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志民
党中央一再强调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积累的强大经济实力,高等教育的大改革和大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长期形成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之间的不可调和,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挑战。计划经济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管理中的影响过于深厚,高等教育从高考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乃至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一定程度上拉低了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贡献,但高等教育自身仍没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以教学管理的学分制为例。改革开放前,为适应计划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年制,强调大学学习的计划性和毕业分配工作的统一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为了解决学年制的弊端,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改革开放初期就有少数高校率先尝试,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此后,随着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带动了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教学管理制度的相继施行。
客观来看,目前学分制改革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也比较复杂。有的是受师资队伍限制,“因人设课”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是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学分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要充分解放思想,以学分制改革为抓手,更新管理理念,完善发展条件,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育质量。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推行更加灵活的管理制度,加强人性化管理。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住宿改革,不能因为一些学生学分修不满仍占用学生宿舍导致新生无法入学。
要采取适应学分制的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期毕业,充分激活学生自主负责的责任意识。我们要创新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规律、适应高等教育普及化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例如:高校可以用好经济手段,在适当提高学费的同时加大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珍惜学习机会。
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增长态势看,2000 年仅为12.5%,2002 年超过15%,2019 年则提高到51.6%,2022 年达到59.6%,这意味着我国在20 年时间内,迅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进而跃升至普及化阶段。当大学不再是供人们仰望而成为多数人必需时,再集中资源为少数人办几所精英大学,有违社会公平原则,会受到很多人的诟病。高等教育进入普及阶段就要求大学的多样性:一是满足不同人才成长的需求;二是满足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毕业后直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评价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还固执地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一定要当教授、公务员、企业高管,不少大学生也还自认为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而放松了自我奋斗,甚至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觉得上大学就是混日子、混文凭。
因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现实与长期精英教育的思想观念之间的落差,是制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挑战。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转变思想观念,校准社会预期,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公平,是我们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新时代需要抓紧补上的一课。在观念上,我们要基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分类发展的特性,从学术型和职业型的不同培养方向上正确认识教育质量。在措施上,高校可以试行同一学位系列再分级,将学位体系与学习评价挂钩,根据学习成绩和实际能力发放优、良、中、差不同等级的学位证书,调动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
从20 世纪90 年代起,互联网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同时互联网和信息化也必将上升至影响国家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地位。今天的各级各类学校是适应了工业社会的教育形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催生大量新产业。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在倒逼高等教育转型,否则丰富而免费的公共教育资源就将取代学校的知识传播功能,进一步动摇适应了工业社会的大学价值,大学要尽快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等教育形态。
面对时代挑战,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求变,这是教育迈向信息社会无法避开的问题。2023 年初,教育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提出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等,教育部通过加强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做强“创课平台”,建好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等具体措施,探索构建中国式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及信息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也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数字化能够充分调动“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兴趣。结合信息工具多元影像的展现,教学呈现方式将更生动,更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数字化也可以帮助“最后一公里”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借助机器模拟和可视化呈现,将更顺畅地辅助学术理念进行方案落地。
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联结点和集中交汇处,在建设现代化强国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三处着手,跨越三道“门槛”,才能充分解放思想、扭转观念,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