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媛 吴 丹 黎梓旺 张 娜
(宜春市中医院肺病科,江西 宜春 336000)
随着人类生活环境的日益改变及饮食结构、作息方式的调整,人类疾病谱较之古代有了较大的改变。现代中医应紧跟疾病的演变规律,不断研究创新疾病的病因病机,以期能补充并丰富传统中医疾病理论体系。
“毒”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由“毒”引发的疾病涉及多系统。尤其是“环境毒”等对肺系病的影响,更是现代致病原因区别于古代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通过对历代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合认识“毒”的概念、产生机制、致病特点等,进一步探讨“毒”对肺系病的病因病机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肺系病提供经验和借鉴。
1.1 古代中医对于毒的定义“毒”是一个特殊概念,其理论肇始于先秦,绽放于近现代。关于“毒”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噬嗑卦”,“六三,噬腊肉,遇毒”。《说文解字》解释为:“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孔颖达注释:“毒者,苦恶之物”。这是毒的本义。
古代中医对于“毒”的解释,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1)“毒”即为邪。《古书医言》谓之:“邪气者,毒也”。中医认为疾病是正邪交争的结果,没有邪气与正气相对应,就没有所谓的疾病。(2)六淫邪化为毒。《金匮要略心典》曰:“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认为六淫入侵肌体,蕴久可蓄而成毒。(3)百病一毒论。《医医琐言》述:“百病为一毒,毒去体佳”。(4)毒为剧烈的致病因素。王冰注《素问·五常政大论》言:“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5)病毒。《奇效良方》中述:“治疮疹,或表或下,若太早则病毒不去,真气受弊”,这里的病毒是包含了现代医学所谓的病原微生物等,指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但也可以认为病毒是病邪中的一类特殊的致病因素。(6)疫毒。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致病因素。《疫疹一得》谓:“疫既曰毒”。
1.2 近现代中医对于毒邪的定义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在加剧,近现代疾病谱在此基础上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尤其是肺系病,环境对其的影响更甚于其他系统疾病。受雾霾、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有毒颗粒及放射物质、沙尘暴等极端气候和有毒物质的影响,近现代肺系病较之古代更加错综复杂和难以治愈。基于以上因素,近现代医家从毒入手,探求新的病因、病机,以期在防治肺系病方面找到新的突破点。这使毒邪理论得到日益重视和飞速发展,对传统毒邪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从而促使大量的研究成果面世。
近现代医家关于毒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论述,但对毒的分类多倾向于分为外毒和内毒。内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紊乱,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于体内而化生。外毒是指由外而来,侵袭机体并造成损害的邪气。
2.1 毒类型的拓展和创新近现代医家对于毒的分类,总体分为外毒和内毒,这是从毒邪的来源进行划分的。“外毒”一般为外感六淫、邪气等。外毒者,久恋蕴结,成为六淫毒邪(风毒、湿毒、寒毒、火毒、暑毒、燥毒)。此外,强烈传染性的疫毒也是外感毒邪的一类。“内毒”的界定多是正衰积损,脏腑功能减退,病理产物蕴积日久,化而为毒,如火毒、热毒、湿毒、瘀毒、痰毒等[1]。另外,有学者[2]将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夹杂为病的内外合毒和内生之毒共同归于内毒。但随着近现代医家对于“毒”的不断探索,产生了很多创新的理论,也对“毒”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大体总结如下。
2.1.1 环境毒郑洪新[3]在《中医病因新说:环境毒邪》一文中最早提出了“环境毒”的概念,将水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雾霾、生物污染、辐射污染等定义为“环境毒邪”。
2.1.2 癌毒周仲瑛首创“癌毒”理论学说,提出以癌前癌毒、癌肿癌毒、传舍癌毒来表明肿瘤的不同发生发展阶段;明确指出癌毒不等同于癌细胞,而癌毒的有形反应可表现为癌细胞;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导致癌毒内生[4]。癌毒是引发肿瘤的一种特异性毒邪,正气亏虚、癌毒痰瘀互结是肿瘤形成的基本病机。
2.1.3 浊毒周静等[5]定义“浊毒”是具有秽浊、黏滞、胶着特性的“毒邪”,为病理产物所致的病因。邢玉瑞[6]在《中医浊毒概念问题探讨》一文中,阐明浊毒属于毒邪范畴。
2.1.4 瘀毒刘清泉等[7]认为,机体在感受外毒后,在顺传、逆传、直中等各种传变情况下,毒邪或深入营血,导致血停成瘀,炼津为痰,“瘀毒”则是外毒传变入营血导致病理产物——瘀血,壅塞脉络所致;并认为此病机是贯穿败血症、脓毒血症的病理基础。陈可冀院士[8]则认为“瘀毒”是瘀血或其兼证久郁体内的结果,是在血瘀证病机基础上延伸的“毒邪”为害的表现,并认为是胸痹、真心痛的主要证型。
2.1.5 艾毒郭选贤等[9]最早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并得到了学界的共识。彭勃等[10]则提出“艾毒伤元”的病因病机假说,对艾滋病的中医防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艾毒作为艾滋病的病因,其性质兼有湿、热、毒、疠等致病特征,并以湿热为主。张海燕等[1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并在《艾滋病“艾毒伤元”发病机制中湿邪作用的探讨》一文中支持彭勃的观点,认为湿邪始终贯穿“艾毒伤元”即艾滋病的发病始终;并基于同气相求的中医理论,推演出艾滋病更易发于湿盛体质的人群。除此之外,还有对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提出的“糖毒”“脂毒”致病学说,对肾脏相关的水液代谢疾病提出的“尿毒”学说等[1],皆为“毒”理论的创新和拓展,在此不作赘述。
2.2 毒的致病特点对于毒作为病因的致病特点,近代医家众说纷纭。敖海清等[12]在《“毒邪”的内涵及其致病特点》一文中指出,毒邪致病具有其独特的临床发病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证候危重;多易侵袭内脏;病程迁延,缠绵难愈。唐年亚等[13]认为,形体腐败性、功能丢失性、隐匿性、流窜性、急危性是毒邪的主要致病特点。于智敏[14]则认为,毒的致病特点有危重性、多发性、内损性、暴烈性、顽固性、传染性、特异性、依附性。张允岭等[15]综合各位医家观点,总结毒邪致特性为兼夹性、酷烈性、暴戾性、秽浊性、从化性、损络性、多发性、正损性。除此之外,不同毒邪致病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2.3 毒损五脏的病因病机张惜燕[1]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总结了毒损五脏的病因病机。(1)毒损脑络。体现在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诸病邪蕴积成毒,进一步损害脑络、脑髓和其他脏腑组织器官的结构、功能,表现出骤然发病、病情进展急剧、病变复杂多变、危重缠绵、难治难愈的特点[16]。(2)毒损肾络。主要针对糖尿病肾病,认为消渴患者因素体阴虚内热,易内生痰热瘀浊,相互成邪,邪盛化毒,久病入络,终致毒损肾络,从而贯穿糖尿病肾病始终[17]。(3)毒损心络。可作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病机[18]。脏腑功能失调酿生“伏毒”之邪,又与有形之邪形成脂毒、糖毒、瘀毒等虚实夹杂、顽固难愈、病变复杂、骤发性烈、凶险善变之候,其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毒损心络为标,发为心病[19]。(4)毒损肝络。该病机过程可归纳为毒伏肝络、毒损肝络、肝络瘀阻、毒瘀阻络(突变生癌)、瘀毒逆传5个步骤。此过程中“邪毒”是启动因子,毒损伤络引起肝络瘀和虚,从而导致肝络病变[20]。(5)毒损肺络。张永生等[21]认为“毒邪”是肺系病发病的直接原因,毒损肺络是早期聚散失衡的始动因素,正气不足、毒损肺络、络脉瘀阻是肺系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并将此过程概括为:毒损正气,生痰致瘀,气道局部痰瘀毒互结、肺络不畅。机体正气不足时,尤以肺、脾、肾三脏虚损为具体表现,肺络不畅则是瘀血、痰饮阻于肺络、气道的复杂病理状态,最终皆可导致虚、痰、浊、毒互结,导致肺系病迁延难愈[22]。
3.1 毒对于肺系病的意义毒邪作为肺系病的一个致病因素,应为独立于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外的第7 种外邪。毒邪包括不能归类于外感六淫之中的粉尘、花粉、雾霾、工业废气、有毒颗粒及放射物质、刺激性气味、病毒等外感毒物,或称为“环境毒”。
3.2 毒致肺系病的特点近现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致病特点无统一的论述,多从毒的性质、转归、发病特点、致病严重程度展开论述。笔者总结前辈对于毒邪致病特点的归纳,认为毒邪所致肺系病有如下特点。
(1)感邪即发。患者在接触粉尘、花粉、刺激性气味等毒邪时,会即刻出现过敏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2)其性偏热。毒邪蕴肺,易于化热,这与肺本身的特性有关。肺为娇脏、华盖,处阳位,为阳中之少阴;肺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其感邪,往往易从化为热象。(3)极易传染。病毒、疫毒大多从口鼻而入,上犯于肺,感染人体,继而经过口鼻飞沫,通过空气传染给他人[14]。(4)正损性。毒致病必然耗损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正气,易引起脏腑的形质异常,临床表现为毒越盛、正越虚的特点,甚至出现亡阴、亡阳的危候[15]。(5)依附性。毒邪致病者,外来者常依附六淫,合而致病;常附着于痰饮、湿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滞脏腑,使其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23]。
3.3 毒邪的致肺系病病因病机
3.3.1 毒邪是为诱发肺系病的主要外因现代学者[24]认为,有害气体和吸烟已被公认为是肺系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一方面,有害气体促使支气管痉挛收缩,抑制纤毛的运动、减弱气道的净化功能;另一方面,有毒气体可以直接损伤气道,并使机体氧化与抗氧化平衡的蛋白酶与抗蛋白酶系统平衡失调。因此,有害气体作为一种毒邪,主要损伤、破坏气道的自净能力,使机体氧化和抗氧化失衡,从而诱使呼吸道疾病急性发作。
毒邪侵袭是近现代肺系病急性发作的主要外因,肺系病患者或接触烟雾、粉尘之类刺激的邪毒,或外感疫毒之邪,导致咳嗽、咳痰、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肺系病的急性发作。由于毒邪致病易化热,从而炼液成痰,而痰有寒热之化,则化为痰浊、痰热,致病情迁延。
3.3.2 毒邪是为肺系病的标实之候机体卫表不固,毒邪乘虚入侵人体,依附于有形之痰、瘀,与痰浊、瘀血交缠一同壅滞于体内,对外不得宣泄、对内不得消散,日久则蕴蓄“内毒”,周仲瑛教授[25]将其称为“伏毒”。伏毒是在机体正气亏虚的基础上,由内外多种致病因子潜藏伏留,蕴酿形成的具有伏而不觉、发时则显特性的一种强烈致病因素。痰瘀日久,“毒邪”则变化而生。“毒邪”破坏人体阴阳平衡、损伤肺络、阻碍气机,气滞则血瘀;毒邪阻碍脉络,津液不输,痰浊内生,甚则酿为“癌毒”[26]。对于癌毒,程海波等[27]从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常用治法等方面初步构建中医肿瘤临床辨治体系,提出痰瘀郁毒为肿瘤的重要核心病机、癌毒残留难祛为肿瘤复发之源、癌毒伤正为肿瘤恶化之本。
综上,毒邪可致痰、瘀,痰、瘀亦能酿毒。毒邪与有形之邪相互搏结,共同构成了肺系病复杂的标实之候。
3.3.3 本虚、痰浊、瘀血、毒邪共同构成肺系病的病机肺系病的病机大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标实为痰浊、瘀血、毒邪胶着为患。因毒邪有正损的特性,机体在感受毒邪后出现肺气虚损,进而母病及子累及肾、子盗母气伤及脾。肺、脾、肾三脏虚损,导致津血输布失常,酿成痰浊、瘀血,共同构成肺系疾病的病机。
综上所述,关于毒的理论肇始于先秦,绽放于近现代。近现代对于毒的认识没有统一的定论,多倾向于分为外毒和内毒。毒邪致病主要有感邪即发、其性偏热、极易传染、正损性和依附性的特点。毒邪侵袭是肺系病急性发作的主要外因,其入侵人体后与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相互依附、交缠壅滞于体内,形成内毒、伏毒甚至癌毒,构成了肺系病复杂的标实之候,从而损伤正气、阻碍气机,导致标更甚、本更虚,如此循环往复,造成肺系病复杂的病因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