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昆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100055)
肾,咱们老百姓俗称“腰子”。现代医学中,指人体内属于泌尿系统的一对重要器官。肾主要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毒素并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肾脏除过滤血液、产生尿液的泌尿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肾脏产生的肾素、1α 羟化酶及促红细胞生成素分别对人体的血压水平、骨骼情况和红细胞生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相应地,在肾脏功能出现问题时,除了大家常听说的“肾衰竭”“尿毒症”,还常见“肾性高血压”“肾性骨病”及“肾性贫血”等。随着前沿医学发展,学者们发现肾脏与心、肝甚至肠道功能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们腰部,自脊柱中心向两侧,咱们可以用手就可以触及最靠下的一段肋骨,其内就保护着我们左右两颗肾脏。这也是其被称为“腰子”的原因。医学上在此有一个区域叫“肾区”,在某些肾脏疾病尤其是肾结石的时候,大夫叩击这里,往往会感觉到明显的疼痛。
明代孙一奎《医旨绪余》记载“两肾即两腰子”。可见,“腰子”之名,古已有之。中医学认为,肾为五脏之一,乃先天之本。在《黄帝内经》《难经》中即对其有“腰者肾之府”“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这般明确的解剖认知。明清医书中的描述已经具体到“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的程度。而在有据可查,可能是最早的解剖图谱,无论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内镜图》,抑或是宋初的《区希范五脏图》,均对肾的位置关系有了相当精确的描述。
中医学中肾的功能主要体现 在“藏精”“主水”“纳气”“主骨”这几个方面。《黄帝内经》说肾是“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这里所说的精,广义地讲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而其中最主要的先天之精,即是讲由父母所授的生殖之精,主要调控人的繁衍生殖和生长发育。中医脏腑学说,基于阴阳五行基础理论而来,其中五脏对应五行,肾即属水,而肾又是人体泌别清浊,化生尿液的重要脏腑,其功能也与人体的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而肾可“主水”。
中医学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基于肾为“封藏之本”的作用,肺吸入的清气需要借助肾的收藏作用,才能保证呼吸的深度,使吸入的清气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中医学根据五行理论,将肺肾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作为“金水相生”,我们常听到的药品“金水宝”由此得名。
中医学先贤自《黄帝内经》时期就认识到,基于“肾藏精,司发育”的理论基础,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和骨髓生化血液的作用,即所谓“肾主骨而生髓”。这里我们看到,肾主水的功能,与现代医学对肾作为主要的泌尿系统器官的功能一致。而令人钦佩的是,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肾主骨而生髓”,现代医学经过19 世纪末至20 世纪中叶前后几十年的研究,才逐渐发现肾具有各种内分泌的功能,提出肾性骨病、肾性贫血等说法,不禁令人感叹我们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现代医学中,肾脏疾病首先依照分属内外科系统而分类。如肾周炎,外伤引起的肾挫伤,尿路感染导致的上尿路、肾盂的感染,肾结石,各种肾及周围组织的占位性疾病等,为常见的肾/泌尿外科疾病。而因继发于其他疾病、各种感染、遗传因素或由免疫机制引起的以肾脏的滤过功能和结构破坏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如我们常听说的各种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是最常见的肾内科疾病。上述的部分肾内外科疾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或者因为药物食物中毒、外伤等致使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我们称之为肾衰竭,根据病情发展的速度有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衰竭之分。在从肾病逐渐发展到肾衰竭过程中,肾脏的内分泌功能逐渐受损,就会伴随出现前面提到的“肾性贫血”“肾性骨病”“肾性高血压”等合并疾病。当肾衰竭发展到较为严重的阶段,肾脏过滤血液、排出尿液和代谢废物的功能几近枯竭,需要通过透析等医疗手段来代替肾脏的工作时,就是人们闻之色变的“尿毒症”。
中医学认识中,基于阴阳五行藏象理论,五脏之间,生克乘侮,内藏乾坤。在临床诊疗方面,除上述疾病需要结合实际病情,辨证认识外,基于肾主藏精、司生殖、主纳气等认识,在生殖疾病、生长发育、呼吸系统疾病中,也多要结合中医学对肾的认识来辨证论治。
“腰子”生病,多种多样,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贻误病情。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腰部疼痛甚至绞痛,尿色发红或者尿中有血,或排尿疼痛甚至见到尿出细小结石,就要警惕“肾结石”的发生。这时应避免大幅度的运动,尽快到泌尿外科就诊。
女性因为生理结构原因,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更高。同时,儿童和老年人免疫力较低下,也容易发病。泌尿系感染最典型的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较严重时伴随腰痛、发热和血尿,此时应及时到泌尿科、肾内科就诊。
各种慢性肾炎、肾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血尿、蛋白尿,要注意肾病发病隐匿,很多时候血尿、蛋白尿肉眼很难观察到,所以定期体检很重要。经过数十年积累,中医药在各种慢性肾病、肾炎和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中可谓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