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实验幼儿园 李慧荣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区域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探索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区域活动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占据较大比例,也是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开展幼儿品格教育。
品格是指一个人身上较为稳定的、值得被称赞的个性品质。品格教育是指以核心价值作为指导,将培育拥有良好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作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总称。幼儿品格教育则指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对幼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育,从而促进幼儿道德情感、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发展,最终使幼儿成为有修养与有道德的人。
幼儿时期对其开展品格教育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且和谐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应当高度重视品格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儿园应当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品格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从而帮助幼儿未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对幼儿而言,其具体形象思维占据着主导地位,幼儿喜欢通过实物图片、实物参考以及情境体验、游戏等探究并获得经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开展品格教育,幼儿在活动中通过接触形象、具体以及情境性的事物来获得直接经验,帮助幼儿初步认知品格。另外,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表现出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行为特征,有助于幼儿思维的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品格教育,对提升幼儿道德认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多样化的品格教育内容,能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道德知识的内容,在面对具体事件时做出合理的道德判断,逐步规范幼儿的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区域活动中渗透品格教育,通过设置善恶的人物形象,能帮助幼儿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角色进行移情,自觉约束个人不恰当的言行和举止,磨砺幼儿坚韧的品格,从而实现幼儿道德认知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品格教育是建立在具体的场所与情境这一基础上的,教师在为幼儿创设实施品格教育的相关组织场所与教学情境时,需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现状,结合幼儿区域活动的真实情况,帮助幼儿在场所感受真实的生活情境,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科学的品格教育场所。幼儿园在设置品格教育场所时应当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将园区场地、功能室、活动角、架构走廊等区域充分利用起来,以此打造相对完整的品格教育场所。设置走廊、活动角等能实现立体空间的合理利用,从而将幼儿对新鲜事物的探索欲望充分激发出来。
例如,可以充分利用走廊的墙面区域,将其打造成用于展示教师与幼儿关于勇敢、尊重、诚实等良好品格的手工作品的区域。在区域活动中的小角落可以设置涉及品格教育相关内容的奇趣探索角或者品格图书阅读站等,在活动室、功能室等区域也可以渗透一些品格教育相关的内容。除此之外,在表演区、阅读区等区域也可以渗透品格教育的内容,通过打造真实的教育场所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在区域活动中营造品格教育的情境。在创设品格教育情境时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具体可从以下两种途径入手。一是教师可以借助幼儿园内部环境创设品格教育的情境。例如,在幼儿园的奇趣探索角中设置各类关卡,主要用于培养幼儿勇敢的品格,在“交通区域”对车辆与行人制订交通规则,从而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二是教师可以在日常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品格相关内容。例如,在组织幼儿学习《司马光砸缸》的绘本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幼儿播放相关的动画片,让幼儿在犹如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思考为什么司马光要砸缸,通过这样的方式启迪幼儿冷静、智慧的品格。
3.在区域活动中创设品格教育的实践场所。教师需要基于幼儿的兴趣爱好调动其实践行为,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品格的魅力,体验品格教育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逐步培养幼儿自信、自主的良好品格。例如,在阅读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陈列出与品格相关的图片或者绘本,组织幼儿自主学习相关内容;在劳动区域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物品整理、擦桌扫地等活动,从而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品格。
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投放活动材料,并及时增减调整。针对幼儿个别差异,兴趣、能力投放不同难度的活动材料。阅读作为区域活动中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将涉及品格的阅读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从而方便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过程中,自行阅读与品格相关的绘本,从而潜移默化,逐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另外,也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的表演区为幼儿提供一些品格教育所需的材料,如绘本中出现的服饰、道具等,方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时,借助这些材料完成表演,在表演过程中促进情感与品格的发展。
幼儿在参与各种区域活动中很容易反映出本质思想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在区域活动中仔细观察其言行,结合其行为来认真研究其身心健康问题,要做到透过表面看本质,从而制订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案,确保品格教育实效性不断提升。
例如,在某次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观察到两名幼儿由于玩具分配的问题出现矛盾,双方不肯妥协,甚至在之后的活动中拒绝和对方沟通交往,而是独立进行游戏。针对上述现象,教师第一时间对幼儿进行引导,详细了解出现矛盾的原因,得知是一名幼儿由于游戏任务要使用彩纸,而直接抢夺同伴的材料,因此引发争执。在了解事情经过后发现抢夺同伴物品的幼儿并未道歉,因此教师耐心和他进行交流,告知他抢夺他人物品是不正确的,应当提前和同伴进行沟通协商,询问对方是否能帮助提供材料,而非直接抢夺。教师对其进行教育后,该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但由于自尊心不愿意主动低头认错。此时教师再进行深入引导,告知幼儿所有人都会犯错,老师也会犯错,但犯错后应当具备承认错误的勇气。该幼儿听到后脸红了,此时教师并未催促他,而是耐心等待,直到该幼儿向同伴道歉认错。随后教师轻抚幼儿背部对其安抚,并第一时间赞扬了他知错就改的勇气。
生活活动即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实施生活常规教育,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用餐、午睡、盥洗、如厕等作为载体,将品格教育和生活活动联系起来,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具体教师需要开展好如下几点工作:第一,在早晚入园和离园环节,组织大班幼儿参与“我是礼仪员”的活动,和前来接送同伴的父母主动问好,通过该活动,培养幼儿讲礼貌、懂礼仪的良好品格。第二,幼儿在园内进餐过程中轮流担任值日生,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教师摆放好同伴的餐具,用餐后主动收拾桌面,摆放好小椅子等,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第三,幼儿午睡环节能利用几分钟时间播放和品格教育相关的故事,如经典的《孔融让梨》,依靠这一故事能让幼儿认识到要尊重长辈、谦逊有礼。第四,幼儿如厕以及盥洗过程中能教他们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盥洗环节和幼儿一起朗诵如下儿歌:“洗洗手,不拥挤;排好队,袖卷起;擦香皂,搓搓手;洗完了,水关掉。”
在日常保教活动中,教师结合幼儿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实施劳动塑造品格的活动,让幼儿能通过劳动来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如开展自我服务劳动,要求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任务,他们自己动手穿衣吃饭,自己整理床单和被子;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幼儿一起使用毛巾、扫帚、拖把等对教室和活动区域进行清洁,让幼儿参与拖地、擦桌子等劳动。在“环保小卫士”主题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动爱护环境。教师还可以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带领幼儿到附近公园或社区收集垃圾,体会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借助劳动实践让幼儿主动产生爱劳动、爱生活的意识,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同时也能切身体会劳动人民的不易,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实现有效的品格教育。
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健康人格与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然而基于现阶段很多幼儿受到的家庭教育而言,其在家中常常被长辈宠溺,很多幼儿从小就滋生了自私任性、蛮横无理的不良品质。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积极采取家园共育的手段,共同培育幼儿良好的品格。
俗话说“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家长的教育观决定了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所以,在家园共育视域下开展幼儿品格教育,首先,应转变家长观念,树立统一且科学的教育观。教师应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引导家长阅读近年来未成年人品格问题的相关报道,从而提升家长对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其次,定期组织一些家园教育活动,通过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家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到品格教育对幼儿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从而积极配合与支持教师的教育引导。同时,因为不同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对于教师采取的教育方式也必然会出现不同反应,此时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提升品格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应该提高品格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以区域活动为契机,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现状,持续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品格,逐步规范幼儿的品格行为,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