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阳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 330022)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将这一思想贯彻到经济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就是课程必须实现塑造正确人生价值、传授经济专业知识和培养经济实操能力“三位一体”的建设目标。
脱贫攻坚战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人类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成就。由于产业扶贫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长远之计[1],多数贫困地区采用了产业扶贫的手段,帮助当地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2]。贫困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产业扶贫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元素,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提供了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通俗性和价值性的教学素材。在这一课程中融入产业扶贫经验,既对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也对培养高质量农村产业经济人才,进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中国知网搜索“扶贫”“脱贫”和“融入”等关键字,发现已有文献多探讨我国脱贫攻坚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问题[3-4]。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方面,尽管部分学者[5-6]对课程思政教学有深入研究,但他们仍没有研究和实践“课程思政视角下我国脱贫攻坚经验融入经济类专业课程”这一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这一问题,探索出一套将产业扶贫经验融入产业经济学课程的“三融入、四改革”教学改革方案如图1 所示。
图1 “三融入、四改革”教学改革方案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由教育部认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以“中观”的产业为研究对象,涵盖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产业关联、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至少存在以下三类问题。第一,这是一门理论和应用联系紧密的课程,但是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点分析和数学计算,缺乏知识的应用训练和实例的场景训练。第二,由于产业经济理论大多源自西方的经济学,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对诠释中国化、时代化产业经济理论的阐述仍较少,特别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产业经济理论的内容非常缺乏。第三,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和考核形式单一片面,挑战度不高。现有教学仍以课堂讲授的填鸭式教育为主,学生也只需“饭来张口”,课程难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较低水平。成绩考核多分为期末笔试成绩和平时课堂成绩(考勤和表现)两部分,忽视了体现能动性的过程考核和价值性的思政考核。以上三类教学问题亟需在实践中得到解决。
通过将产业扶贫经验三要素——产业扶贫伟大精神、产业扶贫经济理论和产业扶贫实践策略融入课程,实现塑造正确人生价值、传授经济专业知识、培养经济实操能力“三位一体”的产业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出“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产业扶贫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优秀案例和人物,展现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将这些精神融入到产业经济理论和策略的讲解中,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作用,为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和锤炼品德修为提供精神养料。
脱贫攻坚工作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产业扶贫必须遵循市场和产业经济发展规律[7-8]。我国产业扶贫实践蕴含着丰富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是生动、具体、真实、通俗和有说服力的理论知识教学素材。将其融入到产业经济理论的讲解中,可以使学生摆脱对抽象枯燥理论的惧怕,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对理论的系统化、中国化和具象化理解。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产业扶贫绝不是“照本宣科”地照搬产业经济理论。在决胜脱贫攻坚时,产业经济策略既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又要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形成脱贫合力,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因此,产业扶贫的奋斗者们往往需要因地制宜灵活地应用各种经济理论,运用高超的经济实践策略完成脱贫任务。将这些实践策略和技巧融入到产业经济理论讲解和产业经济政策分析中,将极大地拓展学生的“象牙塔”思维,丰富他们的经济阅历和实战技巧,培养他们的产业经济实操能力。
将产业扶贫经验融入课程,势必要更新旧有的教学内容。在开展更新之前,我们首先储备、整理和精读了大量产业扶贫教学资源。在各级图书馆、政府和媒体门户网站、CNKI 中国知网等多个渠道收集素材,内容上包括产业扶贫的经济理论、实践案例、政策文件、人物精神、经验启示和现实数据等,来源上包括网络纸媒报道、政府公告宣传、学术文献和年鉴数据库等,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随后将这些素材分条目类型整理成电子资源库,并仔细阅读以形成初步印象。进一步,我们系统提炼、整理了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知识模块,将产业扶贫经验三类素材融入到每一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中。
例如,在讲授交通因素影响产业布局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毛相林历时7 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8 km 长的“绝壁天路”以改善交通,进而带领村民培育产业脱贫致富的事迹。在讲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时,可以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为例,讲述她不计辛劳、殚精竭虑地动员和培养群众学习刺绣,培育当地蒙古特色刺绣产业进而改变了传统以农牧为主的产业结构格局,加快了农牧民融入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讲授教育科技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时,可以引申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桂梅虽身患绝症,但仍以崇高的教师品质心系教育爱生如子,帮助无数贫困山区儿童圆梦大学校园的感人事例。
例如,在讲授主导产业的特征及其选择理论时,可以举出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关联基准选择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的例子:大湾村发展“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旅游+农产品特色产业,既充分利用了茶叶资源优势,又带动了第三产业旅游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在讲授产业规模经济理论时,可以融入宁夏盐池县滩羊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建立了统一产销机制,推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的案例。该机制解决了单户养殖滩羊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的难题,为滩羊产业规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讲授范围经济理论时,可以展示江西省高安市陈村的案例。该村利用富硒资源优势,依托钱杰合作社建成富硒水稻和青蛙立体养殖基地,实现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通过合作社参股分红的机制完成脱贫。
例如,在讲授规模经济理论时,可以系统分析瑞金市叶坪乡的大胜村如何通过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运营新模式和创新集体资产折股量利益分配方式,吸引贫困劳动力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的三方共赢,促进了脐橙产业规模经济的发展。在讲授产业扶持政策时,可以介绍广西对各扶贫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包括对茧丝企业质押融资进行贴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价收储鲜茶稳定价格,加大农业保险力度落实免除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缴保费,为有发展生产资金需求、有贷款意愿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等。在讲授产业结构规划时,可以推荐阅读陕西柞水金米村聘请李玉院士技术团队研发柞水5 个木耳原种的资料。李玉团队基于技术升级培育了木耳产业的比较优势,振兴了当地支柱产业,解决了因技术不足导致的贫困。
根据更新后的教学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四条路径实施产业扶贫经验融入产业经济学课程,保证课程思政效果。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打破了产业经济学“讲授中心课堂”的传统方法,通过案例分析、PBL 教学法和角色扮演讨论等结合课堂讲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感染脱贫精神、注重自主学习、启发深度思考和强化交流表达。以案例分析法为例,根据具体知识模块,做到在课前精心选取理论实际联系紧密、富含产业扶贫精神的案例,课中以设计案例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性、启发性和思政性的探究案例,课后带领学生回顾深度分析案例以建构知识体系。例如,在以安徽省大湾村为例讲授主导产业理论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主导产业的概念与性质,并掌握实际选择主导产业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该村的背景信息和选择茶叶作为主导产业的现实,然后提出诸如“大湾村为什么选择茶叶作为主导产业?”“大湾村的茶叶产业对其他产业是否有带动作用?”“大湾村的产业扶贫体现出什么精神?”之类的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在案例分析最后,教师应指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深度分析案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PBL 全称为“Problem Based Learning”,意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和学生交流协作,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9]。我们应用该方法,就是由教师首先抛出一个现实产业扶贫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其成因和对策,最后针对讨论结果实施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取得教学反馈及时、沉浸式等思政教育效果。例如,在讲授规模经济时,可以先播放瑞金市大胜村的视频,向学生提问为何当地脐橙产业之前未能形成规模经济,以及如果自己去扶贫会采用什么方法壮大规模经济,其好处是什么。随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开展讨论,最后教师再对讨论结果评价总结。
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在思政教育中,课外实践更是全过程育人的必然环节。为此,我们布置了三方面课外实践任务,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一是根据知识模块主题合理安排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提交阅读感想并在课堂中展示PPT,增进学生对我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规划经验等相关知识掌握的广度。例如,在学习产业发展政策时,可以考虑学生的产业兴趣和家乡背景,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收集并讲解家乡具体的产业扶贫政策(如主导产业扶持、比较优势培育政策等),思考家乡扶贫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及政策在其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依托本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平台,展开产业扶贫实地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以团队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并演讲产业扶贫对策。利用空闲时间,带领学生赴校外实践基地与当地合作社、村干部和贫困户等产业扶贫一线人员开展开放式访谈,实地调查产业发展情况,参与到当地产业扶贫实践中。回到学校后,组织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提出产业扶贫对策,并请其他团队参与互评,提升课程的参与感和使命感。
三是利用学院“教赛结合”的优势指导学生以产业经济为主题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本学院学生创新活动活跃,对各类实践竞赛的兴趣和参与度很高,近五年获省级及以上专业学科竞赛奖励百余项。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是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热点主题,具有丰富的实践内涵。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以这类主题参与到专业学科竞赛中,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提高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保障。充分发挥考核评估的“指挥棒”功能,注重与理论应用能力、人生价值追求有关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重构形成考察“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完整课程考核体系。
我们变革传统的“考勤+期末闭卷笔试”二八开考核方式,重构为“考勤(10%)+实践应用(30%)+价值观念(30%)+期末闭卷笔试(30%)”的四元考核方式,并将产业扶贫经验和价值考核有机融入其中。实践应用与价值观念两种考核为过程性评价:实践应用考核注重评价学生将产业经济理论应用于现实并积极参与产业实践的能力;价值观念考核注重评价学生在课程中是否体会和感悟产业扶贫精神,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立志高远、爱国敬业、精诚团结、精准务实和开拓创新等。这可以从学生参与案例分析、PBL 过程、角色扮演、阅读感想、调查报告及专业竞赛等教学活动中观察和分析得出。同时,我们将产业扶贫的案例和理论融入期末试题中,在期末笔试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及其应用。
包括产业扶贫经验素材库、教学PPT 等在内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后复习的重要资料。为此,我们在教务系统上与学生开放和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允许他们随时随地在素材库里查阅、复制相关素材,提升他们学习课程的自主性、发散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我们也开设经教师审核的编辑端口,允许学生修改素材库的错误、补充相关素材内容,进一步提高学习参与感和素材丰富性。
产业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中充当了重要角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脱贫攻坚经验——融入到课程中。本文制订的将我国产业扶贫经验融入产业经济课程的“三融入、四改革”教学改革方案,尝试破解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难题,有助于提升产业经济学等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有助于高校传播脱贫攻坚这一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有助于学生消化经济理论知识、提升经济实操能力和塑造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具有娴熟实操能力和正确人生价值的高素质经济人才的培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