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勒川
获奖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发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或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生态环境效益。
近日,202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正式公布,16位科学家、191项成果获奖。谢晓亮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肖云峰、程群峰、颉伟、宋江平、高扬、邓方、刘鸿瑾、陈云霁、魏运9人荣获杰出青年中关村奖;阿尔门g谢尔盖耶夫、哈维尔g加西亚g德g阿巴霍、哈里斯g莱温、彼得g沙夫、福田敏男、本哈德g施密德6人荣获国际合作中关村奖。
30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25项;12项成果荣获技术发明奖,包括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149项成果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包括一等奖37项,二等奖112项。
获奖者在科学研究中取得重大发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或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或生态环境效益。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我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在单细胞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单个人体细胞的基因组测序和三维结构研究提供了精准手段,并成功实现了单细胞基因组学在医学上的重要应用。
杰出青年中关村奖旨在奖励具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获奖者北京大学教授肖云峰,提出了混沌辅助光子动量变换新原理,实现了纳米尺度单颗粒、单病毒的超高灵敏检测。获奖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程群峰,发现并解决了降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孔隙缺陷问题,构筑了一系列轻质高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获奖者清华大学教授颉伟,致力于研究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和代间遗传,开发了一系列微量细胞高灵敏表观遗传检测技术,实现了在分子水平研究胚胎发育基因调控。获奖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主任医师宋江平,围绕等待心脏移植患者精准分类、症状隐匿患者及亲属猝死预警、心衰重构与逆重构开展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中国原创分型体系及干预靶点,为心衰患者救治提供精准方案。获奖者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扬,研发出产前筛查与诊断新体系相关技术,建立了胎儿单基因病、基因组病、染色体病产前筛查、诊断综合技术平台,开发研制了配套试剂盒产品,并进行了推广应用。获奖者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邓方,作为核心成员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系列装备并批量列装,大幅提高了装备的综合效能。获奖者北京轩宇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鸿瑾,主持研制了国内首款空间用多核处理器、星载计算机微系统等多项产品并实现规模应用,为我国航天器核心处理器和关键微系统自主可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获奖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国际上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芯片,成果应用到近亿台手机和上万台云服务器,推动了深度学习处理器技术发展。获奖者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魏运,创建了面向复杂地铁网络的“感知-计算-辨识-管控”理论方法、核心技术和系列关键装备,构建了首都智慧地铁运营新模式体系,促进了首都地铁的安全与效率提升。
基础研究在高能天体物理、动力电池、高温超导、纳米药物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突破。获奖成果中既有聚焦科学问题、勇攀科学高峰的自由探索类成果,也有面向产业发展、突破核心技术的目标导向类成果。“黑洞搜寻与吸积物理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等人在黑洞的发现测量、吸积辐射与喷流三个基本问题上取得新突破,获得了对黑洞的新认知,并基于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利用视向速度方法在银河系内发现大质量恒星级黑洞,为天文学发展作出积极贡献。“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材料构效关系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勇胜等人发现了Cu3+/Cu2+氧化还原电对在含钠层状氧化物中具有电化学活性,并开发出低成本、环境友好、实用化的钠离子铜基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建成千吨级生产线,在微型电动车、储能电站实现示范应用。
获奖成果中高精尖产业领域的成果有168项,占比88%。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向一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为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产安全可控先进计算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历军等人研制出基于国产安全可控通用芯片的通用异构超级计算机系统,应用于怀柔科学城“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中科院超算中心等多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国家超级计算中心。“面向复杂交通场景的自动驾驶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王云鹏等人突破复杂交通场景环境感知、智能决策规划与控制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出面向大规模商业应用的自动驾驶系统,推出“萝卜快跑”“阿波龙二代”等产品,并在自动驾驶出租车、园区车、公交车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技术及产业化”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清华大学潘峰等人在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并形成了成套的产业化制备技术,建成年产35亿只滤波器生产线,相关产品应用于华为、中兴、小米等主流国产品牌手机和基站。
获奖成果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碳达峰碳中和、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和重大战略,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方面作出了北京贡献。“大型二氧化碳制冷及其跨临界全热回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大学张信荣等人构建了跨临界CO2直膨制冷、制冰及全热回收和新型CO2复叠式大型制冷系统,成功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国家冰上训练中心,打造了奥运史上“最快”冰面。“京张高铁复杂敏感环境地下站隧智能化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王同军等人解决了文环保区超大体量地下站隧与多敏源环境大盾构隧道智能建造难题,建成了首条智能高铁示范线(京张高铁),为北京冬奥会交通运输服务提供了保障。
获奖成果涵盖新冠疫苗、检验检测、疫情监测分析等疫情防控技术,心脏移植、人工角膜、生殖医学等医疗技术,以及智能生活、绿色环保等民生保障技术,释放科技创新红利,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杨晓明等人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和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尹卫东等人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全球研制及应用”项目均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新冠疫苗是国内使用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北京造”新冠疫苗,为满足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需求,保障全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作出了中国贡献。“面向全屋智能的异构互联和融合交互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顾瑶瑶等人解决了大容量跨协议异构组网、多模态全意图融合交互等难题,实现千万级终端的语音交互和海量用户认知使用,相关技术应用到2000余款全屋智能设备,涵盖智慧客厅、智慧卧室、智慧厨房和智慧卫浴等场景,服务全球近6000万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