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

2023-02-15 01:18吴怀东
安徽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协同文学

吴怀东

2022年温暖的春天、酷热的夏天、干燥的秋天在恍惚中已经过去,现在又来到冬天,来到刘先平先生离开的那个季节,不过,这个寒冷的季节已不属于刘先生,而属于思念中的我们。

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刘先平先生其实比较晚。2014年秋某日,安徽大学党委李仁群书记让人通知我到刘先平先生工作室开会,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在龙河校区南门停车场旁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也是我第一次见刘先平先生。他原来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大个子,虽然消瘦但精神矍铄的老人!

2011年以来,教育界轰轰烈烈地兴起建设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活动,协同创新中心也就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我参会后才知道,刘先平先生这栋楼,是2010年时任安徽省政府主要领导特批建设的一个机制独特的工作室,主要意图是基于刘先平先生大自然文学创作成就,通过入驻大学,参与大学的文化活动,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保护自然理念的传播。李仁群书记审时度势,要求完善工作机制,成立由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和安徽大学文学院为主要单位參与的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协同校内外相关机构资源,实现大自然文学创作、文化传播、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多位一体、“携手并进”。2015年10月1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汪家驷副部长、安徽大学党委李仁群书记揭牌,安徽省政协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邱江辉校友等见证,“安徽大学大自然协同创新中心”终于成立。

大自然文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后,我发现原来很多美妙想法因为一些困难难以实施,不过,我们和刘先生仍然克服困难,联手组织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主办研讨会、开设作家班等,因此我得以经常出入“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工作室”,和刘先生来往就多了起来。参与这些活动,不仅深化了我对大自然以及大自然文学的认识,甚至启发了我的很多人生思考,而且逐渐走近刘先平先生,原来耳闻的一个抽象的作家概念逐渐变成真实而亲切的老人,一位偶尔也喝点小酒、经常爽朗大笑的老人。接触久了,我又逐渐发现这个老人与众不同的品质,正如我在一篇论文里说到的这种感觉:“我总是试图将这位老人的日常行为(比如手的颤抖)和神圣的文学创作活动联系起来,我好奇而纳闷的是:这样一位每天和我一样活动在安大校园里的老人,为什么会做出和安大校园眼镜湖边树林里乘凉的那些老人不一样的事情?”人是多面的,有的人之所以能够和一般的人有所差异,恰恰因为他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可贵品质。

刘先平先生是了不起的作家!

刘先平1938年出生于肥东长临河西边湖村,1957年就已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先是诗歌、散文、理论,196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合肥师范专科学校、合肥市第六中学任教,后转到《安徽文学》《传奇·传记文学选刊》任编辑、总编,从此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达半个多世纪。

2021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刘先平先生手订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文集典藏版”,皇皇十五册,一纸箱,收录刘先生一生的代表作15种,近800万字:《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大熊猫传奇》《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追梦珊瑚》《一个人的绿龟岛》《续梦大树杜鹃王》《高黎贡山女神》《山野寻趣》《麋鹿找家》《和黑叶猴对话》《爱在山野》《追踪雪豹》。这样的艺术成就,在历经社会曲折的他那个年龄段的作家中也是极其罕见的。一个作家通过他的作品说话,这些作品是他的心血,是他不朽的精神创造!

刘先平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创新品质,如他晚年创作的《追梦珊瑚》的文体就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此书主要内容就是以“我”的经历和视角展开,“我”和李老师一起来到西沙群岛,巧遇珊瑚研究专家皇甫晖博士等人,后者在当地渔民和守岛部队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珊瑚的保护问题,而“我”和李老师就跟随着皇甫晖博士等人的研究活动,深入观察、了解珊瑚的生活习性和美丽形态。毫无疑问,《追梦珊瑚》的内容并没有触及当代社会更复杂的社会问题,没有官场尔虞我诈,没有名利场的勾心斗角,没有美女爱情,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在技巧上,似乎没看到作者刻意的讲究,尽管其中的人物甚至情节(我一直没有直接向刘先生求证)也有虚构的因素(我在百度上认真地检索了一下,却没有发现一个姓名叫皇甫晖的研究珊瑚的博士)。

此书虽然有科考纪实报告文学的特色(科学性很强),但是,又不尽然。仔细阅读这部书,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科学之趣,更能感受到“我”的好奇心、“我”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换言之,这是一部以科学考察为主要情节内容塑造了多个人物的文学创作,这是一部兼具科学性和故事性的书,是一部带有科考报告性质却是虚构性的现代小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是 “灰色的”、机械的、滞后的,刘先平先生的创作对我们现有的文学理论提出了严肃的挑战,也提供了最好的研究课题。

刘先平先生是当代杰出的环保主义者!

刘先平先生被誉为当代中国“大自然文学之父”,贯穿他几十年文学创作的唯一主题就是大自然,就是生态道德。

20世纪70年代末,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刘先平先生敏锐地从儿童文学转向大自然文学,他觉得热爱自然不应该只是儿童的事,更是成人的事,是社会的大事,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等到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时才开始关注,可见他是环境保护的先知先觉者。他的作品既给读者提供文学审美,也是向社会大众作生态道德宣传。

他创作的大自然文学作品,力图将科学考察、文学感受融为一体,为此他亲自进行野外考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多次登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雪山考察,多次到南海诸岛考察,到了古稀之年还亲自到云贵高原国家自然保护区考察。他创作的作品所呈现的自然美,总是那么鲜活、生动,让人不忍破坏!

在人与自然一体的世界中,人享受着大自然温暖的怀抱,是单纯快乐的,而今天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享受着现代人与自然一体观念的人类,也应该是快乐的。成千上万年以来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其实可以浓缩在一个个体人的成长过程之中,在婴幼儿时期,童话世界就是万物有灵的世界,人与大自然一体,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而今天热爱大自然的人也应该是单纯快乐的。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爱默生就这样说:“田野与丛树引起的欢愉,暗示着人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联系。它们说明我不是孤单一人也不是不被理睬。它们在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刘先平先生的大自然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却是他忧思的书!

刘先平先生更是一位蔼然长者!

我初次见到刘先平先生,他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可是,自从我们大自然中心成立后,他经常主动给我和赵凯教授、刘飞教授、韩进总编打电话,约到大自然文学工作室,提出来要开展哪些哪些活动,他的思想、他的举止没有一点老态龙钟、安享晚年的样子。这与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很多老人不同,我感叹他真是一个不服老的老人!

为了培养大自然文学创作人才,在他的倡议下,我们中心成立了作家班,组织在校学生学习大自然文学。2019年夏天,他亲自联系、安排学生去云南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黄山九龙峰自然保护区采风。学生们去了之后,他多次在电话里和我提到学生们的写作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他后来还是忍不住亲自去黄山九龙峰看望采风中的学员们。他是这样体贴温厚!

我们和他讨论事情,常常到了饭点,他就请我们吃饭:“走!到食为先继续讨论!我让君早预订了包厢!”谈话中,他从不提及他经历的艰难,即使有一次提到他小时候家里困难,他在南淝河或巢湖边摸鱼,到三河作坊当学徒,也依然是笑呵呵的。

2021年秋天,“刘先平大自然文学文集典藏版”出版后,刘先平先生亲自打电话给我,请我到他家去取书,他说这套书出版后,第一个签名送出的就是我。他亲自签名送书给我,送给熟悉的朋友,还拖着病体亲自送书到他曾经就读的母校中学。2021年10月23日,他的双手颤抖得已经无法拿笔书写,他仍然坚持出席“中国当代大自然文学理论建设研讨会”,与他的老朋友、著名大自然文学学者鲁枢元、著名当代文学评论家潘凯雄、何向阳等共进晚餐,淡定自若地谈大自然,谈大自然文学创作,谈大自然文学研究,他用这样一种工作的方式、笑对人生的方式洒脱地向朋友们、向人世告别!

这样一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劉先生走了,这样一位在过去七年里经常和我们讨论文学、讨论科考、讨论生态但从未言及家长里短的老人永远走了,回到他一生热爱的美丽自然之中,而他留下来的优美作品及其思想必将像春天的风、夏天的雨、秋天的月、冬天的雪一样永远温润人间,山高水长,他的精神将永远与山水同在!

责任编辑 夏 群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协同文学
梅卓文学创作论
我们需要文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协同进化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