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思杨
(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红色文化属于“文化自信”的范畴,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应该受到语文教师的重点关注。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文本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忽视其内在的文化渊源。红色文化主题的课文主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才能在学生心中根植红色基因。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让学生体会红色文化的精髓,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问题设计环节、文本延伸环节和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学生体悟红色文化的内涵,激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教师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应积极发掘红色文化的衍生元素。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知道要备什么,习惯于完全依赖教材,机械式地照抄备课。这样备课容易导致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出现偏颇,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首先,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关注文本中的精神元素,重视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探索文本中能够拓展与渗透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联系红色文化内容,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中找出相关的文化属性和所传达的精神力量,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最后,教师要根据文本和拓展材料的内容,巧设教学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在课始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使学生通过积极探索和自主感悟,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体悟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人格,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教师应该先研究文本中的红色文化内涵,然后将其作为课堂导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中。这篇课文讲到了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达井冈山根据地的故事。由于很多学生对这个时代发生的事件了解得不够深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红军在井冈山战斗和生活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生活的艰难,也让他们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群众关系,干部战士人人平等、相互关爱的优良作风。在导入环节中,教师用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与文本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认真阅读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情感。
在课堂导入环节渗透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还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导入红色文化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阔世界,使他们在上课伊始就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既能促进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同时,问题引导也是教师向学生渗透红色文化的有效途径。在问题设计环节,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蕴藏其中,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其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培养核心素养。问题的设计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要引导学生自发地对红色文化产生情感认同;问题设计也要有开放性,要引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关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见解,增强学生自觉用红色文化进行自我提升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时,学生通过文本了解到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美好情景。教师可以在这堂课中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红色革命文化。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来自谁的无私奉献和勇敢奋斗?
生:来自我们的革命英雄,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结合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美好情景,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悟?
生: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在当前各民族大团结的美好日子里,我们要牢记先辈们的优良传统,热爱祖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也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了勇于拼搏的斗志和团结奋斗的决心。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内涵渗透其中。问题回答的形式也要灵活多样,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也可以开展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淀文化底蕴。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生活和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红色文化在当今和平年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既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又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让红色文化以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文本中的红色文化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红色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引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延伸教材文本内容,品味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师:我们看到了雷锋叔叔“愿做革命的螺丝钉”的奉献精神,看到了他做好事不留名的美好品质。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看到过“雷锋”吗?将你看到的“雷锋”讲给我们听。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想方设法地将其挖掘出来,同时也将红色文化进行生活化延伸。在发现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身边众多普通人以“雷锋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品质,也体会到这些普通人身上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样,教师就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
文本内容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对生活的指导意义。红色文化应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向心力”,助力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要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红色文化可以作为优质素材,融合在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中,并通过学生的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言行。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和学生的学情布置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文化,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教师就可应用此方法引导学生感受伟人的高贵品质。
师: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源自无数人的奋斗。学习本节课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篇文章中的邓小平爷爷虽然已经83 岁了,但他仍然不怕辛苦,为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可贵精神,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对后世有价值的人。
师:同学们,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些对后世有意义的事情?如爱护环境,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今天就让我们走出课堂,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吧。
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了垃圾分类,有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了污染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文本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实现了红色文化的传承。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在设计活动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内容,还要关注活动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
综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红色文化的渗透应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思考如何让红色文化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走进语文课程,可设计精彩的红色文化导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在课堂中延伸文本内容,使红色文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教、学、做合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红色文化、理解红色文化,在生活中应用、践行红色文化,在心中根植红色文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