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伟,张勰
(1.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2.甘肃中医药大学)
国际医疗旅游已成为全球集医疗和旅游高度融合的且增长迅速的新兴产业之一。这一方面是人类对于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全球经济发展正在不断改写人类对于健康生活的认知。“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中国西北五省及西南四省区为枢纽,以西北的地理优势为导向,是集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于一体的“政策综合版”[1],随着建设步伐走向纵深和成熟,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既具有广泛而现实的民意需求,更有助于推动沿线国家民心相通。“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2]是区域协调发展进入新阶段对甘肃提出的新要求。因此,依托“座中六联”和“东来西往、南联北接”天然优势,综合利用国家支持“跨境旅游”创新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等政策机遇,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别是毗邻我国的中亚地区产业结构、生活习惯等与甘肃省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等外部环境,整合医疗服务资源,综合利用中西医结合优势,突出中医药特色,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将极有可能成为新时代甘肃发展的“新增长极”。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医疗旅游”(Health tourism或Medical tourism)的范畴尚无定论。世界旅游组织界定为“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体的旅游服务”[3],有学者认为Health tourism泛指“出于各种原因的以获得医疗保健为目的的国际旅行[4-5]”。就其分类而言,学界也不统一,如亨特-琼斯(Hunter-Jones)认为Health tourism范畴过于狭窄,只关注温泉浴、健康、卫生保健(Healthcare)等主题[6];亨德森(Henderson)将Healthcare tourism分为温泉浴及选择性治疗,如按摩、瑜伽、美体等,整容手术和医疗旅游(Medical tourism),如健康体检、心脏手术、癌症治疗等三类[7];蜜莉卡和卡尔(Milica&Karla)将Medical tourism 分为三类:侵入性手术治疗、医疗诊断和生活方式医学(Lifestyle medicine,即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对患者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8];国内学者则认为可分两类:即手术医疗旅游者和非手术医疗旅游者。前者又分为疾病手术医疗旅游者和美容手术医疗旅游者。后者中也分为两类人群,一类是单纯游山玩水的,一类是进行科学治疗,例如进行内科或中医治疗[9]。
欧洲国家发展医疗旅游起步较早[10]。如德国,主打“优质医疗模式”,依托其先进的医疗技术、医疗设施和良好的医疗信誉等,主要针对阿拉伯国家的疑难病症患者;瑞士则主打温泉医疗、整容外科手术、个性化的护理;匈牙利主要推行“特色专科模式”,依托温泉地热资源和旅游完备的医疗保健服务,发展保健旅游。美洲主要国家医疗旅游发展迅速,大多主推“廉价医疗模式”[11],如巴西,以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低廉的价格、丰富的旅游资为基础,打造全球重要的美容手术中心;古巴主要吸引来自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医疗旅游者,定位在特种病症医疗旅游市场;亚洲国家医疗旅游已成为全球的新增长点,如泰国采取“理疗+旅游模式”,全力打造“亚洲健康旅游中心”,在心脏手术、整形、牙科、骨科、热带传染病以及药理学等领域成绩显著;印度则采用多元化战略,以中东、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家为主要客源国,以悉达医学、阿育吠陀医学、瑜伽等民族传统医学为特色,在整形整容、牙科、关节造型术、心内外科、外科移植等领域主要发力;韩国主要采用“美容+旅游模式”,以中国、日本、美国和俄罗斯为市场,主打美容医疗市场;新加坡主推健康检查,聚焦基本健康检查、高难度手术、癌症治疗与高端护理等方面;日本主打“产业组合模式”,把医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心血管、癌症、康复、慢病等的诊疗领域发展迅速,成效明显[12]。
目前,国内医疗服务区发展尚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阶段,且呈现出地域、定位、目标多元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分布在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海南区、新疆等地。2006年,香港推动发展医疗旅游中心,到内地推销有关到港就医服务;2007年,台湾宣布推动“医疗服务国际化旗舰计划”;2008年,“成都国际医学城”在温江开建;2013年,上海确定以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国际医学园为平台发展国际旅游医疗。2012年,北京启动建设国际医疗服务区,主要面向发达国家人群,开展中高端医疗、康复管理以及养生养老等服务。2013年2月,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围绕医疗保健、社区养老、科研教学等,打造全球一流的医疗养生地;2015年、201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江苏常州、江西上饶设立医疗旅游先行先试区。现有立足“向西”定位的医疗服务区只有新疆国际医疗服务中心,面向周边国家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上升到区域发展战略层面的国际医疗服务区,从数量、服务能力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从医疗旅游的产业化发展视角考量发现,目前我国医疗旅游呈现起势、散发、多元等特点,已经形成产业聚集效应的多集中在如北京、上海、广东、海南等经济基础条件较好、区域优势明显、开放程度较高的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区域,正利用国家相关政策效应和资源特点,全力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快速跟进国际医疗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甘肃处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古至今,是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也是连接亚欧的次区域合作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独具特色的地理优势,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中西医医疗资源发展相对均衡。甘肃省的医疗服务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配备完善[13]。2020年末,全省共有医疗机构26250个(含村卫生室):其中综合医院372个,中医医院117个,中西医结合医院30个,民族医院17个,专科医院167个,中西医医疗资源在西北五省中发展相对均衡;全省卫生人员达237823人,卫生技术人员1889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6396人,注册护士85264人,其他技术人员9356人[14]。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门类齐全,综合医疗服务资源丰富,特别是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疗资源丰富。同时,甘肃省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兰州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入选ESI全球总影响力前1%。甘肃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教育以及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发展迅速,极具特色。省会兰州市聚集了优势医学教育资源、医疗服务资源、高层次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高水平医疗研究团队,形成了完善的医疗保障的体系[15],为集约优势资源开展国际医疗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药产业具有综合优势。甘肃省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也是国家重要的中药原料种植和生产基地[16]。中医药产业被确定为全省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生态产业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47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量132万吨,产值157亿元;规模以上中医药(含相关产业)工业企业 87户,完成营业收入118亿元,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100万吨,年交易量约150万吨,交易额 250 亿元,建成了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7个[17]。“丝绸之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较低,而中国与陆路邻国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疾病谱系较为接近[18],而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切合他们的经济发展现状,甘肃已在海外建成了8所“岐黄中医学院”,4个“中医中心”,作为中国与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在中医药合作、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执行试点省,在发展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已迈出了坚实步伐。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元。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带,地跨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 8种气候类型区从南到北分布,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类型多样;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行节,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旅游合作、民心相通的重要国际性节会,也成为引领甘肃和中国文化旅游走向全球的“中国品牌”;同时,甘肃也荣登《孤独星球》“2017亚洲最佳旅行目的地”榜首和《纽约时报》“2018全球必去的52个目的地”榜单,成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甘肃正全力打造世界级丝路旅游、中国户外体验、西部自驾旅游“三大”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以及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这为甘肃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生态脆弱,交通道路设施欠发达,缺乏核心产业和外部发展条件。2020年,甘肃省生产总值9016.7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98.1亿元、2852.0亿元、4966.5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165.2亿元[19];而同处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其2020年生产总值为26181.86亿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267.54亿元、11362.58亿元、12551.74亿元[20]。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与西部兄弟省市相比滞后,掣肘甘肃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步伐。
服务国际医疗旅游的医疗资源集约不够。2020年,全省共有公立医院288个,其中三级医院48个(三甲医院30个),兰州市聚集了14家三级医院。上述医院的功能定位基本是服务本省或者区域,从发展战略上向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延伸的医院较少;绝大部分大型综合医院尚未获得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 of Healthcare Organizations)附属机构JCI认证,完成认证的三级医院仅有兰州大学第二医院1家。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中医医疗,虽然在服务国际医疗旅游进程中发展迅速,特别是接受针灸、康复以及“冬病夏治”等方面的境外病人增长较快,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均不突出,体系化、针对性特点不明显,相关服务处于散发状态。
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语言是人类情感交流的工具,语言沟通也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形成有效交流的重要途径。从甘肃省级医疗机构从业者外语运用能力来看,医护人员日常医疗服务基本面向国内人群,母语是主要的交流工具,通过对省级医院开展诊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基本以英语为主,其他语种使用率极低。但近年来甘肃求医的境外人群大多集中在中东亚区域,除在中国从事教育、外交、贸易等群体可以使用中文开展日常交流外,其余的人员大多如俄罗斯、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匈牙利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员基本来自非英语系的国家,只有巴基斯坦等少部分国家人群使用英语。这种现象显然与国内开展医疗旅游起步较早的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主要服务以英语系国家人群的情况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因此,语言、文化以及行为心理、思维方式等差异也成为制约甘肃发展医疗旅游的重要因素。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甘肃聚焦向西开放发展医疗旅游产业创造了新机遇。习近平主席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地方要找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定位”“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21]。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和“通道”,聚焦新发力点,塑造新结合点,将发展医疗旅游服务作为深化人文交流,形成多元互动“心联通”人文交流的着力点,可以成为甘肃省以特色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全球医疗旅游产业市场发展迅速。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医疗旅游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发展医疗旅游产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22年,旅游业将占到全球GDP的11% ,健康产业占到12%[22],成为全球两大产业,医疗旅游则是这两大产业的有机结合。国际医学研究中心(IHRC)数据显示,医疗旅游消费者已超过1100万,游客在美容、按摩、放松疗法、运动及保健疗法上的年消费额可达6000亿美元。同时,有研究报告显示,未来十年医疗旅游的复合增长率将达29%,2025年前,将催生出一个价值3万亿美元的市场[23]。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于健康的期待值不断提升,利用全球医疗资源以及通过旅游等方式提升个人或者群体的生命质量是时代潮流,也是发展医疗旅游难得的机遇。
甘肃打造榆中生态创新城孕育了发展医疗旅游产业的新机遇。榆中生态创新城是兰州市“东扩”发展的重要布局,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生态良好,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开发优势。目前,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等医学教育资源和中国(兰州)国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医养康养小镇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为甘肃省打造形成辐射“丝绸之路”沿线的医疗旅游服务平台,提升榆中生态创新城“科创生态医养”功能片区的发展内涵和形成整体特色产业带动创造了硬件条件。
潜在医疗旅游者是国际医疗旅游客源地首要的利益相关者[24]。国内外成熟市场精细化分割以及消费群体的“消费惯性”导致的竞争愈加激烈。如前所述,全球医疗旅游服务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由传统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市场转移的趋向已经显现,亚洲国家如印度、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或者打造形成鲜明的特色,潜移默化影响将来潜在的消费群体;国内如北京、上海、海南、广东等,因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发展医疗旅游服务产业的定位清晰,自然资源禀赋、医疗服务能力等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树立了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具备集约优势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对于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且客观上必须要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凝练特色,通过差异化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的甘肃来讲,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不言而喻。
甘肃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支撑发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能力尚显单薄。2020年末,全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9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34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6.46张;甘肃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人2.6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41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张7.11张[25],医疗人才数量、床位数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数,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优势医疗资源,极有可能造成本省居民医疗等候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等,需充分考虑由此引起的相关风险。
甘肃早在2000多年前,就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融、经贸交流、民间交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依托地和主要通道,应当立足自身区位优势以及国家赋予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寻求差异化发展与区域整体协同发展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甘肃省应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机遇,充分挖掘《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政策红利,立足于地缘、文化和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向西开放大枢纽、大通道,通过深化政府间合作,搭建各种开放平台,推动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硬联通”的基础上,把“软联通”和“心联通”进一步升华,聚焦“健康丝路”,贡献“甘肃智慧”和“甘肃方案”;同时,应在战略和规划层面做好谋划,把培育发展医疗旅游外作为新增长点和对外开放创新的发力点,在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产业发展方面互补性强的潜力,聚焦沿线国家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病以及生活习惯,开展针对性研究,拓展客源市场,量身定做富有甘肃特色的国际医疗旅游“套餐”,将发展医疗旅游作为“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做大做强。
甘肃的中医药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可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医药国际综合诊疗区”建设计划以及黄河流域中医药高质量开放发展等战略布局,聚焦中医药优势,统筹全省中医药资源,发挥甘肃中医药产业联动中国南北,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作用,延伸生产、治疗、康养、旅游等一体化医疗服务产业链,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家主流卫生体系和合作机制,打造知名的中医药服务品牌;另一方面,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医药国际综合诊疗区建设计划”机遇,在甘肃布局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国际总部”,使之成为加强国内外联动,信息共享,产业对接,民心融通的重要载体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民众了解中医药、体验中医药、认同中医药、接受中医药的窗口,为更多沿线民众提供中医健康服务,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造福丝路沿线更多人民,为形成以中药为特色的医疗旅游服务,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卫生治理能力提升贡献“甘肃力量”。
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就必须对资源、技术力量、制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设计,综合施测,多管齐下。甘肃已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地域特色鲜明,集中医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养生旅游产业体系,以河西走廊的丝路文化旅游,陇东的周祖、岐伯、皇甫谧等崆峒养生旅游,陇中的“千年药都”道地药材原产地保健旅游,陇南的自然景观旅游以及武威、兰州重离子治癌现代医疗旅游等要素组成旅游板块加速成型。因此,一是完善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政策保障机制,如市场准入、政策供给、立法保护、审批监管等配套机制。组建专门机构,集约医疗和旅游管理职能,预判规避风险,规范运行环境;二是对于相关复合型知识人才的培养是影响未来医疗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的关键[26]。应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孔子学院(课堂)、海外中医中心或岐黄中医学院等成熟平台,加快培养、培训从事医疗、旅游服务的人才队伍,提升管理理念,强化语言文化学习交流,提高业务服务水平,特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以及省域医疗旅游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储备等方面,超前布局,扩大规模,保持增量;三是有针对性地推进在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疗机构开展JCI等国际认证,坚持中西医并举,发挥好中医药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医疗旅游产品,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创造条件。
国际医疗旅游在全球迅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国家或地区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成功范式。医疗旅游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部分,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有助于传播本民族的先进文化、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等[27]。甘肃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发展医疗旅游经验的基础上,把发展医疗旅游作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转变观念,大力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已纳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等“国字号”平台,强化医疗旅游形象宣传,全面融入完善旅游推广和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打造以“敦煌”为引领,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高原文化、多民族文化、中医药文化为延伸的旅游品牌,优化要素配置,释放综合效应,立足全球视域推动“如意甘肃”走向世界。
医疗旅游作为跨行业交叉催生的朝阳产业,兼具了文化和服务两种特质。共建“一带一路”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口老龄化以及COVID-19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但已成为各国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和完善全球治理的新平台。医疗旅游的开发潜力不仅取决于当地旅游业发展程度,而且与地方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只有两者达到较高程度的协调时,才具有医疗旅游开发的潜力[28]。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医疗旅游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向西发展战略机遇,充分挖掘深厚文化特色和中医药优势,高起点深层次推进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完全可以开创一条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特色化医疗旅游产业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