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④脑灌注状态指标。于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使用64排螺旋CT机做头颅CT灌注成像检查,统计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SCV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ESCV评分呈逐渐升高趋势,且治疗2、4周后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SCV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ESCV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治疗前比,*P<0.05,与治疗2周后比,#P<0.05。ESCV: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治疗4周后对照组 46 19.15±1.34 23.45±3.41*28.12±2.78*#观察组 46 19.21±1.47 26.63±3.58*35.68±2.36*#t值 0.205 4.362 14.061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LVA、RVA、BA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s)

表3 两组患者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m/s,±s)

注:与治疗前比,*P<0.05。LVA: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RVA:右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A: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

组别 例数 LVA RVA BA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46 22.16±3.37 36.14±5.45* 22.46±3.84 34.37±5.78* 33.45±4.24 38.98±5.35*观察组 46 22.59±3.24 40.91±5.22* 22.52±3.37 41.13±6.65* 33.18±4.57 43.23±5.34*t值 0.624 4.287 0.080 5.204 0.294 3.81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指标水平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rCBF、rCBV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TP、MTT缩短,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rCBF、rCBV、TTP、MTT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rCBF、rCBV、TTP、MTT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P<0.05。rCBF:相对脑血流量;rCBV:相对脑血容量;TTP:达峰时间;MTT:平均通过时间。

组别 例数 rCBF(mL/g) rCBV(mL/g) TTP(s) MTT(s)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治疗前 治疗4周后对照组 46 312.18±61.65 521.83±52.44* 701.55±70.26 842.31±80.34* 135.13±15.45 101.52±11.24* 210.27±21.64 158.50±50.97*观察组 46 312.25±61.73 725.96±52.37* 701.57±70.23 932.85±70.37* 136.37±14.54 91.27±10.46* 210.11±21.42 125.91±50.74*t值 0.005 18.681 0.001 5.750 0.396 4.528 0.036 3.07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原因主要与长期低头伏案、颈部外伤、不良睡眠体位等有关,引起颈椎骨关节退变导致颈性眩晕。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可能与椎动脉供血不足、颈部锥体局部病变等有关。针灸治疗是祖国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其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取主穴:大椎、风池、夹脊、百会、四神聪、肩井、天宗;取配穴:三间、中渚等,可解除局部肌肉痉挛,改善神经根周围微循环,减轻椎体不稳造成的周围神经血管压迫,以调节脑血流量,从而达到缓解颈性眩晕症状的目的[7]。但临床研究发现,单独的针灸治疗对于部分深层组织粘连的颈性眩晕患者来说,其治疗效果不理想,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8]。

针刀属于新型微创治疗方法,通过松解枕下三角肌筋膜,缓解组织粘连对周围神经血管造成的压迫,扩张脑血管,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供应,增加脑血流量,使患者颈性眩晕相关症状得以缓解[9];此外,针刀通过对颈项部的刺痛点进行切割、撬剥,会减少神经的压迫,缓解颈项部肌肉痉挛,可消除局部炎症反应,有效改善患者颈部不适、眩晕等症状,也促进了颈椎功能的恢复[10]。针刀治疗联合针灸治疗,起效迅速,可消除移位椎体造成的组织变性,使颈椎活体应力恢复平衡,快速缓解患者痛苦,且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相对容易接受,配合度较高,提升了整体的治疗效果[11]。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治疗2、4周后ESCV评分均升高,表明针刀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加快病情康复。

有研究表明,受颈椎局部组织粘连、挛缩等影响,会导致颈性眩晕患者后循环供血不足,使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缓慢,脑血流灌注不足[12]。针刀利用针刀特殊的针、刀结合结构,产生更加强烈的针刺作用,能够调节颈项部生物力学的失衡状态,改善局部异常张力变化,调整颈椎小关节紊乱,调节颈项部生物力学失衡状态,解除椎动脉卡压及痉挛情况,降低颈交感神经兴奋性,调节椎动脉交感神经丛,疏通椎基底动脉供血通路,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脑血流量及椎动脉血流[13-14]。此外,针刺穴位解除椎动脉壁交感神经所受的异常刺激,调整椎动脉交感神经丛,舒张血管,改善神经血管功能,进而促进椎动脉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LVA、RVA、BA及rCBF、rCBV均升高,TTP、MTT均缩短,表明针刀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提高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改善脑灌注状态,促进病情 好转。

综上,针刀联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灌注状态及椎动脉血流,促进颈椎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颈性针刀椎动脉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专委会举行成立大会并举办全国针刀治疗冻结肩专题培训班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针刀治疗不同分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