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娄敏 文/摄
《玉兰花开》 祝大年(摄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祝大年和吴冠中两位先生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著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范畴下与时代共发展的艺术,他们将油彩与水墨媒材交错运用,兼具东西方之长,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两位先生常年立足美术教育事业,在品鉴作品与回溯他们的艺术创作之路中,我们也踏上了发现美、创造美、奉献美,努力践行以美育人,向美而行的艺术之旅。
祝大年(1916-1995),早年求学于杭州和北平国立艺专,后赴日本学陶艺,是我国现代陶瓷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国“建国瓷”的设计师和监制者。祝大年在壁画艺术和工笔重彩绘画领域也卓有建树,其创作汇集了传统的笔墨情趣和西洋绘画的技巧,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境。
吴冠中(1919-2010),早年求学于杭州国立艺专,后考取公费留法学习现代油画,终身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与中国画的现代化,构筑起一套既延续中国水墨传统,又融合西方抽象艺术,游离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融汇中西”的绘画体系,成为20 世纪蜚声国际的中国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祝大年自幼喜爱艺术,他是怀着一颗朴素的心走进艺术。多少年来,风风雨雨,艺术对这颗虔诚的心,报以精神上的充实和慰藉。祝大年常说:“人人皆有烦恼与痛苦,唯有艺术是超脱的,陶醉其中,其乐无穷。”
在绘画中,祝大年偏爱工笔重彩画,它色彩绚丽,描绘精致,表现力极强,有着深厚的装饰传统,是中国祖先留下来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方装饰风”风靡西欧,马蒂斯曾说:“东方艺术救了我们。”至今还有很多西方艺术家仍受东方装饰风影响。东西方文化交流,互相影响,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0 世纪50 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筹建完成后,祝大年调入装潢系(视觉传达系前身)任教,并开办壁画专业,教授工笔重彩画,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60 至70 年代他所创作的工笔重彩逐渐脱离传统的范式,显露出自我的特色。1973年为北京饭店创作壁画《长江万里图》,时与吴冠中、黄永玉、袁运甫等人沿长江一路写生、创作。从黄山的迎客松到西湖边的旖旎江南,再到社会主义新铁路的建设风光……祝大年用他的创作绘写着新中国的篇章,表达着他对祖国的深爱。
祝大年在壁画实践中还发现了硅酸盐材料的永久性,其材质之美,散发着我国传统陶艺的艺术魅力。祝大年在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一批陶艺壁画,其艺术表现形式很多,除古代工艺手法外,还有不少新的发展。1979 年祝大年为首都国际机场创作的巨幅陶瓷壁画《森林之歌》,为北京饭店贵宾楼创作的《玉兰花开》壁画成为了永不凋谢的春色,为山东潍坊鸢飞大酒店创作的《鸢飞曲(风筝节)》壁画成为了城市形象的明信片。他的壁画创作题材丰富,山水、花鸟、人物等均有涉及,以装饰性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真实,让传统的陶瓷换发新的生机。
建国瓷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由国家组织设计指导生产、从中央到地方产区的大型系统陶瓷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代专家和艺人结合的成果,是20 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陶瓷恢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振兴传统手工技艺并设计生产第一套国宴用瓷,祝大年应当时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的邀请,选择景德镇为基地,在完成建国瓷生产任务的过程中,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国营建国瓷厂,以及国内首家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东欧几国巡回展览中,让中国现代陶艺首次登上国际舞台并获得了赞誉,再一次以国瓷为世界所瞩目。
吴冠中先生尊奉石涛为中国现代艺术之父。学生时期,潘天寿先生教导学生临摹名家名作,当他赴法留学时,石涛的观念仍旧盘踞在他的头脑中,隐现于他画面的油彩下。《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是“一画之法”,即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采取相应的画法,明悟了感受,则应着感性与感觉创造适合的画法,任何物象皆可表现。
在《土土洋洋 洋洋土土——油画民族化杂谈》中,吴冠中谈到“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其实是孪生兄弟,当我在油画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将它移植到水墨中去,有时倒相对地解决了。同样,在水墨中无法解决时,就用油画来试试。如以婚嫁来比方,我如今是男家女家两边住,还不肯就只定居在画布上或落户到水墨之乡去。”他毕生都在进行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把油彩的特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融合在一起,熔铸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双燕》 吴冠中(摄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1996 年吴冠中创作了油画《点线迎春》,描绘了一株老树,弯曲的枝干抽象为根根线条,以硬质工具在画面刮划出线条,稀疏的树叶成为点缀线条间的彩点。2003 年的《迎春》较之1996 年的《点线迎春》画面形式感更强,形象更为抽象。
吴冠中倡导“笔墨当随时代”,首先去发掘具有特色的对象,再考虑其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境表达。他曾说:“我向往表现一片丛林,但却不模仿每一棵树木,正如不刻画每一个具体人物,表现人群之欢腾或怒潮。”面对自然,画家展开诗意的想象,形成点、线、面的交响曲。“点线面,形式美,核心抽象美。我一生一求‘美感’,二求‘意境’。”吴冠中在《风筝不断线——创作笔记》一文中谈及“抽象”与“无形象”。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形,纯形式,如蒙德里安的作品。
吴冠中认为,“如果有一个国际现代艺术大展,由我选两件中国作品参展,我将选一块乌黑的漆板和一张雪白的宣纸。我看到宣纸厂制纸时上墙的宣纸烘干后变得光挺雪白,感到最完整无缺的美感。作画中,也常想最大限度地保留这白。”吴冠中作雪山,在顶部用最吝啬的浅灰面积衬托出山形,在底部用最窄的地方表现横卧的黑松,就这样,让雪山独霸画面,也就是保住了最大面积的宣纸本色。作品《雁去也》也就是同一构思,不过以无名的漆黑团块对比了高空的星星之点,将消失的星星之点,雁去也,寓苍凉于黑白。
《双燕》 是吴冠中的代表作,画面中粉墙黛瓦,双燕飞来,传达出一种东方情愫,以及浓浓的乡愁。吴冠中曾谈到,他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吴冠中的全部作品中,大众认为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仍然是水墨作品《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