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

2023-02-13 20:41杜彬恒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人才

□ 文/杜彬恒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党的二十大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的战略部署[1]。2023 年2 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2023 年5 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强调,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2]。从教育实践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最早起源于1978 年3 月8 日开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从教育政策看,“拔尖创新人才”最早出现在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具有深厚的历史实践和鲜明的政策导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和模式探索,同时其效果还无法得到考量和验证[3]。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在基础学科领域重点布局,要在自主培养方面开创新局,着力构建选拔、培养、评价有机衔接的自主培养新体制、新机制。

深刻认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战略意义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处于我国人才战略力量的基础地位、战略先导地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要素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从当今世界大国竞争博弈来看,科技创新实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基础科学研究能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形成的基础。谁拥有一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谁就可能形成原始创新能力、原创性研究成果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

2.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世界强国战略崛起的关键所在

从世界强国战略崛起的实践经验来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重大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形成全球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有力支撑了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16 世纪以来,世界上形成了五个主要科学中心,与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形成过程相互交织,世界一流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起了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双重使命,其中就包括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3.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

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来看,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深度关联、相互支撑,要“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必须抓住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这个“牛鼻子”。为此,党和国家把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工程。

准确把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质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人才力量形成的重要基础。科学界定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内涵、素质结构和鲜明特质是深化其培养机制改革的前提条件。

1.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概念使用由来已久,但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概念内涵。总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观点:一是“创新成就说”,着重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贡献,以创造性贡献衡量判断是否属于拔尖创新人才。周其凤(2011 年)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高尚品德、博专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明确的目标选择、长期的优势积累和突出的创新业绩,被社会承认的学术、技术、企业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精英人才[4]。二是“创新潜质说”,着重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发展潜质。杨叔子(2005 年)认为,知识越高深越渊博,思维越精邃越巧妙,方法越有效越卓越,精神越向上越高尚,文化就越先进越精湛,由这一文化而教育而培养而造就出的人才,其素质、其层次就越高,其品位、其格调就越醇,其影响、其作用就越大。显然,我们所要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就应是这样的拔尖创新人才[5]。三是“天赋资源说”,着重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卢晓中(2021 年)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在早期、前期的选拔过程中就应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的系统化“绿色通道”[6]。实际上,不同学术观点从不同视角揭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基础学科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潜质和创新成就的顶尖人才。

2.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

不同类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具有明显差异性,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也有着特殊的素质结构。陈希(2002 年)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必须精通理论知识,掌握应用技能,对探索未知世界具有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创新的勇气和思维方式,合理完善的素质结构和知识框架,宽广的国际视野等[7]。刘嘉(2020 年)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科学人文的知识与能力、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三要素模型[8]。胡卫平(2022 年)等利用心理行为、教育实验、脑科学等多模态方法,建立了包含知识、动机、思维和人格四个维度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必备特征模型[9]。美国心理学家任祖利提出的天才三环模型以及拜尔和考夫曼提出的创造力游乐场理论。也有专家将其素养构成分为一般素养和领域素养。一般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共性特征,如较高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等;领域素养是不同领域和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所需具备的差异性特征,如较高的创新素养和学业成就表现等。尤其是,要突出人文精神、共情能力、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意志力、沟通协同能力、劳动能力和生态文明意识等关键素质。

3.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特质

我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世界一流杰出科学家,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家有着本质区别。世界一流杰出科学家必须是做出原始创新成果的人才,只要能够实现一项原始创新成果就足以认定。原始创新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引领新方向新未来的重大创新成果,是能够解决“0-1”,而不是“1-N”。因此,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坚持三个突出。一是要突出政治素质。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性特质,着重考察政治方向、理想追求、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是要突出发展潜力。要把发展潜力、创新潜质作为关键性特质,着重考察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等,促进学生创新创造、创新创业,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和可持续性能力素质不断发展。三是突出社会认同。要把社会认同、价值认同作为标识性特质,着重考察学术研究、理论创新、技术发明、产品开发、方法改进、思想引领等方面的贡献,增强拔尖创新人才的社会认同度、引领性和影响力。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践经验

我国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实践性探索,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动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具有鲜明中国本土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构建扎根中国大地人才自主培养新范式提供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

1.经历了自主探索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实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发轫于改革开放,在“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号召中扬帆起航。早在1974 年5 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就提出“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为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推进推动下,1978 年3 月8 日,新中国第一个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正式开班[10]。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大幕正式拉开。此后,教育部同意12 所高校建立少年班,部分高校还在少年班实验基础上设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班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验。同时,在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过程中,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等相继设置和实施基础科学实验班、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等。实验班是实验探索阶段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组织载体和实践样态,体现了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精神要求、体现了高校办学传统和学科特点的实践要求,集中体现在本科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拔尖人才。

第二,深化推进。随着全球竞争加剧和科技日新月异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党和国家把“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国家发展战略。2002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2002-2005 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强国的战略部署。2002 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教育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1]2009年,教育部牵头,联合中组部、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珠峰计划”),以数、理、化、信、生5 个学科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6 所高校率先进行试点。各高校在选拔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形成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特区政策”是深化推进阶段的政策设计和实践策略,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理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着重推进“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珠峰计划”的教育试点不仅是一项为回应“钱学森之问”而推出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而且是一项可以称作面向新时期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前置性“开药方”教育实验[12]。

第三,系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实施系列改革发展措施予以积极推进。在实施“双一流”建设中,明确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五大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遴选条件。教育部召开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高校“深化科教结合,加强与各类科研院所协作,提高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13]。相继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 计划和“强基计划”,出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419 计划)总体方案》,将哲学社会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纳入培养计划,批准288 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整体协同是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系统改革阶段的政策标识和实践样态,坚决夯实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增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整体协调性,在“珠峰计划”实践基础上,以“强基计划”为抓手更加突出招生选拔,以使命驱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内生动力。

2.探索出自主培养的三类典型模式

第一,基础教育阶段自主培养。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采用“加速式培养模式”和“充实式培养模式”。在“加速式培养模式”方面,主要以北京八中“少儿班”、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部、西安高新一中创新实验班等为代表,通过组建实验班、超前培养、超常规培养等方式,打破学生成长时间界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充实式培养模式”方面,主要以人大附中的早期超常班、北京八中“素质班”等为代表,在不改变学生年级班级情况下,通过增强各种课程资源、平台资源充分供给,促进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第二,高等教育阶段自主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主要采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书院制综合培养模式”和“‘泛拔尖’模式”等。国家政策引导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珠峰计划”“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等为代表,全国共设立288 个“强基计划”基地。同时,以清华大学学堂计划、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物理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实验班等,实行大师领衔的书院制培养模式。还有,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构建本科人才培养的“泛拔尖”模式,代表性的有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四川大学吴玉章学院等。

第三,协同融合联合自主培养。在协同融合联合培养中主要采用“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和“大中协同培养模式”。“科教融合培养模式”,以中国科协牵头实施的“英才计划”、北京“翱翔计划”、上海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苏州“凌云计划”、重庆“邹鹰计划”等为代表,通过把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形成育人整体合力。“大中协同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东南大学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等为代表,通过招生选拔、课程衔接、平台共享等方式,把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衔接起来,形成以大学为牵引、以中学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3.积累了自主培养的三条基本经验

第一,围绕选拔优质生源创新选拔标准和政策工具。高校高度重视自主选拔,实行“高考+资格筛选+面试”的选拔制度,探索多维度评价选拔机制,重视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避免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影响,精准选拔具有创新潜质的优质生源。在评价标准方面,注重考察学生创新性、综合素质与家国情怀,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后天因素作用;在评价工具方面,中学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制开发拔尖创新人才甄别系统,形成科学有效的技术工具。例如:清华大学钱学森实验班,依托多维评价创新挑战营为载体,通过心理测评、创新思维、专业能力测试、实验室探访与交流、专家面试等环节全面考察学生核心创新素养。同时,完善全过程、动态化筛选机制,将选拔与培育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在日常教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选拔具有突出表现和特殊潜质的学生,建立动态淘汰机制,激发学生持续发展动力和活力。

第二,围绕培养拔尖人才建构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从课程建构、平台支撑、队伍保障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建构适应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培养体系。建构以多样化课程为核心的培养体系,研发包括分层挑战性课程、项目探究式课程、大中衔接课程、多维发展课程、包容性课程等在内的多样化课程体系。注重大师引领,发挥大师影响力与感召力,建设以导师制为特点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优秀师资引进和培养培训,实行导师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等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注重科研育人,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构建以高校科研平台为载体的科研训练体系,将科研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统一,充分发挥科研育人模式的优势,运用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实体性的荣誉学院,学院和书院双院合一培养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整合学校资源,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培养策略,形成个性化培养与管理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围绕促进持续发展构建人才评价机制。以评价制度改革牵引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深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价值形塑和认知形成。一方面,加强大中衔接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和影响,建立长周期考察机制。例如:深圳零一学院积极构建长周期、个性化、进阶式选才育才融合体系,实现“冒尖—遴选”打破学段限制,联通基础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建立全过程、多阶段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强基计划”班级学籍动态管理办法,设立本科生和研究生拔尖学生课堂,保证拔尖学生得到充分锻炼。另一方面,遵循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和拔尖创新人才特点,探索建立多元化综合性评价制度,突出学术理想、科学精神、创新能力等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素质考核考察,促进学生学术志趣不断强化和创新潜质持续开发,为未来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人才
强基础学科建设 固基础研究根基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以战略远见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临床医院培养基础学科研究生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