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主要用作身份的象征和职权的凭证,兼具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功能。商周时代,印章已经产生;战国时期,各国玺印风格多样、精彩纷呈,造就了印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商代“亚文”形铭文
西周 马作召埙
我们从一个佩印的故事说起。《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佩六国相印”。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早年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术,在外面游历了好几年,穷困潦倒地回到家中,遭受家人的冷落和忽视;于是,苏秦加倍努力,伏案苦读,努力钻研;一年后学有大成,再度出山,用合纵的策略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受到重用,六国结为联盟,推举苏秦为“从约长”,佩戴六国相印,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给秦国,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这里印章的功能得到极大的突显,作为权利和凭信的象征。
玺印在战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上至天子诸侯群臣(官玺),下至平民百姓(私玺),皆用印章,彰显身份地位;其用途也更加广泛,不论国家文书机要的传递,还是日常书信的往来,亦或商贸交易,均以印章为凭信。《周礼·地官》司市条云:“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玺主要使用于商贸中;《史记·甘茂传》云:“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以相印迎之。”印作为权力的象征,为当权者掌控。玺印在《释名》里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而不可发也。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亦言因也,封物相因付。”
战国时期的印章,无论文字应用,还是形质特征,各国均不相同,表现出极富有个性的地域特色。根据文字的不同,王国维把战国文字分为东土六国文字和西土秦国文字,奠定了战国文字分区域研究的格局;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综合诸家之说将战国文字划分为“齐国题铭”“燕国题铭”“三晋题铭”“楚国题铭”和“秦国题铭”五个部分,形成了五系说。对于玺印,可以从时代、文字、形制、钮制、分类、地域特色等方面研究,将战国古玺划分为五系:楚系、齐系、燕系、三晋系、秦系,分域考述。
楚系玺印,文字极具特色,线条流畅,大开大合,浑厚有力,结体散逸,有毛笔书写的意蕴,与同时期竹木简文字类似。
子奎子□
大府
关□
燕系玺印,制作规范,风格统一,文字刚劲有力,布局疏密对比强烈,常见有正方形和长条形两类。
日庚都萃车马
东易洝泽王□鍴
平阳都司工
齐系玺印,以白文为主,官玺较为规整,个别印面上部中间有突起,陶制印面较大呈长方形。
易都邑圣□盟之钵
陈搏三立事岁右□釜
三晋(韩、赵、魏)玺印,多为朱文,文字秀丽,线条细劲,印面较小,一般在1.5厘米左右。
足苟司马
富昌韩君
母阳往
秦系玺印,继承周朝文字,多用篆书文字,其中“印”字最具特色,与秦朝印章风格统一。
中官徒府
卫印园邑
丧尉
战国玺印在中国印章史上有重要地位,如此灿烂多样的玺印,不仅具有深刻的实用功能,还饱含丰富的艺术审美价值,为篆刻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参考价值。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生活在战国时期,随身佩戴印章,不仅满足日常活动需要,还能凸显身份地位;以印为信,当今我们随身佩戴一枚印章,也将赋予工作和生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