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丹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并将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列入了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新时代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技术性和专业性为办校特色,整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的高等院校[1-3]。随着经济社会水平的稳定提升,各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孵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源泉。
应用型高校是为了满足社会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满足实用性、实际性和实践性三个特点,这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既需要指导学生理论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来满足社会实践对专业人才的需要。近些年,高校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保障高质量人才的输送,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尤为关键。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作用的各类知识和方法,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直接体现[4],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认识能力、个性特点的观察能力、思维发展状态的预测能力等,而特殊能力则是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教材的运用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的使用能力等。
应用型高校与其他高校的显著区别在于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质量衡量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不局限于培育学生职业素养,也要培育全面发展的技术型人才。由此看出,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重点也就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点上,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体系共同培养。因此,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型高校新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满足高校自身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校对引进新教师有了进一步的需求,但大部分新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在教育教学方面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思政等与教学相关的概念比较陌生,而且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也比较匮乏,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及教学反馈三个环节的内容无法较好地完善,整体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较低,教育教学能力弱。
高校学生普遍接触互联网较早,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摆脱智能设备、移动终端等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路径之一。但新教师普遍对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不是很熟练,同时数字化教学基础设施设备的运用水平和运用程度也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发挥出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新教师在入职培训后,便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面临个人发展问题。在职称评审体系中对科研的侧重,使得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两方面失衡。职称晋升需要质和量的积累,这必定会占据教师自身大部分精力,也会间接削弱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且新教师由于自身经验及职称弱势,在教学效果和科研项目申报两方面成效欠佳。部分教师在此情况下,着重于基本任务量达成,轻视自我能力的提升。
1.创造团队式教研机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高校可以实行老带新的“双导师制”,由“一对一”的老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双重指导。通过教学指导,加强新教师对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实践课程展开等方面的掌控。同时以微课堂的培训形式,让新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BOPPPS 教学法为基础,对所授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再设计,经由组内互评互改、组间互评环节,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科研导师带领新教师适应团队科研氛围,快速融入,找准定位,促进项目申请和科研成果输出。
2.推动校企合作,增强教师实践能力
高校可以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新教师企业实习,增强新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其对本专业岗位需求、市场就业现状、理论与实践偏差等方面的了解,帮助新教师提升实践授课能力。同时加强专业实验室、教研室、实习基地等功能平台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推动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能以市场为驱动,完善专业院系人才培养方案,让教师能制定出更符合市场定位的教学和实践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3.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奠基教师价值引领
(5)全球范围内,自动驾驶技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环境感知、决策控制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这三大方面,这也是自动驾驶技术的三大核心技术。
教师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其职业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也是教书育人的核心。优秀的教风和师风能有效促进高校学风建设,从而达到培育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师对应用型人才价值塑造及引领方面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提升高校新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组织新教师对先进人物、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内容进行集体学习,推进对新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同时加强教师风评监督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宣传,引导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和理想信念,传输和弘扬正确价值观念。
4.改善激励和考核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热情
正向激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第一,高校可以设置教学质量奖、优秀新教师等奖项,从侧面调动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发教学活力。第二,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特质,可以将教师分为教学、科研、教学科研三种类型[5],并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供不同的激励和考核机制,完善高校教师个性化发展路径,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和职业满意度,增强他们对教学事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5.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构建多元化发展平台
高校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理论思想水平和师德师风素养,更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教育教研能力。因此,高校教师的培养制度也要进行同步更新,教师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对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及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制定不同阶段的培养计划,从而达到专业性、全面化的全生命周期培养,来提升整体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的目标。通过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稳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青年。
1.加强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三个环节的整体设计与把控。教师需要掌握所授课程逻辑思维体系,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并在授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而教学反思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关键环节,通过反思日记、问卷调查等形式[6],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反思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效果,也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教师集体反思等活动,以集体智慧推动课程教学环节再设计、再改良,推动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2.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打造数字化教学氛围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加强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通过有效融合数字技术,促进学生知识转化。同时新教师可以通过掌握如Minitab、Matlab、Flexsim 等软件,提高自身软件操作能力,并加强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践基础设施设备的使用,来调动学生探索欲和求知欲,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打造数字化课堂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提高身份认同,增强自我价值提升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的主要传授者,要时刻保持学科专业知识的鲜活度,立足教师教育教学职责,明确教书育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增强教师身份认同感。首先,可以通过定期参加学术研讨、国际会议、专家讲座等,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其次,通过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增加教师荣誉感;最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感和授课的满足感,正向激励教师自我提升。
4.增强自身品德素养,提高课堂思政能力
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专业学科知识,同时对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道德修养和品格建设,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时刻保持个人思想道德先进性,加强政治理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和更新自身理论知识基础,以教师道德修养和品格魅力,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校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道德观念。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育有远大理想、有坚定信念的有志青年。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逐步深入,高校教师作为科学、技术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其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为社会培育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用型高校可以通过创造团队式教研机制、推动校企合作来提升新教师的实践及理论水平,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挥教师价值引领作用,助力学生“三观”形成,通过改善激励和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制度,来为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助力。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强化信息技术运用水平,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并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设计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自我提升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知识传承与创新、思想道德建设的双重引领,为时代培育高质量人才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