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男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 300130
近年来城市建设逐渐饱和,国家政策转向支持乡村发展,乡村往往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和历史,文化信息,且有人口密度较小,生活方式较为传统等特点[1]。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
” 田园综合体” 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它属于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与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的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从而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2]。
1.2.1 田园综合体特征
田园综合体是一个综合平台,一个文化聚集、组织、开发、融资、管理的平台,依靠这个平台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产业核心,拓展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并结合本土特色及文化,以当地农产品为基础,融入文旅及康养等二三产业,实现一产为核心、二产为支柱、三产为特色的产业融合发展目标,生产、生活、生态的深度融合。
表1 案例分析—无锡田园东方
1.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发展田园综合体,即农业转型的需求,也是乡村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3]。规划区要扬长补短,充分利其优势,紧抓农业、旅游业多重机遇,重构农业与旅游业的大格局,全面整合资源,塑造品牌,形成独具特色的新资源、新产品,从而实现规划区的快速发展。
(1)资源方面,自然、人文、物产、气候等资源,多数有待评估并挖掘具备保护和开发潜力的资源条件。(2)经济、就业与人口方面,老龄化、就业一般以本村务农为主,经济对现有基本农业情况过于依赖,无法创收。(3)产业结构普遍失衡、一产居于主导地位,二产、三产基本无。(4)地势根据不同区域有明显差异,水系和山林等自然资源欠缺保护及挖掘,以耕地为主,小部分林地,农业经济落后[4]。(5)村庄环境普遍较差,群众住宅多数老旧失修,缺乏公共交流场所。沿街建筑立面一般形式简单,表达方式各异,无法体现村庄地域特色。街巷空间普遍脏乱差,缺乏应有生机活力。(6)基础设施方面,村内道路普遍情况较差、无组织排水、无垃圾回集中收处理站、生活排污随意、公共服务设施匮乏。
图1 某传统村落现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体普遍特征为项目的景观类资源、文化类资源缺乏挖掘和评估,最大的优势资源就是原生农业,很多乡村问题实质是具有典型传统乡村特征的三农问题,因此项目的出发点应当以农业为依托,进行产业规划和总图规划如何利用农业,振兴乡村。
对乡村自身的自然、历史文化、农业及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估,展现原有的乡村姿态的同时,留住村庄的本来面貌和本土文化。打造成为可以回得去,留得下来的家园。规划结合不同项目自身特点,提炼符合当地主题特色的产业功能形式:共享农场、田园度假与特色民宿、研学教育,养生康体、会展、历史文化等。
产业布局方面,结合客群分析,对不同类功能进行分类总结,提炼以民俗文化,田园文化、历史文化等为主题的集农业、文旅、研学教育和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5]:
(1)在农业产业方面, 遵循自然活力有机农耕法,从农业生产、加工都应有严格标准,以稳定农产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土地性质和农业用途为前提,结合耕作和现代科技,打造共享农场。(2)在田园度假与特色民宿方面,针对不同的客群,规划相应的接待措施。包含酒店,不同等级的客房,体验式民宿等[6];(3)在研学教育方面,围绕农科研学开展系列研学活动,包含农耕体验、马术运动、手工作坊、艺术创作等,在传播现代农业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参与、思维和创新能力;(4)养生康体方面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相关的药用,养生等范畴功能设施,作为酒店服务的衍生产品;(5)企业会展方面为与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研发,展示以及推广新产品等范畴的功能,包括:会所,展厅,研发基地,拓展训练等;(6)历史文化上以当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为主要表现形式,重点打造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和公共建筑形态[7-8]。包括:特色商业街,创客公寓,民居式民宿,公共建筑群等。
整个规划以乡村自身特色为本,结合村域的地方资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探讨新思路。分析交通及用地情况,合理规划不同功能;提炼村域原始肌理,形成村域路网结构及规划格局;分析自然景观资源情况,打造特色主题旅游景观;结合田园综合体功能需求,打造田园文旅产品。
3.2.1 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分析
了解用地范围等规划条件,不同性质土地利用现状,如发展定位转变,需要及时相应调整总体规划;熟知区位发展条件,评估周边配套资源支撑;了解自然地理条件并挖掘并评价乡村资源,包含自然、历史、农业及旅游等,对其进行养护,作为该区域的核心景观资源,并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塑造田园生态景观。
3.2.2 交通资源分析
分析联系村域和高速,外来交通和外部人流主要承担的交通干线。了解承担村民的交通责任的乡道,熟悉村域内现存及村域之间联系路网。规划路网充分利用现状县道、乡道、村道,串联各功能板块,在主要出入口及社区中心可以设置公共停车场。村域的路网结构大多具有浓厚的乡怀情结,是村落形成的历史沉淀,可以将其进行提炼,成为方案规划的基础结构[9]。形成便捷且具有当地传统特色的路网结构。
3.2.3 功能布局
结合功能分析,对村域功能进行规划;村民回迁部分,尽量安置在用地内侧,基本解决本村村民的安置问题的同时方便村民平时出行;文旅部分,尽量设置在用地面向主要人流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展示面,同时结合水系或山林景观,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文旅产品,例如康养功能,可以尽量毗邻水域或山林环境要素丰富的区域;产业部分,可以结合村域的基本农田,便于二者的互补利用,例如教育游学可以依托各类农业设施和特色农园资源,体验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进行农事观光体验。
3.2.4 建筑设计
地方民居作为基地最富有特色的建筑,首先考虑对整个场地肌理、建筑元素和建筑风格的保留. 农房包括屋前屋后的整理, 棚改, 危改, 风貌改造, 平改坡等并根据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和人口规模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乡村这样一个场地精神占据主导地位的场所,场地的属性远远大于建筑本身。建筑如何谦虚而有姿态的介入场地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保留村落机理,保护旧的遗留,保护生态现状,运用当地材料和工匠技法, 特别是老房子拆下来的砖石等材料。追求和乡村环境相融的体验空间。
能源系统方面,改变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无污染,储存便利燃料;村庄垃圾规划方面,引导垃圾分类,统一收集,分类处理;村庄公共厕所设计方面,引导在村庄主干路两侧的街头绿地内设置公共厕所,进行绿化隔离,并控制服务半径。
从历史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发展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内涵,从本质上认识村落的价值,从整体实施保护,总之对于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要保护也要能够合理的利用,根据乡村具体的村落的特点,发挥整体农业优势,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