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与创新研究

2023-02-15 13:19彭仪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粮仓公共建筑构件

彭仪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00)

1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改造背景

自20世纪末,国内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节奏加快,全国各城市亦开始快速发展扩张,城市更新进程日益加快,原本位于市区的一些公共建筑在产业调整中被闲置下来。

荆州市作为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中历史建筑设施存量较多。一方面是因为荆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荆州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曾作为全国的轻工业基地存在,荆州的沙市区也曾被誉为“小上海”,如棉纺厂、家电厂、日化企业等都曾在这里活跃过。然而辉煌过后,市区的各大老旧单位搬迁后,城市中留下的就是大量厂房、配套设备用房、宿舍、办公楼等公共建筑物、构筑物。图1为本次改造项目所在的荆州市西湖片区老旧建筑分布图,片区内各类老旧建筑繁多,其破损、构件设施老化、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颇多。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让这些老建筑焕发新的价值,如何给予其充分的重视,并采取适宜的手段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再利用,成为荆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工作中新的重中之重。

图1 荆州市西湖片区老旧建筑分布图

2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的立面改造的必要性

老旧闲置的城市历史公共建筑记录了一座城市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其中包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经济技术价值。结合其自身特点,可以将其改造为兼具历史科普、艺术展览、休闲活动、主题公园等城市配套场所。

建筑立面是建筑物内外空间的界面,是建筑形象的直观展现。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的意义在于配合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通过修复改造公共建筑老旧的外表皮,使旧的建筑与新的使用功能及周围的城市环境相协调,进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和未来的新用途,发挥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技术价值。同时,历史公共建筑的立面改造,也是对一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和继承,在美化城市形象的同时不至于丢失城市本身的特色风貌。

3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的立面改造案例——荆州古城博物馆片区粮仓改造

3.1 项目概况

改造粮仓位于荆州古城博物馆片区,范围为荆州中路以南,郢都大市场以北,荆州市妇幼保健院以东,郢都路以西,总占地约1 680 m2(见图2)。

图2 基地周边概况

本项目现状为一栋停用粮仓及其附属用房,对功能进行改造与设计,改造后主要功能为:文化创意园、展览展示、休闲与交流中心。

3.2 改造前现状

粮仓位于荆州博物馆正对面,有衔接荆州历史文脉以及博物馆的对景作用。改造前的建筑是典型传统旧时代粮食仓储形象。主墙面为混凝土材料,有着强烈的历史印记。建筑立面较为封闭,栏杆等建筑构件有不同程度的老化受损(见图3)。粮仓改造后将承载博物馆部分展览展示、休闲与交流功能,该改造将继承原有粮仓建筑的历史文化,并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图3 粮仓现状图

3.3 建筑改造手法及创新点

3.3.1 增加建筑通透性

原建筑物的立面单调破旧,功能为粮食储备,所以,建筑整体立面较为封闭,其外立面无法满足其作为休闲、展览展示等新使用功能的特点。于是改造过程中对粮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表皮置换。保留主体建筑的整体外部框架的基础上,拆除1层和2层的部分墙体,敲除后替换为大面积组合窗,使内部空间更加通透,用以满足建筑内新生功能空间的需求,同时使改造后的建筑更具有现代感。

3.3.2 翻新墙面

粮仓改造的2楼及其以上为展览展示功能,在进行粮仓墙面的翻新维护时,主墙面采用了“修旧如旧”的设计手法,在不影响新使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有的混凝土墙面,因此,最大程度上展现了原汁原味的历史建筑风貌。保留混凝土原有的肌理、纹路与本色质地,浇筑过程中产生的瑕疵经过不同程度的修饰与淡化,将混凝土建筑的天然美感真实呈现。粮仓改造项目在保留原有的质感的同时,针对这种质感进行塑造,将新房屋装饰成为混凝土的风格,没有过多的色彩装饰,没有复杂的装饰物,有的只是将最常见的混凝土制品或是一些特殊的构筑物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见图4)。

图4 改造后效果图

3.3.3 增设室外楼梯

在原有建筑物的立面上增设一组室外楼梯,不仅是改造后建筑的疏散体系的需要,也丰富了建筑立面,使建筑更具特色。新增外挂室外楼梯可以得到建筑体量感,有着显著的凹凸虚实效果,为立面构图和建筑的整体形态提供变化。而张扬和瞩目的红色,从视觉上打开了原有建筑封闭的空间,改变了原本建筑沉闷的刻板印象,赋予建筑时代感和新的生机。

4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手法总结

4.1 特色构件保留

特色构件保留是指在改造过程对彰显原有建筑外形特点的构件,在不影响安全及新的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应予以保留[1],往往这些建筑构件能够留存原历史公共建筑过去时代的特征记忆。如此次改造项目中筒状的外墙形态,以及其特有的屋架形式、开窗方式等,都作为其宝贵的特点沿用下来。

4.2 维修翻新

维修翻新,也称为“修旧如旧”[2]。作为一种常见的立面改造方法,使历史公共建筑的原貌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一般情况下用于建筑结构稳定的老建筑,建筑内部空间可以满足新的使用功能,且建筑外立面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在改造过程中,仅对历史公共建筑的原立面进行必要的维护、改造和加固,维护结构不变,改造后仅按设计要求更换少许门窗等构件。这种立面改造方法有节省建设投资成本、改造周期短等优势。本案例的改造整体维持了原有建筑形态,外立面大部分保留其本身的混凝土肌理,仅在一层及建筑顶部增添少许钢构物,既节约了成本,又保留了粮仓原汁原味的工业风格。

4.3 新旧对比

新旧对比指通过添加新构件、新材料和新颜色,与历史公共建筑空间保存完好的外墙构件形成强烈对比。同时,在选择新材料时,必须考虑其耐久性、耐火性、耐湿性等特性。新旧对比是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中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法。新的建筑既能满足老建筑的实际需要,又能根据老建筑的实际功能进行改造[3]。在形式上,注重新旧对比,但只适用于整体结构坚固、旧建筑空间不适应新功能、需要新颖外立面形象的历史公共建筑。本文粮仓改造的立面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混凝土墙,在一层及建筑顶部增添了部分红色钢构物体,鲜艳的红色与原有建筑形成了强烈的新旧对比关系,也体现了旧粮仓改造后所展现的新活力。

5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设计要点总结

5.1 符合新的功能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应根据新的城市规划,结合公共建筑原有功能、赋予新的功能服务城市,这样才能让历史公共建筑得到重生以及产生经济、历史文化价值的延续。历史公共建筑的立面形式也是为满足过去特定的功能使用需求而设计,改造后的建筑,立面形式上通常会与原建筑立面形式存在较大矛盾,应将原立面与新的建筑功能进行适配与融合。

5.2 融入城市肌理

城市中的历史公共建筑在进行立面改造中应遵循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甚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达到变和不变的内在统一,持续推动既有建筑综合改造与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的开展[4]。城市历史公共建筑改造再利用与城市区域经济文化复兴关系密切,重塑后的城市历史公共建筑外形,应以新旧共生的形式重新融入城市肌理当中,给城市区域经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

5.3 传承历史文化

在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立面改造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简单的现代化改造,还要注重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意义,并加以保留。对于城市中存在的老旧建筑,即使它的使用价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也不应当毫无顾忌地去摧毁。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在保护建筑的前提下进行改造,继承和延续城市的历史文化。

5.4 色彩和谐

对城市历史公共建筑进行改造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于人民群众[5],因此,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感受,建筑的立面改造设计不能太生硬,要具有人性化,色彩的设计要与人和谐,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和体现。

6 城市历史公共建筑的立面改造的意义

通过对城市老建筑进行外立面的改造,既能确保城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既能保存历史建筑,又能保存其文化精髓。尊重历史,传承精髓,从最深层次的角度来解决问题,面对一座老建筑时,要先弄清楚它的背景、历史、环境、特征,甚至它的历史脉络,以及改造后的使用对象对其产生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要“对症下药”,才能达到好的改造效果,延续城市的文化,留住城市的记忆。

猜你喜欢
粮仓公共建筑构件
好粮仓就是硬底气
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控制
撂荒地变粮仓 有机种植出效益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公共建筑室内绿色环保装饰的探讨
粮仓
节能材料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专利名称:二硅化钼基陶瓷加热元件保持结构
西夏建筑构件——鸱吻
树懒的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