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融入场所环境思想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以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建筑设计为例

2023-02-16 11:17:36张胜松陈蓓
世界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场所建筑设计传统

张胜松,陈蓓

随着经济、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各种文化思想随着书籍、网站、短视频APP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因而各地不可避免地出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合,文化趋同的现象。作为地域文化重要物质载体之一的建筑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出发,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提出一套普适性的建造原则,对地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地域特色逐步消失,各地城市面貌趋于一致,充斥着“国际式”建筑方盒子。因此,建筑设计如何在走向现代化、拥抱全球化的进程中表达地域文化,继承传统,推动本土建筑现代化进程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域性建筑设计

“地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界限内,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总和。地域性建筑设计就是指建筑的形态、空间等方面对所关注的地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做出回应。传统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一般有运用传统符号元素和运用传统工艺与材料建造。这些方法在地域文化表达上显得简单肤浅,容易呈现出迪士尼式的布景空间,缺乏对地域文化内涵的探究。

批判性地域建筑设计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思,认为建筑在进行地域性设计时,应立足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逻辑和特点,关注地域文化,用理性的态度分析场地和地区,尊重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寻找建筑地域性和普适性统一的可能性,为建筑融入周边场所环境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

2 场所环境多重塑造的方法

场所环境指的是人们所能感知的空间特征。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位于苏州高新区科技城智慧谷,周边群山环绕,为典型的丘陵地貌。基地中间被一条景观河贯穿,整体环境优美。基地北端沿景观河有新区管委会大楼等新建现代建筑,基地东北角是即将建成的某科技研究公司,基地外部场所环境为典型的新兴现代主义城市空间,时尚而缺乏地域特色(图1、2)。因此,如何凸显地域文化,营造能激发人们多重情绪的场所环境是设计的重点。

图1 基地环境分析

图2 基地周边环境实景a-规划展示馆d-周边山体b-景观河道e-山石网络科技c-新区管委会f-已建建筑

设计初始,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规模庞大的建筑如何与基地所处的自然丘陵地貌共存。设计团队从中国传统造园思想“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汲取灵感,以自然山林地貌和中国传统民居“合院式”为设计母体,采用一体化的群体设计,抓住基地主要场所环境要素,形体上“化整为零”,以现代艺术高度抽象,运用不同材料模拟自然山林场所环境,控制和消解建筑的巨大体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消除建筑的体量感,瓦解人们对建筑尺度的常规认知,设计团队利用中国传统造园中“对比”手法,让超大尺度的“门”意象和普通门同时出现,使建筑的尺度与周边丘陵的尺度对应。建筑的布局、院落、广场等也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语言,采用现代建筑语系重新演绎,通过“陌生化”手法将建筑呈现出的形象与人们对传统的认知保持一定距离,引发公众对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内涵的再思考,激发对所处场所的感观感知,加深对地域文化内涵的理解。

2.1 保留场地原有场所环境影响要素

在将建筑置入场地前,理性分析其对基地场所精神的影响。建筑的生成逻辑遵循最重要的因素特征,次要因素尽量予以保留。本案场地内部贯穿的景观河为主要影响因素,周边丘陵地貌为次要因素,对周边空间的辐射作用形成原区域的场所精神。因此,建筑围绕景观河布置,残缺的合院形式不仅使每栋楼获得良好的景观朝向,也通过人工与自然要素的相互穿插、扭转、断裂,将平淡无个性的场所改造成地域特征鲜明的山地意象(图3、4)。建筑以一种低调的姿态进入场所环境中,与原有的场所环境共同构成新的场所精神。

图3 建筑形体演化分析

图4 总平面

2.2 调用感官塑造场所环境

通过多个场所的营造,唤起人们对地域特征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仅限于视觉,还可以调动人的触觉、听觉等其他感官[2]。

项目名称: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

业主:中科苏州地理信息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苏州市高新区

建筑设计: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陆勤

设计团队:陆勤,张胜松,于镭,

方军,谢益敏

总建筑面积:39,298m2

设计时间:2013

竣工时间:2016

摄影/图片版权:张超

在本案设计时,建筑造型虽然使用了现代建筑语汇,但在空间、立面、景观等方面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取意“山林”意象,通过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唤起人们对自然山林传统特征的感知,营造一幅幅“都市山林”的美景,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图5、6)。如在地理信息产业园大楼的南侧空间设计中,取意古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将建筑立面造型与南侧外部空间设计综合考虑(图7),从视觉上让人联想到自然山林的空间意象(图8、9)。

图5 中心广场实景

图6 裙房屋顶鸟瞰

图7 地理信息产业园东立面1-质感涂料2-铝合金木纹百叶3-白色涂料4-绿坡景观由景观专业深化设计5-深色灰陶土砖6-浅色灰石材

图8 地理信息产业园南侧小广场

图9 地理信息产业园东侧

苏州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盛行东南风。本案中,在地理文化产业园与地理信息产业园两栋楼之间设计了一个超大尺度的灰空间,形成“门”的意象(图10)。它打破了基地西面封闭的城市街景,形成气口,不仅可以起到“框景”的作用,将远处山景纳入基地场所环境中,扩展场所辐射力场,也可以使气口与景观河配合,引导风穿越广场,形成局部小气候。人们身处其中,从触觉、听觉上感知凛冽的穿堂风,犹如呼啸的山风,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表达建筑的地域场所环境特征。

图10 西侧灰空间

2.3 应用“陌生化”手法诠释地域文化内涵

传统的地域主义设计是通过创造一种视觉的熟悉感来博得公众的认同,从而实现与公众在情感上的亲近感,对地域真正的内涵和精神表达浮于表面,体现不够。地域文化“陌生化”的手法就是使建筑空间造型和人们认知的传统保持距离,从而引发公众对地域文化内涵的重新认识,激发和加强公众对所处场所环境的感知[3]。本案在设计时注意在造型上与场所建立对话,不同的功能对应不同的材料,抽象地将不同的材料对应场所环境要素。有质感的深灰色涂料作为建筑基座,对应自然界中敦厚的山石;裙房沿不规则用地边界层层旋转叠加,如同自然界中被凛冽山风分化侵蚀的崖壁山体;嵌入体采用浅色瓷板幕墙,用传统合院式布置,瓦解了人们对传统建筑尺度的常规认知(图11)。用现代建筑的语汇,重新演绎地域特征,既熟悉又陌生,激发人们的再思考。

图11 构思分析图

当然,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实践中,除了整体场所环境的塑造外,在细节处理上也有对“山林”意象的表达。比如立面局部的三角形窗的开设,是对山谷中崖壁的提炼,用新的建筑语言抽象表达(图12);布置在地理信息产业园和地理文化产业园围合的中央广场,配合立面上三角形窗,层层旋转的屋顶和拾级而上的折线花坛,给人一种置身山林的空间体验,使建筑空间无处不体现与原有场所精神的交流(图13、14)。

图12 地理信息产业园局部立面

图13 中心广场西南侧

图14 中心广场西侧

2.4 时间维度的介入

建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竣工建成并非最终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所环境不断影响建成环境,呈现一种不可预知的、只属于此时此地的空间场所。在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设计中,我们主动引入时间维度,利用自然要素与建筑建立对话。通过层层退台的屋顶花园和立面的垂直绿化,让自然要素随着时间的更替慢慢“侵入”建筑,逐渐与人工建筑环境融合,从而实现建筑融入原有的场所中的设计意图。建筑空间逐步被改造,建立起独属本地的空间场所,体验者会对场所产生更为深刻的认同感,体现了建筑的在地性,更呼应了中国传统地域文脉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

3 结语

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在这股浪潮中地域特征被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吞噬,所以建筑设计不能只关注空间本身,还要与地域、文化、时代产生共鸣。简单地照抄照搬传统符号,或是采用传统地域建筑材料和技术,忽视文化内涵进行地域性建筑设计,很难激发情感的回应[4]。中科院地理信息和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设计就是将地域化置于宏观的设计策略中,从现代技术出发,科学理性地分析地域、文化、使用者等影响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互动,内因与外因相互的影响,从现代建筑普适性和传统建筑地域性中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以批判和创新的精神,积极寻找连接地域背景和文化的设计思路,探索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方法,试图建立一种可操作的系统性方式调解全球化和当地文化的建筑语言,从而达到延续本土建筑意义上的区域主义,为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能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场所建筑设计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远离不良场所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建筑设计的困惑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恋爱场所的变化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