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盛,李中照,荀 春
(1.云南省盐业产品质量检验站,云南 昆明 650011;2.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11)
目前我国盐业产销量、潜在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对国外市场的拓展未取得较为实际的突破,如何实现盐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成为解决盐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难题,而云南作为沿边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拥有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先天优势,实现云南盐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发展,可为我国盐产业拓展国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的参考。
云南盐产业相对周边国家有较好的资源、产能、技术优势,而且周边国家近年来总体局势稳定,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仍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层次,多数国家经济向外度高。这些因素为产业实现跨区域、高质量合作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研究云南盐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可为国家盐产业实现高质量、国际化跨越合作发展提供示范模板,也为我国盐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部分理论参考。
云南井矿盐资源丰富,预测储量581亿t,全省共有16个储盐矿区,氯化钠保有储量为280亿t,居全国第三位[1]。相对于海盐、湖盐,井矿盐是最好的盐资源,且云南盐矿赋存条件好,品位高,有害物质含量少,具备发展盐和盐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云南井矿盐与毗邻的东南亚国家的海盐相比,在品质上有明显优势。2003年云南盐业实施整合,实现了产销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改制重组,云南省4个盐矿(昆明盐矿、一平浪盐矿、乔后盐矿、普洱制盐分公司)全部归属云南盐业,实现了产销一体的管理模式。云南是我国重要的井矿盐产区之一,年产能180万t,涵盖滇西、滇南、滇中三个盐矿区,具备优质资源的内在和外部条件,具有较好的产业开发价值,为云南盐产业开拓国际盐业市场、实现跨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稳定且优质的资源基础。另外云南盐业目前采用的先进的真空制盐工艺,产品纯度高,盐粒晶莹圆润、自然抗结,领先于很多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制盐技术。资源、产品、技术方面的优势可以成为云南盐产业“走出去”开拓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云南较早就开始从事盐业国际贸易,自1994年开始向周边缅甸、老挝出口食用盐,原思茅地区磨黑盐矿(现云南盐业普洱制盐分公司)通过南伞、勐阿、打洛、磨憨口岸主要销往缅甸、老挝等国。其中1994年~2006年出口“仙鹤”牌食盐近1万t,2007年~2020年出口“白象”牌食盐2.2万t,出口量较为稳定并有逐年上升趋势。同时,云南盐业曾进口少量澳大利亚湖盐作为新产品向市场推广,但因市场接受度不高,此项目不得不终止。
2003-05,云南省政府下发《关于云南省化工行业整合有关问题的批复》,积极推动淘汰关闭云南勐腊磨歇盐业制盐装置工作,为综合利用资源及企业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利用原有制盐技术设备组建云南天勐公司在老挝北部境内建成乌多姆赛盐厂,年产2万t产品[2]。自投产以来,因市场、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连续亏损,后因云南天勐公司生产经营持续恶化,于2015-03停产至今。老挝乌多姆赛盐厂项目作为云南盐产业实现跨区域合作发展投资建厂的第一个案例,因对老挝市场及盐业特征预判不足,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流产”。
云南盐产业较周边国家有资源优质、技术先进、产能产量较大的比较优势,井矿盐在食盐生产稳定性、产品安全性、产品品种数量、产品质量品质方面的比较优势更为突出。种类较多的产品也能大量丰富周边国家的食盐产品种类,先进的生产技术能提升周边国家的制盐技术能力,帮助它们抵御自然环境变化对盐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云南资金优势能提升周边国家产业水平。加强与周边国家跨区域合作,构建产品种类互补、资源互补、技术互补、资金投入互补的盐业合作发展新格局。实现盐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确保食盐安全稳定供给,将在有效维护周边国家及区域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盐业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长期专营政策下,形成的保守发展的固化思维,禁锢于区域内发展的惯性思维一时难以冲破,国家盐业体制改革形成以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模式后[3],我国盐企从国际视野、国际化、跨区域合作角度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盐产业的思考不多。云南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稳定的思想也造成产业发展较为保守,对国际化、跨区域合作实现产业发展的思考也不多。
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国际经济前景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盐类的基础性生活必需物质保障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区域显得更加重要,再加上南亚、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区域多国的食盐供应呈现供小于求的态势,需求量还没得到充分满足,与国内市场相比,南亚、东南亚市场空间较大。在目前多种因素下,盐业尚未突破长期形成的发展束缚,发挥资源、资本、产能和技术的优势。特别是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开放前沿阵地,在发挥产业资源、资本、产能和技术的优势不够。
云南天勐公司在老挝北部乌多姆赛省制盐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周边国家市场产业情况判断不足盲目发展,是造成此次跨国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为以后的跨区域合作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云南长期向缅甸、老挝出口食盐的情况,说明云南盐产品在这两个国家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和社会接受度,这为云南盐产业同这些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较好基础。但目前仅限于出口的方式实现了国际贸易,在国际化产业发展中方法较为单一,且贸易额较为稳定增长不大,辐射作用不明显,说明云南盐产业在国际化、跨区域合作发展的方法较为缺乏。
要实现国际化、跨区域合作发展,必然离不开云南国际地缘区位优势和国际战略枢纽地位优势。目前云南盐产业开放水平较低,发展思路不开阔,“走出去”国际战略意识不强,没有充分利用好云南的各种优势发展盐产业。
云南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陆路、水路桥梁,也是连接中国、南亚、东南亚三个经济圈以及沟通印度洋、太平洋重要通道。独特的战略枢纽区位优势,为产业实现跨区域发展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对产业来说也是一个“走出去”的最佳路径。另一方面,从周边国家经济形势和局势发展的情况来看,与云南毗邻的南亚、东南亚国家近年来总体局势稳定,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十分突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层次,多数国家经济向外度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普遍在50%以上,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弱,为盐产业实现跨区域发展提供最佳条件。
中国与云南周边国家在政府层面、民间层面有着长期友好往来的关系,有着跨境民族与民间交往的习俗,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有17个是跨境民族[4],分布在与老挝、越南、缅甸相邻的8个边境州(市)(怒江、保山、德宏、临沧、普洱、西双版纳、红河、文山),自古以来,这种亲缘民族关系和同源文化及长期的民族群体交往、友好相处、文化磨合,维系着与周边国家民族交往的友好关系,民众间有着特殊的相互认同感和民族感情。这些跨境民族地区交往密切、地域相连,具有相同的语言、习俗和历史渊源,联姻通婚、边民互市和经济往来十分普遍。而在边民互市、友好往来的过程中必然带动商品贸易及物品交流,盐业作为重要基础物质必将作为首要流动商品,可根据优势,有的放矢的采取不同的合作发展方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云南等西部省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云南获得更多的政策机制,如:云南南北经济带、沿边开放经济带、澜沧江经济带和昆保芒瑞经济带建设;大湄公河次经济合作(GMS)、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战略[5]、辐射中心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发开放战略、沿边金融改革示范区战略及自由贸易区的推进,将逐渐成为与东南亚、南亚在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的重要平台。同时,云南有一类口岸18个、二类口岸7个[6]。各种优势、各种叠加的政策机制平台红利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注入更多动能,为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以及发展国际化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和十分有利的基础条件。在今后一段时间,云南的区位、市场、成本、环境等比较优势将更加明显,国际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产业的沿边、跨境发展将在政策机制优势展现强大的生机。
目前,云南大力推进综合交通网、水利网、能源保障网、互联网、现代物流网“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方面逐渐形成“七出省五出境”的高速公路网、“八出省五出境”的铁路网[7]、“两出省三出境”的水路网、“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全覆盖”的航空网,为云南产业实现跨区域发展打通了南亚,东南亚水、陆、铁、空立体战略通道,为产业实现跨区域、国际化合作发展提供了交通、物流便利优势,也为云南高起点不断拓展周边市场、深化与周边共赢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云南盐产业应以国际大通道的为发展脉络,实现辐射发展。
2019年我国出口盐产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占全部出口盐的62.34%;我国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盐占全部进口盐的42.4%[8]。盐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发展,是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历史机遇,云南作为盐业产能大省,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在国内市场发展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开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市场成为可能。
“健全促进和保障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内贸、物流、开放平台、口岸等领域的法规、政策和服务体系,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9]。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及东盟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家对外经济发展的节点,云南国际交通枢纽的地位为跨境贸易开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发展较为成熟口岸体系、边民互市、展会平台、沿边开发开放、沿边金融改革为实现产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十分稀缺的国际资源。政府从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及外贸转型升级,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推进国际基地、贸易促进平台、营销网络建设,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要求,为盐产业发展提供了地方政府对外贸易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同时,对于南亚、东南亚盐产品自身无法满足国内消费的国家可以进行根据其实际需求的产品出口,而对于盐产品有特点优势的可以进口其产品发掘国内市场,结合云南的实际和周边国家盐业产销格局,创新产销机制,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自主研发高端盐产品及其衍生品,采取差异化的国际贸易策略进军周边国家市场,不断拓宽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云南可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盐产业国际贸易创新发展。
产业结构互补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云南与周边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却有较高的互补性。云南省积极探索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利用与相邻国家资源、产业优势互补建设加强产业合作。特别是在科技、文化、能源和信息等产业方面各具特色,在资源构成、工业农业产品、产业结构、产业分布等方面有着较强的互补性。近年来,随着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云南从这些国家进口的农产品、矿产、橡胶制品、木材及木制品等大幅上升。同时,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也增多,贸易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双边的产业结构、产品构成互补性进一步得到增强。特别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产业发展互补将成为云南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的趋势,盐产业资源、产业、技术、资金、产能方面的优势与周边国家形成较好的产业结构互补。虽然盐业体制改革后盐行业长期的专营模式相对稳定,但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新零售的普及下,单一渠道营销将转变为全渠道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可利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云南盐产业有较强的技术优势,针对周边部分国家因生产技术能力薄弱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转移或技术支持,帮助其开设盐厂,实现推动企业、产品、装备、技术、标准和基地“走出去”,促进产业全面合作发展。云南盐业目前实际经营者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为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上市平台云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成为全资子公司,可利用资本优势,紧跟云南跨越式发展步伐,实现对外投资,开设盐业国际贸易公司,建设跨国盐业生产基地,建设国际化物流体系,实现云南盐产业跨区域、国际化合作发展。
总之,目前我国盐业产销量、潜在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但对国外市场的拓展未取得较为实际的突破,如何实现盐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成为解决国际化发展的难题,而云南作为沿边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大通道,拥有产业跨区域合作发展的先天优势,实现云南盐产业的跨区域合作发展,可为我国拓展国外市场实现国际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路径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