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筱雅 梁婷艳 杨斯虹 黄 娟
在现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程度日益严重。广西壮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通过对广西壮锦传承地的实地考察,与壮锦传承人及相关人员深入交流得知,壮锦技艺的传承依然依靠口传身授的方式,其在传承、推广与活态文化的发展上仍具有局限性。基于此,文章以壮锦技艺的传承保护为切入点,借助新媒体手段,在现代化载体下探索传承壮锦技艺的可行方案,促进非遗壮族织锦技艺可持续发展。
广西壮族织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壮族织锦技艺是根植于壮美广西大地的民间文化瑰宝,壮锦技艺不仅可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物材料,还可以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增添活态的例证。通过对壮锦技艺已有资料的总结与归纳发现,深入挖掘壮锦技艺的传承价值,可以扩充和填补在现代化信息背景下壮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研究理论。
①有利于壮锦技艺的传承
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壮族人民传统的优秀手工文化创造,意义深远,底蕴深厚。通过对壮锦技艺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能使其更有效地传播,使人们愿意了解和关注壮锦技艺的传承。这是现代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从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呼吁到壮锦技艺传承的实践,其中如何在新时代下寻找壮锦技艺的发展机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创新”为核心价值取向,从壮族织锦技艺的现状出发,探讨了目前壮锦艺术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了基于“创意+互联网+平台”融合模式来实现壮锦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②有利于壮锦技艺更好地发展
对壮锦技艺的研究可借助另外三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的成功传承方式和传播渠道案例作为参考,创新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并结合广西当地壮锦技艺的发展现状,制定出科学、系统且最适合壮锦技艺发展的保护方案。本文通过对壮锦技艺及其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提出了基于壮族地区文化特征的“以人文为基础”的核心价值理念,以及构建完整而又富有创意性的传统民间工艺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壮锦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借鉴其他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工艺品。
笔者在与靖西壮锦传承人李村灵的交谈中得知,现今靖西壮锦仍为手工定制,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机器代替生产,所有织品都由当地的木制织机手工编制而成,且织机体积大、老旧。生产一件一米长的壮锦需要一个技艺娴熟的织工耗费十几天的时间,生产效率低下。再加上此项技艺耗时耗力,新手入门较为困难,需要经过多年的锻炼才可以达到合格的水平。若简单样式的壮锦使用机器生产、复杂样式的壮锦也由机器进行半自动化生产,这样的情况将会大大改善。人工与机械相互配合,既能降低操作门槛,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壮锦生产当中,也能相应地提高生产效率,一举两得。但是如何研发、挑选适合壮锦生产的机器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且目前尚无人涉足此领域。
如今在街上很少看到有人穿民族服饰。壮锦更多地变成了一种收藏品而不是日用品,市场需求量不高,壮锦正在慢慢与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壮锦的设计缺乏现代艺术审美。随着时代更迭,壮锦需要在保留自身精髓的同时,紧跟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时俱进,创作出适合人们日常使用、日常佩戴的产品,从而使得壮锦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一定的支持。产品设计大多定位在纪念品,完全依靠游客的消费行为带动,力量稍显薄弱。
其二是自我“造血”功能不足。传承人知识水平受限,大多数传承人和织工都为中老年人,创新成为一大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非遗传承发展的一大现状。相对而言,市面上对于壮锦技艺的宣传力度并不大,其知名度也没有与之并称为四大名锦的南京云锦及蜀锦高。宣传不到位导致其难以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投身到壮锦创新中去。
其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匮乏。壮锦产品的设计和布上织的新花纹都需要请人专门设计,如果要对壮锦的全线产品都进行美化,则需要大量资金,虽然有政府扶持,但还远远不够。
目前壮锦出现织工老龄化,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情况。当地的年轻人多数外出务工,再加上织锦需要长期用眼,且容易出现腰椎疾病,薪资也不高,所以愿意从事织锦工作的中年人也不多。培养织工的时间也是限制壮锦发展的一大因素。由于织锦技术的复杂性,学徒从陌生过渡到熟练的过程少说需要一年,这期间学徒的收入较低,难以维持正常生计,因此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壮锦纹饰的深层文化价值未被挖掘,人们大多在表层探索的时候就受到多种限制。甚至当地居民对壮锦的了解也不深入,鲜有壮锦情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意识。对于非遗的传承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更多的保护与奖励机制,拓宽传播途径和手段,打开壮锦的销售市场,缓解传承危机。
在21 世纪互联网与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播的方式和手段变得越来越多,非遗以及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正在经历时代的冲刷,这对壮族织锦技艺来说既是极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更应该立足当下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大环境,牢牢抓住发展机遇,明确发展方向,传承与发展非遗技艺,保护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洪流中把握时代脉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借助新媒体蓬勃发展之势,使壮族织锦技艺在民族文化中重新焕发活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和文明的见证,需要更倾注心力地保护、继承和发扬。一些非遗技艺在历史进程中依靠口口相传已经逐渐缺失,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传承和发展。要保护壮族织锦技艺在传承中不缺失重要部分,就要积极应用现今新媒体发展和数字化的手段,进行全媒体平台宣传,例如微博、小红书、抖音、官方网站等,将壮族织锦技艺以更多样化的方式传承记录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是非遗具有“活态性”,它需要活态地继承与弘扬,因此活态传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其中的一个难点,要怎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活态化可以运用现代新兴的技术和数字化的手段将手工传统技艺记录传承下来,利用全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现代化技术和壮锦文化深度融合,让壮锦“活起来”,从以前的只有枯燥的文字记录或者容易产生误差的口述相传变成可视化的、更直观的记录。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壮族织锦文化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壮锦文化,尽可能地展示出壮锦文化的全貌,让壮锦技艺传承在各个地方实现“动态”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即为另一种方法的对非遗的保护,而除了活态传承外,还有一种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即生产性传承,在生产发展中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承,使其持续性发展,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中包括生产日常性文创产品、打造壮锦文化品牌等。非遗文化产品想要在文化市场中脱颖而出并进行传承与保护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支持,完善非遗壮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政策,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生产发展,立足广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遗壮锦渗入每个人的观念中,让更多人了解壮锦,为品牌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广西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广西的文化产业,提升广西文化品牌输出能力。
在如今的现代化信息时代背景下,怎样更好地保护非遗文化,改善非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对文化传承发展大局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互联网+”、数字化传播平台、网络信息技术等新媒体技术,为非遗壮锦文化的传承保护带来一次全新的机遇,同样地,这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非遗壮锦文化要利用好如今的新媒体信息平台数字化发展的大好趋势进行传承和发展,激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内生动力,才能更好地将非遗壮锦文化“推出去”,加快传播速度,扩大其传播范围,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壮锦文化,以免迷失在现代化信息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这对广西非遗壮锦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来说是毋庸置疑的。
广西非遗壮锦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壮锦传承人一代接一代,所产生的文化资料、文化遗产有些保存至今,有些已经遭受不可修复的损坏。如果只是单单记载于纸质载物,不仅有着丢失损害的风险,也不利于非遗壮锦文化的发展传播。在如今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进程中,依托互联网平台,可以搭建一个门户网站,将线上网络现有资源和线下走访调研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广西非遗壮锦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存储整理不仅可以永久地保护这些文化瑰宝,还可以大大缩短用户了解查找相关资料的时间。网站还可以设置制作工艺、传承人语录、非遗级别及介绍非遗品牌工艺品等功能,多元化的角度记载广西非遗壮锦文化,让广西非遗壮锦文化持久存储,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
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传播方式路径小、效应弱。在如今的大数据信息快速增长趋势中,广西非遗壮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必须以“内容为核心,传播为手段”的途径来实现,整合现有的大部分新媒体传播平台信息资源,为广西非遗壮锦文化搭建良好的数字化平台,构建数字化生态,有效提高广西非遗壮锦文化的活态传承水平。可以通过拍摄广西非遗壮锦制作工艺短片、发源地微电影、传承人与广西壮锦纪录片等,或是整合已有的视频资源,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自媒体官方账号定期发布来宣传广西非遗壮锦文化。广西非遗壮锦的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计划可以依托于现代化信息数字技术创新模式来进行宣传振兴,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建立健全数字化体系的保护传承。当然,平台的搭建需要多方合力,传承人的用心经营、数字化人才的介入以及政府的扶持与帮助都是必不可少的。
非遗文化产业在文化市场中要做到扎根务实,打造自身特有的文化品牌形象进行宣传推广。广西非遗壮锦要提高一定的品牌意识,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可以在广西非遗壮锦发源地开通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特有的旅游景点设立广告牌和宣传标语等,吸引游客关注,打造文化品牌形象。不能仅仅局限于线下的文化市场,线上的非遗消费的强劲增长不可小看。可以将带有品牌色彩的非遗壮锦工艺品通过线上传播和电商销售,开通网上商城或者小程序扩大其销售通道,突破规模瓶颈和地域局限,通过多元化的消费和多样化的渠道进一步传播广西非遗壮锦文化。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手工艺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经营模式,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精准营销系统,实现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购买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壮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优势,推动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在现代化信息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播载体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创新趋向,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为民族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坚定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广西壮族织锦技艺作为壮族人民的文化瑰宝,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体现了壮族的文化自信。壮锦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应用性研究及理论性研究要紧跟时代步伐才能获得持久不息的生命力,才能使得壮锦技艺在民族文化中重新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