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莉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 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 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更显重要。 它涉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影响其运营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公众形象的塑造。 然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因此,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是事业单位提高服务质量,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对事业单位而言, 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能够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能够让事业单位尽可能地发挥每一份资源的价值,保证公共服务的供给,使得整个社会能够获得最大的福利。 因此,经济效益的提高是评价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准。 同时,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到单位的生存和发展。 事业单位需要依赖有效的财务管理,保证其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 还能够保持健康的经营状况,避免出现财务危机,保障其长期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保障单位的运营安全。 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实现稳定的运营,防止由于财务问题引发的运营风险。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活动,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 例如,制定严格的财务审批流程,规定明确的财务职责和权限,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防止财务欺诈和浪费。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预警和控制财务风险。 这包括识别潜在的财务风险,如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如风险转移和风险规避以及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如风险评估和风险监控。 最后,事业单位需要实施定期的财务审计,评估财务状况,发现并纠正财务问题。通过财务审计,事业单位可以了解财务活动的真实情况,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对于其正常运行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财务管理在此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公信力。第一,公信力是事业单位获取资源的基础。事业单位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捐赠和其他非营利性收入。 公众、政府和捐赠者对事业单位的信任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资金来源。 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从而增强各方对事业单位的信任。 第二,公信力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顺利开展各项业务活动。 对于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来说,他们会优先选择那些公信力较高的事业单位进行合作或接受服务。财务管理的公开透明、 合规性强是获得他们信任的关键,可以有效帮助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顺利开展业务活动。 第三,公信力对于事业单位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声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拥有良好公信力的事业单位,会赢得公众的尊重和赞扬,对公众产生积极的影响,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而良好的财务管理,可以通过防止财务丑闻的发生,维护和提升事业单位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声誉。
首先,预算编制环节存在问题。 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预算编制的过程往往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精确性。 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选取不够严谨,编制方法不够科学,预算的控制力度不足,导致预算编制的结果往往与实际发生的财务状况有较大的出入。 其次,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不规范。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资金的申请、审批、使用等环节的流程不够严谨,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 使得资金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情况,如资金使用的目的、途径等方面的信息不透明。 最后,财务报告和审计环节的问题。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透明,财务数据的解释不够深入;审计环节的过程中,审计的规则、方法不够科学,审计的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
在现代财务管理中, 财务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系统存在明显落后的问题。一是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不全面。财务信息系统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活动的重要工具,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需求。 二是财务信息系统的操作复杂,不利于财务人员的使用。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系统的界面设计不够人性化,操作过程复杂,对财务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过高, 使得财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 三是财务信息系统的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系统的更新迭代速度较慢,难以适应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使得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 四是财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性问题。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足,易受到各种网络攻击,使得财务信息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实施和执行, 财务人员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成为制约财务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财务知识掌握不足。 财务人员需要对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但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于这些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 难以满足日常财务管理的需要。 其次,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 财务工作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如严谨细致、审慎决策、高度责任心等。 但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的这些职业素养显然不足。 最后,持续学习能力弱。 财务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需要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然而,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重视持续学习,难以跟上财务管理领域的发展。
财务审计和监控是财务管理中重要的环节, 但在一些事业单位中, 财务审计和监控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十分突出。 一是审计机制不健全。 理想的审计机制需要全面、细致地覆盖所有的财务活动,保证财务活动的合规性。 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审计机制往往存在盲点和疏漏,无法有效地防范和发现财务违规行为。 二是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机制是事业单位预防财务风险,保证财务活动合规性的重要工具。 但在一些事业单位中,内部控制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存在问题, 无法有效地防止和发现财务风险。三是财务监控力度不足。对于财务活动的监控,需要有足够的力度,才能够对财务活动产生有效的约束。 然而,在一些事业单位中,财务监控往往力度不够,难以形成对财务活动的有效约束。
事业单位若要提升财务管理水平,需要从根本上确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 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明确指导财务人员的工作,提高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制定一套详细、具体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这些制度应涵盖财务工作的所有方面,包括财务报告编制、资金收付、资产管理、费用控制、内部审计等。 同时,制度应与最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国家法规相符,既要满足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又要保证合规性。其次,建立清晰明确的财务管理流程。将财务活动按照顺序、时间和责任进行划分,规定每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程序。 这可以使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混乱和遗漏。 最后,定期对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审查和调整。 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可能不再适用。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审查,根据新的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引入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能够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一,选择适合自身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这需要对多种系统进行评价比较,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功能齐全、操作简单、易于维护的系统。 第二,进行系统的定制和设置。 按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对系统进行定制和设置,使其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第三,定期对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事业单位的需求变化,需要不断对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以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先进性。 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升财务工作的效率,减少错误,还能为财务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支持。
提升财务人员素质是事业单位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关键, 而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为此,要制订培训计划。 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人员的素质状况, 制订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这包括确定培训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同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主要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预算编制、内部审计等方面的培训,使财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财务管理技能。 开展职业素养培训,这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了解财务人员的学习效果,对于培训效果不佳的人员进行重点辅导,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财务审计和监控机制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事业单位的财务安全,确保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明确财务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审计的目标应包括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检查财务活动的合规性,查找和纠正财务管理的问题等。 审计的范围则应覆盖所有的财务活动。 其次,制定详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这包括审计的步骤、审计的方法、审计的时间、审计的频率等。 制定的程序和方法应以实现审计目标为导向。 再次,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受财务部门的影响,才能公正、公平地进行审计工作。 最后,及时报告审计结果,对于发现的问题进行改正。 对于严重的问题,应上报给高层管理人员。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财务环境时, 事业单位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努力提升财务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这不仅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也是其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公众的重要保障。 此外,财务管理的透明和公正,也将增强事业单位的公信力,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 未来,事业单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