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茅盾指出:“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著名诗人何其芳指出:“初学写作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仿写,首先要关注形式。文章的形式是在长期的反复使用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审美样式,它非原生态样式。句有句法,章有章法。仿写,其实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句、段、篇的表现形式。
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的日常小事,在作家“生花妙笔”的加工下,读起来真切自然、活灵活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同学们为什么没有写出来、表现出来呢?虽然有了鲜活的写作内容,如若没有掌握纯熟的表现形式,文章也会显得苍白无趣。反之,哪怕极其平常的内容,一旦经过灵心妙笔、艺术加工,也可以成为精湛作品,可见形式创造美。
下面谈谈如何通过仿写,提高作文的形式美。
一 段落仿写
写美一个段落,首先要学会分析“段式”。所谓“段式”,就是段落的结构形式、段落的写作构思模式。我们学过的很多课文都蕴藏着丰富、精致、美好的段落,要用心提炼、归纳段落的表达规律。同学们可以仿写景物描写段、先总后分段、叙议结合段、场景描写段、详略得当段、由实到虚段、由景及人段、抒情议论段等。
现举几例——
1.仿写抒情段。胡适《我的母亲》最后一个段落,运用三个“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表达自己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其实胡适的性格、品格是有口皆碑的,文末“如果”的写法,就非常谦逊了。若写一个人对自己的影响,写自己有所进步时,就可以仿写此段。如有学生这样写道:
如果成人之后我依旧不忘初心;如果依旧坚守做人的底线,有冷静理智的头脑;如果我待人接物能委婉妥帖——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啊!
郑振铎的《猫》有个精彩的抒情段“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悔意。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自己和妹妹有一次发生争吵,并动手打了年幼的妹妹,后来,妹妹一个懂事的举动让作者后悔不已,仿写了下面这段话,进行了真情倾诉:
我闭上眼,刚才的一幕幕仿佛又在重演。我的暴虐、我的冲动,像一根根针,一根根刺进我良心的针!如果我当时能够懂得分享,能让着她一点、宽容她一点,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吧。我太自私了,自私到以为全世界都得让着我。殊不知,这样做让我的亲妹妹受了多大的委屈。我是一个坏姐姐!
2.仿写景物描写。刘湛秋《雨的四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用饱含感情的、细腻生动的笔墨,把景物描写得分外灵动、分外美丽。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例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段,有学生仿写此段:
我伫立在满眼粉色的十里桃林,漫天漫地都是花瓣,簌簌飘洒,簌簌纷飞,像是水彩上色般透明、淡雅、清新。我伸手去接,柔柔的,片片花瓣都充盈着令人心醉的桃花香。
这段话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来写桃花,多角度表现了桃花飞舞的情态、质感、沁香,十分形象,牵动着美妙的联想和想象,同样给人以色彩美、情态美、诗韵美。
3.仿写场面描写。如《云南的歌会》,“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一段,典型的“由面及点”的场面描写。下面是仿写段落: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我们家最热闹的当属大年初二了。年初二,照例由爷爷的亲戚们置办酒席。酒席大多摆在金陵和庆锋两家酒店。这时,凡是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不论男女老幼,都会前往,足足有四十多人,喝酒的坐一桌,不喝酒的则坐另一桌。如果你来得较早,那恭喜你,不仅可以决定座位,还能优哉游哉地玩会儿手机。等全员都到齐了,就开始上菜了,除了一些点心、炒菜外,鸡、鸭、蹄髈,这三样是少不了的。边吃边聊,长辈们会和孩子聊聊学习成绩,孩子们的表情通常都很得意、自豪。大人们通常边喝酒边话家常,喝着喝着就有了几分醉意。大伯往往是第一个醉的。大伯的醉态是一家人中最可掬的,每次都是他兴致勃勃地提出来要喝酒,最先倒下的却也是他。一个小杯子满上四五十度的白酒,他一口就闷下,但通常一杯就上头了,脸立刻红了起来,好似火烧,说话也不利索了,舌头开始打结。每次宴会之后,都会看见他摇摇晃晃地走出来,好似冯骥才《俗世奇人》里写的酒婆。但最让人发笑的,还是他发酒疯时,他会用他那满是胡茬的下巴蹭一下我和我哥的脸,还用满是酒气的嘴在我俩的脸上亲上一口,逗得姑妈在一旁笑得花枝乱顫。小时候常听胡子爷爷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年初二最热闹。”现在才知道果真如此。
4.仿写结尾段落。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结尾段落极其经典:有的画龙点睛,有的余韵悠长,有的表达情志,有的点示哲理,有的描述画面,有的精警含蓄,有的呼应开头……深入理解结尾段落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用心模仿,往往可以提升整篇作文的格调。
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一声仰天长啸,是前文层层铺垫、蓄势,情感郁结到极点、情势沛然的高潮,表达了对母亲般的保姆、对社会底层不幸者的深沉的爱。
有学生仿写此结尾,在《我的阿婆》中这样结尾:
阿婆也许真的飞到那天堂去了,她化作天使,在天上看着我们,这样,她就能永远地和我们在一起了。
伟大慈爱的天父啊,愿阿婆在你的天堂永远安详、永远微笑!
小作者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符合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老人去世就是去了天堂,相似的句式,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阿婆的祝祷和怀念。
二 章法仿写
章法,指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方法。就一篇文章而言,如何组建起来,材料如何运用,要靠“章法”。美的章法,可以使文章文脉清晰、顺序合理、层次清爽、结构严谨,给人以“造型”上的建筑美、艺术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诸多美妙的章法,如:起承转合、首尾照应、重章叠句、宕开一笔、抑扬有致、虚实相映、先疏后密、诗意小段、画面连缀、一波三折、悬念迭起、一线串珠、一词经纬、伏笔照应、反复穿插、叙议结合、倒叙顺序、艺术镶嵌、先总后分、横式结构、纵式结构等。这些都是极好的作文架构。
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篇课文,分析结构层次,画一画这篇课文的结构图,进行“赋形训练”,进而模仿它的章法特点进行写作。
学过《昆明的雨》之后,你可以模仿着写一写《杭州的雨》,不仅仅是紧扣主题内容,更主要的是通过模仿,练习首尾照应、一线串珠的章法。
杭州的秋雨
金沛雨
杭州市文海中学九(1)班
我喜爱杭州的秋雨。
杭州的秋雨长得像屈原的《九章》,淅淅沥沥……美好绵延,耐人寻味。你若在家里伴着雨声看书,淅淅沥沥的小雨会更引人入胜。
杭州的秋雨是富有活力的。一放学,校门外便聚集了不少一起回家的小朋友,举着小伞,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时不时地还跳跳水洼,踩踩雨水,好不活泼可爱。
秋雨的水果,是橘子。菜市场里有一种常卖的橘子,名曰黄岩蜜橘。皮很薄,但里面的果肉饱满而多汁,因此这橘子皮上常常带着点汁水,仿佛根本包裹不住里面硕大的果实,将要被挤爆一般。水果摊老板把几个水灵灵的橘子递给我们,说先尝后买,不好吃不买。我赶忙摆手:“没事儿,我们相信老板。”老板的店里,橘子一筐筐,一个个像刚从雨中的橘树上摘下来一样。整个水果摊散发着雨季特有的甜丝丝的味道。
秋雨的花是桂花。杭州的桂花最美的是丹桂和银桂。金黄色和银白色的小花朵遍布大街小巷,在雨中散发着独特的清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雨因为桂花,将这个原本凄清的季节变得温馨。桂花不同于其他花種,它是小小的,米粒一般,并不起眼,只是躲在枝叶间,默默散发着幽香。清香幽远而含蓄,花之君子者也。再凑近看,小小的花朵出落得楚楚动人,花瓣上滚着几颗米粒大的水珠,生怕一阵微风吹来,滑落那晶莹剔透的小珍珠。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杭州的雨不光是落在这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还落在了如诗如画的西湖里。本应水平如镜的西湖,因为这雨的到来,泛起了一圈圈涟漪。像是蜻蜓点水般落在湖面,生怕毁了这静谧似的。西湖上的水汽氤氲开来,使得这雨更像是雾,又像是烟。想来“烟雨”一词便是这意境吧,它为西湖这位俏丽女子蒙上了一层面纱。一份神秘感便在蒙蒙细雨中产生,让人禁不住打着伞驻足湖边,静静地欣赏这位美丽而又神秘的女子。断桥上,霏霏细雨,深情的明眸,美好的相遇……
真好,这雨中的邂逅!
我喜爱杭州的秋雨。
这篇作文运用“一线串珠”的手法,明写秋雨,暗抒“喜爱”,将作者对杭州秋雨的“喜爱”与秋雨中的景物自然贴切地交融。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秋雨”,写人绘景,叙事于景,融情于景,富有诗情画意,清新隽美。
画面连缀也是很重要的结构方法。如高尔基的《海燕》由暴风雨酝酿之中、暴风雨正在逼近、暴风雨即将来临三个场景组成。这是一个层进的结构,每一个场景都是一个画面。有学生写了一篇《美丽而忧伤的“诗心”》,就由“多情的月”“朦胧的云”“入心的雨”三幅画面连缀而成。文面美观,情思美好。你有兴趣来仿写一篇吗?
张占营,高级教师,浙江省杭州市文海中学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教师,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河南省首届名师,浙派名师,杭州市首期名师,钱塘区“教育家型教师”,钱塘区一层次名师。曾获教育部“转变学习方式”课题组课堂教学一等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教学论文30余篇,参编教学著作20余部,有专著《张占营教阅读》《初中写作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