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慈禧周游世界

2023-02-15 11:26庄秋水
领导文萃 2023年3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颐和园太后

庄秋水

1908年旧历十月,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在颐和园度过了七十四岁生日,不料罹患痢疾,十天之后宣告不治。此前两天,光绪皇帝亦去世,年仅三十八岁。仓促中,还没有断奶的溥仪做了帝国皇帝,他的父亲载沣成为最后一任摄政王。仅仅三年,帝国人心瓦解,国势土崩。慈禧太后地下有知,会作何想?是她,还是摄政王这些亲贵,断送了“祖宗三百年基业”?

回顾慈禧太后的政治生涯,在传统帝制的框架下,绝对可谓惊人。自咸丰皇帝驾崩后,她逐步掌握大权,在同治、光绪两朝,成为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实际统治中国一共四十八年。

在她主导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封将帅,逐次平定太平天国、捻、回等内乱,同时,自强新政次第展开,于是有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从慈禧执政的历史来看,她也并非像传统印象中那样竭力反对变革。事实上,若无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学习西方洋务运动也不可能开展三十多年。慈禧自己亦曾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年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

也就是说,慈禧算得上帝制时代的佼佼者。事实上,也许换上另外一个人,比如恭亲王奕,也不会比她做得更好。

在慈禧的临终遗诰里,这位老太后总结自己的政治生涯,“回念五十年来,忧患迭经,兢业之心,无时或释”。

确实,慈禧作为最高领袖这五十年,西人梯航远来,用暴力逼迫这个老大帝国纳入全球体系;帝国内部则乱象丛生,削弱着其统治秩序,她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庚子之役,确实是“忧患迭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900年,义和团运动蓬发于山东,一路“扶清”“灭洋”,包裹了夏季的北京城。太后、皇帝、疆臣、民众都卷入了这场可怕的争斗中,他们的选择影响了以后中国的命运。在这场震惊全球的变乱中,联军攻入北京,老太后最终装扮成一个汉族老太婆,挟光绪皇帝乘坐着几辆骡车西逃,一路饥寒交迫,至怀来县已经如同乞食的老妪。

数年后,福建人何刚德被外放苏州知府。按照帝国惯例,被新授府道以上官职,都要觐见谢恩。入民國后,何刚德回忆春明往事,详尽追述了这次觐见,我们得以重窥一次非常有趣的对话。这次谢恩也是在颐和园。慈禧和光绪同坐在殿厅炕上,两人面向西,太后偏南,皇帝偏北。慈禧先问了何刚德的籍贯,顺便问到福建民情教化,又问到他在江西任上的情形如何,并且追问庚子年(即1900年)地方上如何被扰乱如何结束。何一一应对。然后,老太后说了一段肺腑话:

中国自海禁大开,交涉时常棘手。庚子之役,予误听人言,弄成今日局面,后悔无及。但当时大家竞言排外,闹出乱来。今则一味媚外,又未免太过了……

时隔六年,最高决策者用“误听人言”“后悔无及”来形状自己当初的迷乱。在当代人看来,这不外是最高统治者用“被奸臣所误”来为自己开脱。

从宫廷档案、时人笔记可以看出来,慈禧对于义和团心情亦极为矛盾,并非如一些皇族那样深信无疑。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按说,以多年丰富的政治经验,什么“扶清灭洋”,她当知晓不可能带给大清国真正的安全。而且,在1900年5月29日到6月4日之间,她的心腹荣禄连上七书,提醒太后,不管拳民是良是莠,他们的行为将导致外国的武装干涉,这比拳乱还要危险。

许多历史学家归因于叶赫那拉氏旺盛的权欲。

甲午惨败,创巨痛深,一般士大夫都趋于新法,一时风气渐开,光绪的态度也趋于维新。慈禧太后虽退居颐和园,仍遥控政局。光绪往来于紫禁城和颐和园之间,秉承太后意旨行事。两人之间虽说不上对立,但因为对和战意见不同,这对君后母子之间的罅隙,已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宫廷间的矛盾会酝酿、发展,终至势同水火,而有戊戌政变后谋划废立之事。1900年元旦,以光绪皇帝签发的上谕,堪称是一段伤心无比的文字。谕旨里说,因为自己有病,皇太后不避辛劳再次出来主持国事;而对于自己没有生出一个继承人,更是“统系所关,至为重大,忧思及此,无地自容”,于是决定择立一位皇子,承继同治皇帝。

或许在内心深处,慈禧也“认同”康有为的看法,也就是说,她的权力缺乏合法性。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她作为唯一可以转移全局的人物,却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以为洋人会强迫她把政权归还给光绪,而把帝国捆绑,把这个国家和民众推向了深渊。

1903年,一位美国女画家被选中入宫,为太后画像。经过三年前那场可怕的灾难性事件,慈禧在外国人眼里,是邪恶而残忍的“龙夫人”。在这位女画家眼里,太后却是一位十分和善的老太太,迥异于她所听闻的负面形象。这位名叫凯瑟琳·卡尔的女画家,将慈禧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和维多利亚女皇相提并论。

维多利亚女皇与慈禧的统治期有漫长的重叠期。不过,慈禧可与之对照的其实是伊丽莎白女王。两人有许多共同点。虽然相差三个世纪,她们成为国家最高执政时,恰逢国家处于由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面临剧烈变化。伊丽莎白登基时二十五岁,慈禧垂帘听政时二十八岁,均是在流血和恐惧中最后胜出。

然而,她们一生的政治成果和身后的遗产却很不同。伊丽莎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推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从而造就英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慈禧却昧于权力和个人享受,丧失了帝国转型的最佳时间。

慈禧太后的政治权谋,虽足以控驭亲贵臣子,她本人的学识却不能匹配中国所处的变局。她所掌控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在光绪十年(1884)左右,她已经完全地乾纲独断。以后十年,帝国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如果她有政治家的长远眼光,正是可以建设的时期。相反,慈禧沉迷于权力与享受,她耗巨资修建颐和园,拥揽“昆明万寿佳山水,中间宫殿排云起”。

集权体制下,一个统治者的精神资源往往深刻影响他的政治行为。慈禧自幼缺乏一般儒生所受的传统教育,以后所学习的不外是帝王治术,对于中国三千年的大变局,其实缺乏真正的体认。所以,她虽不像一般守旧派那么仇视西法,却也没有上升到1900年后那样迫切的认知。也就是说,她和恭亲王、光绪等人之间的矛盾,并非旧与新的对立,内核只在对最高权力的争夺上。

经历了那场极为不堪的逃难之后,慈禧真正成了热衷新政的主事者。她开始阅览报纸,关心时事,当时媒体亦有报道,“皇太后近日颇看各种报章(由贝子溥伦等择要宣读)”。她此时才愿意了解、学习世界大事与大势。这不禁令人想到不过数年前,戊戌新政期间,礼部一位六品主事王照的那个天才式主意。他上奏折建议“皇帝陪同太后一起到各国去游历”,一则融洽母子关系,二则了解世界变革局面。在当年堪称天开异想,时移世易,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如果慈禧游历世界的话……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还是禁不住遐想,或许,她也可以成为最后一位专制者?

(摘自《读者》)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颐和园太后
颐和园
Painting the Buddha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京剧武生的机敏
颐和园导游词
京剧武生的机敏
颐和园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