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盛 通讯员 刘珺
葫芦,因其和“福禄”谐音,寓意吉祥,深受民间喜爱。北京地区的葫芦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特别是明清两朝,八旗子弟、文人雅士、市井人家多喜在家中摆放或把玩葫芦。而在金黄色的葫芦上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烫下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动物,看起来别有一番韵味,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这就是火绘葫芦。
王世襄《中国葫芦》一文中曾说道:“葫芦有特殊之体质,美妙之色泽,故可制成观赏价值极高之艺术品与工艺品。”火绘葫芦即其工艺制品之一。
也许很多人觉得制作火绘葫芦的前提就是寻个葫芦,外加有把普通烙铁就可以了,可事实上并没这么简单。葫芦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它将有可能成为一件独特艺术品的优秀载体。而烙铁也有讲究,不是随手取来便能作画的。
火绘葫芦又叫作烫画葫芦或烙画葫芦,是用烧热的烙铁或金属制成的电笔,在葫芦表面烫出焦黄或黑色的烙痕,来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火绘”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两汉时,该技艺是作为一种宫廷艺术存在,当时,火绘技艺主要用在模板、竹器、扇子和一些家居用品上。明末时才有人开始在葫芦上进行火绘加工。不过最初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而是为了“遮丑”——要是发现家用的葫芦出现裂痕,人们会请专人在裂痕处稍稍烫一下,这样既能修复残破,还增添了美观的纹路,堪称两全其美。到了清代,有匠人注意到葫芦形态独特、质地坚硬,于是开始纯粹从审美角度进行火绘。从此后,本来其貌不扬的葫芦便在工匠的精湛手艺下,成为了金色灿然并富有生命气息和灵动感的工艺品。
在位于体育馆路的京城百工坊里,记者见到了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葫芦代表性传承人季顺。进门时,他正拿着烙铁细心地雕琢着手中的葫芦。
“从技艺角度讲,玩的就是火候;从画面角度讲,玩的就是创意。”季顺如此概括自己的这门技艺。“火绘葫芦可以说是一项控温的艺术。”说着,季顺随手拿起了自己的家伙儿什儿。“通过烙铁行笔的速度可以控制温度。行笔越慢,烙色越深。对于初学者来说,烫葫芦允许重复烫制,但只要掌握好火候,就能一次性完成。”
制作火绘葫芦是一个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精细过程。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早年间,工匠一般是以自制的粗香钳铁针或细香为工具在葫芦上绘制,使用这些工具虽易得到工笔绘画般的效果,但弊端也很明显:会熏人眼睛,影响绘制者的视力,所以到了现代就改用电烙铁了。不仅去除了上述缺点,如今还出现了可自动调温的烙铁笔。制作者通过控制烙铁行笔的速度来控制温度,手轻手重,出来的效果会大相径庭。温度过高,葫芦难免出现焦点、糊点,甚至导致葫芦的碳化和报废。而温度太低,又易使颜色掉落。当然,你也可以重复烫制,但是真正上乘的火绘葫芦作品,它上面的线条大都是一次完成,显得尤其行云流水,流畅自然。
“火绘葫芦多运用中国画的‘勾、皴、擦、染’等技法,山水、花鸟、人物、走兽都可在葫芦上呈现。”季顺坦言:“学习火绘葫芦,不仅要有一定的绘画、书法基础,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这个过程是极其枯燥乏味的,这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
“要想烙出好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满意的葫芦,因为葫芦就是画纸,没有好的画纸,就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来。”季顺说,这种“好”大体上有三个标准:一是葫芦表面需圆润光滑,外壳硬朗,形状规整,从葫芦嘴到葫芦腰,上上下下比例得当;其二,异形葫芦是很难得的原材料,天然长成夸张、扭曲形态使葫芦具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所以制作者要是遇到异形葫芦,会喜不自禁;第三就是大小,葫芦的价值走两个极端:越大越值钱和越小越值钱。此外,葫芦采摘下来,需要晾晒一个星期左右,大一点的葫芦甚至需要晾晒15至20 天,然后把外面的一层皮刮干净,再进行晾晒。一旦发现葫芦上起了小斑点,还需要立即拿棉布擦拭。“如果遇到青衣青皮的青葫芦,这就必须要经过刮皮、去水、晾晒、抛光等一系列打磨过程后,才能使青葫芦摇身变为滑溜光洁的‘纸张’。”
稍微懂点火绘葫芦知识的收藏爱好者一定还听说过“好葫芦不烫、烫葫芦不好”的话。匠人挑葫芦,还要看其外形是否能最大限度地便于自己进行创作发挥。制作火绘葫芦讲究“随型”,“只掌握火候,成不了高手。要想烫好葫芦,还要善于观型。”季顺边说,边拿出一个造型为麻雀的水平椭圆葫芦,“为什么选择烫成麻雀,因为麻雀有一个特点就是缩脖子,这个葫芦的前半部分刚好不太正,所以烫了一个微微有些偏头的麻雀,既结合了葫芦本身的形状,还能体现出动感,麻雀瞬间就活了。”工艺精深、想象力丰富的匠人能根据葫芦的形状、颜色、大小,随性设计出最适合绘制的动物、人物或风景。这种功力,绝非一时三刻所能掌握,完全得依靠经年累月的艺术积淀。
在2022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幕前夕,近1000件“梅兰竹菊”火绘葫芦摆放进了奥运村运动员公寓里。此外,约半米高的“雄伟壮丽高山大海”火绘葫芦,也在冬奥村的展区亮相。这些火绘葫芦均出自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葫芦代表性传承人牛成果及其创作团队,历时2 个月制作而成。
“梅兰竹菊”火绘葫芦,每个高20 厘米至30 厘米,每4 个为一组,分别烙有梅、兰、竹、菊四种图案。牛成果介绍说,一开始有许多个设计方案,最终才确定“梅兰竹菊”设计方案。“葫芦上半部分是‘龙头’,是中国龙的象征;绑系的红色结,寓意着‘鸿运当头’;图案‘梅兰竹菊’,是中国历代书画名家钟爱的创作题材。”牛成果坦言,在题材选择上,团队比较谨慎,“因为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中华美德都体现出来。”
而材料选择更为考究。“这些葫芦,均为合作社成员种植的。我们在种植环节遵循科学种植,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牛成果说,所用的葫芦为八宝亚腰葫芦,能进驻冬奥村的,都是百里挑一的葫芦,“这种亚腰葫芦,不仅品相好、大小比例匀称,皮色、成熟度合适,而且能够契合冬奥村公寓的空间布局。”
“在北京冬奥村‘文化中国’展示区里,摆放的火绘葫芦‘雄伟壮丽高山大海’,有50 厘米高。”牛成果介绍,该作品融入了中国吉祥文化、非遗艺术、书画艺术,创作灵感源于2022 年冬奥会有三个赛区,其中延庆、张家口赛区属于高山地带,自然环境优美,能体现出中国近年绿色发展建设成果。“特别是在这件作品背后,我们团队最终选择了《观沧海》这首诗,因为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此外,牛成果的创作团队还制作了花样滑冰、冰壶、钢架雪车等冬奥元素火绘葫芦。他说:“这次参与北京冬奥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希望火绘葫芦作为融入奥运精神的文化载体,能向世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