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天一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7
城市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组织结构形式,与其他任何组织形式不同,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城市核心资源系统的开发与创造。在传统的社会关系中,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取决于城市的自然资源要素和交通区位优势。亦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城市以来所属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资源作为其生存与延续的基础。
当一种建筑成为了这座城被大众所熟知的形象符号后,它将不再只具有观赏及使用价值,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及文化传递的责任。就好比北上广深除了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四座城市以外,他们分别还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比如首都、经济中心、改革开放先驱等已被定义的属性。这些属性的定义离不开每座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带来的衬托和影响[1]。
南京作为一座有着众多历史属性建筑的现代化都市,其中古建筑群体与南京这座六朝古都的城市形象十分契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南京城市形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单一历史名城。随着南京像国际化大都市的转变,这座历史名城也同时进入了高速发展,在经济水平以及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形象也成为了新的课题。如何对城市形象进行整合与创新,突显出南京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色城市形象,是新时代南京标志性建筑与城市形象传播中需要解决的问题[2]。
城市形象是外界对一座城市的综合印象,是一座城市的品牌与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外界了解城市的窗口。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在时代的更迭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南京凭借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于201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首个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的中国城市,足以证明世界对南京历史文化底蕴的认可。我们一般把对于城市的认知分为感官和心理两类,感官认知是公众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心理认知是在感官认知的基础上建立的主观印象,公众对城市认知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立足点,而标志性建筑恰好可以帮助公众辨明方向,提升城市认知能力[3]。
在城市形象的建构和宣传中,将标志性建筑打造成为这座城市的立体名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利用有效的传播策略,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也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标志性建筑属性与城市形象相结合,产生更具象更多元的传播效果。利用标志性建筑可以快速和直观的提升城市形象及城市面貌,使之成为这座城的剪影,向大众展示城市的不同人文风貌及文化气质。建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可以或具象或抽象的为城市气质的书写锦上添花。在信息高速发达的当下,互联网也在分秒必争的精进,城市形象传播也开始不再单纯依赖传统媒体的宣传,开始被不断普及的新媒体手段所取代。标志性建筑在城市众多建筑物中易于识别,独树一帜。网上搜索南京市佛教建筑职能后发现,除意料之中的旅游景点外、还包括文化传播场所、社会学习阵地、文物收藏与展览等内容。由此可知佛教建筑作为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会以文化传播作为主要职能被社会大众认可并接受,由此也证明了佛教建筑在南京城市文化建设和形象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4]。
佛教建筑作为南京城市生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不断发展、扩张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独特韵味和历史底蕴,可以加深大众对于南京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的认同、理解和记忆,佛教建筑带给人们的庄严肃穆感也和南京市的城市精神“厚德载物,刚健文明”相得益彰,对于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的形象传播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5]。
一衣带水的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是一座效仿古代中国首都形式建立的城市,也作为佛教文化宣传成功的城市之一,至今仍完好的保留着古京都历史古迹中的佛教建筑,共有17 座建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并被确认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作为日本典型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南京和京都作为中国和日本的古都被大众所熟知,均是历史文化悠久,佛教文化深远的城市代表。本文从国际视野角度出发对南京及京都的部分佛教建筑中的城市形象传播进行分析归纳。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南京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及构建良好城市形象尽一份绵薄之力[6]。
诗人杜牧在《江南春》里曾经描写南朝时的情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虽对南朝大兴佛教、广建寺庙的奢侈风气进行了反讽,也同时揭露了南朝佛教兴盛的局面。诗中四百八十寺虽是虚数,但也足以证明南京在中国佛教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在中外交流方面,南京是中外佛教思想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之一。其中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七大奇迹之一,曾被西方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琉璃塔(现大报恩寺)也于1838 年,被安徒生写进童话而在欧洲广为流传[7]。
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 多座、僧院148 间、廊房118 间、经房38 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金陵梵刹志》将灵谷寺、大报恩寺、天界寺并列为大刹。大报恩寺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建造的建初寺,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在建初寺原址按照皇宫的标准重建。自南京大报恩寺出现佛骨舍利以来,大报恩寺便成为了南京新的立体名牌,和南京明城墙一样,每一块砖上都刻着这里的前世今生,重建后的琉璃塔每晚的灯光秀也已成为南京璀璨的新风景[8]。
灵谷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中山陵以东,始建于南梁天监十四年(515 年)。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灵谷寺开始凋敝。1973 年,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从市文管会请回玄奘顶骨,建玄奘院,将玄奘顶骨安奉于此。2016年灵谷寺玄奘院地宫落成,镇寺之宝——玄奘的顶骨从玄奘院大殿移驾地宫内保存。2006 年,灵谷寺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由于自媒体的发展,灵谷寺也通过一种十分新颖的视角获得了网友们“自来水”式的宣传。“灵谷寺出家比在家累”等话题也屡次冲上热搜。肃穆的寺庙,盛开的玉兰、白色的栏杆、修行的僧人,大众也通过一张张网图重新了解了灵谷寺及灵谷寺中的僧人。让大众感受到美好和向往的不光是法师清秀的面容,更是脱离红尘在钢筋水泥世界中的这一片岁月静好。这也是当代人所羡慕欣赏的一种意境。也是灵谷寺被赋予的独特魅力[9]。
牛首山是金陵四大名山之一,因其山势如牛头双角,两峰对峙互立而得名,也是佛教牛头禅宗的发祥地。2012 年以来,以佛顶骨舍利供奉为契机,牛首山坚持“生态修复、文化修补”,巧用矿坑建成地宫,“藏地宫、补天阙、现双塔”,不仅为山体“疗伤”,还建成了叹为观止的建筑组群,加上地宫内精美庄严的构造设计、艺术展陈,很快晋升为佛教建筑界的顶流。将建筑、文化、科技、艺术、佛教等完美融合,堪称当代建筑艺术的新景观,可以说是一处教科书般的佛教文化艺术殿堂。牛首山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做的越发成熟。凭借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景观、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了韩国、日本、泰国、斯里兰卡等多个国家来此进行交流与合作。
不难看出,在城市形象的打造和传播过程当中,佛教建筑不仅能够为市民提供学习教育以及休闲的场所,可以提高市民的人文素质,对于城市文化空间的打造、精神内涵的塑造,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城市形象的传播工作当中,南京市佛教建筑主要以传统的宣传渠道进行景观和文化的宣传,但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碰撞的创新形式的发展,过去实地参观式的佛教建筑体验模式已经受到新媒体渠道的冲击。新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宣传渠道逐渐呈现下沉趋势,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不同的线上传播展示渠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环境下共同发展的信息聚合方式,要强化多渠道的融合才能补充实地参观的不足,强化佛教建筑的社会影响力[10]。
一衣带水的日本京都府京都市是一座效仿古代中国首都形式建立的城市,也作为佛教文化宣传很成功的城市之一,至今仍完好的保留着古京都历史古迹中的佛教建筑,共有17 座建筑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并被确认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宝藏、作为日本典型的文化遗产而得到保护。
日本佛教是北传佛教之一,从西域三十六国传入唐朝,再经唐朝传入日本,距今已有1400 余年的历史。著名影片《妖猫传》中的空海就是804 年来到当时的中国唐朝时期的日本和尚。以及动漫迷们熟知的《聪明的一休》,其原型也是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一休宗纯。京都作为日本的历史古都及旧时的首都,京都市内官方公布的寺院数量就高达千余座之多,这些寺院的诞生及延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或是战争或者政权亦或是出于对生命悲悯,这些被赋予了强烈故事性的特点便正是京都市在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时常常着重强调的宣传要点。
曾作为军事重地或曾经历战乱而闻名的寺院中,本能寺、天龙寺、壬生寺作为日本战国历史中常备提及的寺院被大众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本能寺也正是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织田信长的殒命之处。虽今天的本能寺已和当年的地点不同,但本能寺作为彻底改变了日本战国历史的寺院,也是丰臣秀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核心关键。现在寺院规模虽不似从前,但仍是战国历史迷们的必到之处。
日本古代的将军常作为寺院的创立者,由他们创建的寺院,多少都带点政权斗争的味道。如银阁寺,常被说成是足利义政政途失败的产物。当时为躲避内战,银阁寺就是足利义政为自己创造的高端避难所。足利义政虽一生郁郁不得志却很有设计天赋,他将自己所倡导的美学集毕生之力印刻在了银阁寺的建造上,“简素枯淡”被完美融入其中,整个寺院看起来有一种“轻奢朴素”的气质。和银阁寺不同,金阁寺始于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原是他的私家别墅,在义满死后遵其遗嘱改为寺院。金阁的修法讲究颇多,整体从外观看可理解为是三种不同式样建筑的结合。第一层是代表天皇公卿的传统式样;中间是足利义满所代表的武家建筑式样;在他皈依禅宗后,更是把极具中国特色的禅宗佛堂式样修建在了顶层,寓想表达自己所代表的禅宗已经远超将军和天皇,突出从世俗斗争中超脱出来了的别具一格。
除以上为佛寺,为建筑赋予极具历史及人物特色的故事以外,重启寺院活动及与现代活动相结合的宣传模式也是近年日本寺院的流行趋势。有纯粹为了支持佛教发展的镰仓幕府将军源赖家创建的建仁寺,开山鼻祖为曾两度入宋的“茶祖”荣西禅师,他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并于71 岁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到现在建仁寺每年都会重现当年的四头茶会。
三十三间堂是日本天台宗的寺院,正式名称为莲华王院。号称“京都最精彩的寺院建筑”,是日本仅存的平安末期千体观音堂形式的建筑物,是世界最长的木结构建筑。三十三间堂同时也以射箭比赛的场所而闻名。从本堂西侧的屋檐下用弓箭由南端射往北端,射程达120 公尺。这种竞技是从桃山时代就有的活动。现代则是于每年最接近1 月15 日的星期日仿照江户时代举办射箭大会。年轻人穿着日本传统和服射箭的姿态炫丽夺目,如今已成为最能代表京都新年的景象之一。
在结合现代流行文化上,近年在短视频平台着实火了一把的京都泉龙寺就是这类宣传的代表之一,住持药师寺宽邦一边做和尚修行,一边组乐队、开演唱会。将佛经和摇滚相结合,开启了一种新的宣传模式。也让中国的网友们看到了日本佛寺的两幅面孔。应了网友调侃的“白天青灯古佛,晚上动次打次”。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清水寺也加入了这种崭新的宣传模式,从晨钟暮鼓的朴素生活摇身一变聚众蹦迪。邀请专业的舞者在寺中跳舞,钢琴家在庭院中弹琴,音乐家在寺中打碟,现代自称佛系的青年多了,自然也就流行了起来。不光是日本年轻人受到了影响,也因佛教建筑的肃穆和现代流行的激情碰撞,吸引了很多海外游客的到访。
在现代发展过程中,日本佛教建筑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展现建筑的美学特色,重构并创新了进化之路。在一瓦一栏中凸显佛教文化,将传统的审美情绪运用到现代建筑和城市形象的塑造及传播当中,进而展现出更具诗意和哲学意味的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时代的文化遗产开发,如何努力将南京打造成一个更加优秀的国际化大都市,进一步提升南京经政、外交的综合影响力是一个难题。通过以上两座城市对佛教建筑及各类寺院的传播模式,可以明确南京城市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在通过佛教建筑加强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上需着重突出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系。同时从长远来看,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南京城市形象传播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数据时代环境下,信息的算法推送可以让用户体验到快速便捷。与快节奏的生存模式相适应,智能化的信息配送方式节约了用户涉猎信息的时间,并满足了他们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创作一些观众感兴趣或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内容的确也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曝光。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化运作、塑造文化IP、利用现代化互联网工具以及自媒体平台传播南京佛教建筑形象,明确佛教建筑代表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强历史文化古迹与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联系。在传播途径上顺应传播发展规律,不断更新传播视角,提升内容故事性,兼容传统传播模式,构建互联网传播思维,提升佛教建筑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的关联性,加强城市形象营销能力。
无论选择哪种传播模式,都要明确这些方式只是用于加强南京佛教建筑形象塑造与传播,进而提升南京城市形象,选择某种传播方式的原则是该传播措施服务于城市形象塑造。通过信息和现代的共生,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佛教建筑,作为南京文化资源便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与推广,可以展现出更为深厚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