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吴 旭 吕存款
2022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全国各中小学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并在该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学科的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科的教学质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将党的教育思想具体细化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进一步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针对体育学科来说,该学科的核心素养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以及健康促进组成。而“学、练、赛”教学理念就是在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大背景下,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而展开的完整的教学模式。
“学”即教会,是指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单一的身体练习;“练”即勤练,它是以单一的身体练习为核心,学习相关的组合练习、体能练习以及技能练习,从而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在实践中;“赛”即常赛,它是通过游戏或比赛的方式来巩固学生所学,并从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体育运用能力与体育品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全面且完整的教学模式,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然而部分体育教师在落实一体化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与练上,从而忽视常赛的落实。因此,本文将结合体育课程“学、练、赛”一体化理念的践行情况来探索落实常赛的方法。
常赛设计的目的是以游戏或者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与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结合小学传统体育比赛的现状来看,可以发现传统竞技性比赛的形式与评价完全按照成人化比赛进行,致使比赛的目的性产生错位。例如,小学生在学习传接球的时候,该阶段比赛应以学习、提高传接球在比赛中应用为目的,但部分教师将成人竞技比赛的形式与评价引入到学校体育传统比赛中,致使学生将关注点放在进球得分方面。此外,在学校传统体育比赛中,人们都过于关注教师的专业性评价,忽视了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方式的作用。而教师在进行专业性评价的过程中,又常常会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比赛结果上,忽视了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评价,致使学生从评价中无法充分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及不足之处,最终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积极性。
从小学传统体育比赛的现状来看,还可以发现部分体育教师尚未充分认识到传统体育比赛的育人价值以及“学、练、赛”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常赛无法在体育课堂上发挥出它应有的教学价值,最终致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以及比赛的意愿不高。此外,教师还存在固定性的竞技运动比赛思维,对“体育学科”功能及价值理解不足,将“竞技运动”视同于“体育”的错误认识,致使学生模糊了体育运动的价值,最终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部分教师在“竞技运动”等同于“体育”的错误认知的引导下,会导致体育课堂上出现不组织教学比赛以及体教不融合的情况,从而影响小学体育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小学传统体育比赛的现状来看,传统比赛的形式与内容过于单一,部分教师在单元课程教学中每次都安排相同的比赛。因此,传统比赛无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导致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比赛的兴趣较低。此外,学校内传统的体育比赛还存在着参与面较低,未能从关注全体、区别对待的原则设计和实施比赛的问题。在校内的体育竞赛中参与的基本上都是少部分体育精英,而大部分的学生则承担着现场观众的角色。学生的体质不同,如果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比赛方式,那体育比赛的设置就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比赛,会影响部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体育比赛的参与面越来越小。
为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变化,社会发展对于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国家结合各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2022年重新修订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就提出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大单元“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下可以逐渐培养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
体育运动的学习需要经历学习技术、掌握技能以及形成能力的过程,而“学、练、赛”一体化理念提出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掌握该阶段体育运动能力,并在比赛中充分掌握并熟练应用运动能力。除了运动能力提升外,一体化理念的提出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在兴趣的驱动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并逐渐养成定期锻炼的良好习惯,最终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此外,在“学、练、赛”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逐渐学会技术、掌握技能、形成运动能力,还可以在长期的学习、练习与比赛中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与品质,从而推动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的方向全面发展。
在“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练”是核心,“赛”是关键。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练、赛”的特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思考并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从而走出“学、练、赛”的认识误区。想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练、赛”三者的有效联合,教师应该先充分了解“学、练、赛”三者各自的特点。“学”主要是学生获取外界知识、技术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明确该过程的特点,确保学生获取知识、技术的正确性与准确性;“练”则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巩固并熟练所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激励学生持续并坚持进行相应的练习与实践;“赛”则是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行展示的过程,因此,在该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该阶段学生“赛”的目的,并根据目的来设计“赛”的内容与形式,从而结合“赛”的结果与过程进行适时的反馈,最终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力与学科素养不断提升。虽然“学、练、赛”的阶段不同、任务不同,但是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将这三者进行有机联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最终有效提升体育课程的实施质量与效果。
“学、练、赛”是课堂教学基本部分的重要方法与手段,是课程的预设与教学目标的实施,而“评”是目的,也是结果。针对体育常赛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利用评价来充分了解自己在比赛中的优势以及不足之处,从而不断促进全面发展。因此,想要在“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下,更好地落实并发挥出常赛的价值,应该从课程评价出发,突破传统竞技比赛的评价方式与内容,不断完善体育常赛的评价体系。从教学评价的主体来看,体育比赛的主体可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全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之处。同时,结合体育常赛的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完善体育常赛的评价体系,还需要丰富体育常赛的评价方式,明确体育常赛的评价标准,从而通过完善常赛评价体系来提升学生勤练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需要在一体化理念的引导下,针对学生在“学、练、赛”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价反馈,从而使学生可以结合相应的评价内容来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以及自信心。
体育教师身为体育教学的引导者,应主动深入地了解并学习“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理念,并在思想上清楚了解三者各自的特点和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在“学”“练”的助力下,不断发掘“赛”的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避免他们走进“学、练、赛”的认知误区中,学校应该及时组织校内体育教师针对该教学思想进行学习,鼓励其针对该教学思想展开相应的研讨会议或者学术交流会,促使教师深入了解该教学理念。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开展相应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来加强他们对于该教学思想的认知。对于教师来说,应主动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与教学案例,明确“学、练、赛”各自的特点与价值,并从三者的联系入手在体育课堂教学上践行该教学模式。为了充分发挥赛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分配“学、练、赛”的时间,并在该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设计,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还应该认真反思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常赛”设计以及践行过程中的问题,结合相关的文献内容以及教学经验来科学合理地构建单元教学的比赛,最终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
想要在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落实并充分发挥“赛”的价值,教师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学目的探索多样化的常赛形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利用比赛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教学前提是希望学生完整感受所学运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时就适宜根据学情调整比赛规则、场地、器材、人数等条件,设计便于学生能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比赛形式。如果此刻教学目的是以学习、提高篮球传接球动作技能为目的,则比赛就应该围绕传接球进行,设计条件限制性比赛,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次数的传球后才可以投篮等。“学、练、赛”是教学中重要的促成抓手与落实环节,必须在场地利用、器材开发、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等方面“做文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校内不同的教学场地、学情、教学目的等要素,以比赛及运动形式来设计“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环节,探索并创新出多样化的体育学习、练习以及比赛的形式。教师在实施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创建情境法、游戏竞赛法及条件限制法等教学方法来提升比赛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4个一组的小组,在“学”“练”的过程中创设出“教练与队员”的角色,从而让优秀学生指导一般学生,彼此相互学习并练习运动技能。而在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奥运会或者冬奥会的场景,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校内趣味奥运会,从而使学生可以在愉悦的运动比赛的环境中熟练掌握所学的运动技能。
学生的身体素质、领悟能力以及运动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考虑学情因素,设置不同级别的体育比赛。例如,对于部分练习过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运球投篮的比赛,而针对未接触过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计运球传球的比赛,或对篮球技能相对较弱的学生在投篮时采取将篮筐高度降低、篮筐直径扩大(用呼啦圈等代替正式篮筐)的形式,从而尽可能使全部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体育运动的学习、练习以及比赛中,最终针对性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能力。此外,教师在设计体育比赛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性格、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综合信息来提升他们学习、练习以及比赛的积极性。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常赛”中,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来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及体育基础,并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比赛环节或奖品,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的兴趣。例如,对于大部分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游戏式比赛的吸引力比竞技性比赛的吸引力更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游戏情境,从而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比赛中,最终使学生可以沉浸式地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总而言之,教师应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并积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落实该教学理念,从而在提升学生体育兴趣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体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