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 赵小凤 张逸帆
新时期基础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心的外语课堂注重教、学、评的全过程融合设计,其本质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与评价割裂的局面,促成教学、学习和评价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本期“学术聚焦”以基础教育阶段外语课堂中的“教、学、评一体化”为主题,从学术前沿和教学实践研究两个方面梳理了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日期间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小学至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献,以期为广大英语教师和教研员提供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参考。
Bui, H. P. & Nguyen, T. T. T. 2022.Classroom assessment and learning motivation: Insights from secondary school EFL classroom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https://doi.org/10.1515/iral-2022-0020
课堂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过程、激发其学习动机的有力手段工具,而目前不同形式的课堂评价和不同类型的学习动机间的关系在英语教学研究中仍未得到充分探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选取越南两所中学的4位英语教师和8个七年级班级,展开问卷调查和专题分析,深入解读了英语课堂评价实践和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课堂评价实践与学生学习动机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素并非课堂评价的频率,而是课堂评价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课堂评价(如支持性评价、交互—观察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适用于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基于学生学习水平、目标需求与兴趣偏好,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手段,实现对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正向激励。
Chong, S. W. & Isaacs, T. 2023.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classroom-based assessment [J]. TESOL Quarterly, 57(4): 1558-1570.
课堂评价具有复杂动态性,在真实学习环境中会受到多种个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现有课堂评价框架与教师实践常常只关注课堂和学校等直接环境,忽略了教师个体、学生差异等更为广泛多样的社会文化情境因素及学生与情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为突破上述局限,该研究借鉴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语言评估生态(Language Assessment Ecology, LAE)的概念。LAE是一个多层次动态系统,将动态课堂/语言学习环境纳入对学习需求的考量,以便作为评价主体的学生能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深化语言学习。该系统构建了参与、情境和学习者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强化了课堂评价的连续性、动态性、复杂性特征,为中学英语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实施课堂评价提供了多维模型,用以考量影响课堂以评促学的关键因素。
Koizumi, R. 2022. L2 speaking assessment in secondary school classrooms in Japan [J]. Language Assessment Quarterly,19(2): 142-161.
课堂口语评价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助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和提供有效反馈,改善语言的教与学。该研究基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等部门的公开调研报告,指出目前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口语评价频率较低、评价形式较单一、评价问题/任务本身的可靠性存疑等问题影响了以评促学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不利于教—学—评互促关系的构建。研究将上述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二语口语评价的固有障碍、教师个人及外部情境三大因素,并据此提出优化相关教师培训资源、搭建可行有效的口语评价框架两项改进措施,以增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促学效果。东亚国家共处儒家传统文化圈,该研究提出的现实问题、关键因素和改进措施对我国实践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具有启示意义。
Yan, Q., Zhang, L. J. & Dixon, H. R.2022. Exploring classroom-based assessment for young EFL learner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J].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1051728. https://doi. org/10.3389/fpsyg. 2022. 1051728.
课堂评价是促学的有效途径,对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促进效果尤为突出,但学界鲜少关注教师在年轻语言学习者课堂中的评价信念和实践。该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195名中国小学英语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综合分析了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的信念和实践,包括计划评价、收集学习证据、做出专业判断和提供反馈四个阶段。结果表明,教师评价理念和实践高度一致,对课堂评价持积极态度,并尝试投入教学实践。然而,相比课堂评价,教师更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和监测任务,学生自主评价和学习的空间受限。对此,该研究从实践、信念转变和教师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为教师有效落实课堂评价提供了具体思路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挥年轻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实现以评促学。
陈圣白. 2022. 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建构 [J]. 教学与管理,(12): 99-101.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共同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如何推动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进程,是深化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该文聚焦核心素养如何构建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首先,围绕核心素养设置多元化教学目标,重中之重在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三者的高度统一。其次,构建指向核心素养的多样化教学任务体系,如设计以语言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任务、以文化品格为根本的教学任务、以思维品质为重点的教学任务和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任务。最后,建构以核心素养为重心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是小学英语教学从知识习得走向素养培养的关键,而教师评价素养是整个评价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该文对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阐释,能够帮助小学英语教师深化其教学理念。
高淼,林敦来. 2021. 中学英语教师口语评价素养:理论基础及构成要素 [J]. 基础外语教育,23(6): 10-17.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口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也对教师口语评价素养提出了要求。该文先就语言评价素养的由来、定义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进而基于三本有关口语评价的学术专著(Taylor的口语考试研究和实施指导手册及Luoma和Fulcher各自的口语测试理论专著)对口语评价素养(Speaking Assessment Literacy)内涵进行界定。作者就此结合我国国情构建了针对初高中英语教师群体的口语评价素养框架,阐明了其构成要素——口语理论知识、口语教学法、口语评价手段、口语评分和反馈,勾画出教师在上述维度上应达到的熟悉程度,并设想了口语评价素养量表等级。教师评价素养培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该文不仅对教师教育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中学口语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
扈华唯. 2022. 从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探讨英语考试命题改革 [J]. 英语学习,(9): 46-52.
中高考是我国最具有代表性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学考试评价活动,对教与学的导向作用巨大,对教育教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中高考命题如何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进而促进课标落地,值得思考。该文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对中高考改革发展进行探讨,认为考试评价改革要理顺与教和学的关系,考试评价改革应与教和学同标,考试评价是引导教、学、评对标的关键。此外,该研究认为,考试内容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学什么”,如所考查内容应和课程内容一致、所考查语言能力应与课标一致、考试命题应体现课程的跨文化沟通特性;试题形式改革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学”,如加强试题情境设计,关注其开放性、应用性、综合性和探究性。该文对优化中高考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的剖析,为初高中英语教学带来了启示。
蒋京丽. 2021. 以评促教促学,落实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五点实施建议 [J].英语学习,(9): 4-9.
新时期的教学评价已突破传统认知,不再以甄别和选拔为目的,而是肩负着为学生学习赋能的使命。如何在课堂中有效融合教、学、评,即在教与学中渗透评价过程,已成为广大英语教师的现实挑战。该文聚焦课程和考试改革下的英语学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就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提出五项建议,即依托以测试语言微技能为主的诊断性评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英语学习活动观统筹各教学要素、提出促进学生探究主题意义的正确问题、为保障学习发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提问的等待时间和允许学生犯错的空间),以及在持续课堂观察中给予即时的、以“质的记叙+价值评判”为主的评价和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处理好教、学、评的关系,最终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李亮.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教、学、评视角[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3(5):13-17.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英语学科课程内容进行了结构化调整,强调课程育人及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明确教的目的,理顺教的内容,掌握教的方法是贯彻新课标的核心要义。鉴于此,该文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三方面对新课标中的教、学、评进行了解读,旨在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深化对新课标的认识,并为新课标的落地提供参考。该文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明确课程育人理念,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发展英语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教、学、评活动,实现评价促学促教。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新型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主动更新理念,研读新课标与教材,“教”“研”相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李亮,王蔷. 2023.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理据与例析 [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4(4): 12-18.
“教—学—评”一体化整合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效果的评,对推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就“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予以探析,认为其包含评价过程完整、评价手段多样和评价主体多元等多层含义,由目的、手段、解读和使用四要素构成。基于此,作者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五个实施流程,即明确指导思想、研读文本、分析学情、开展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和反思教学,并以高中英语阅读课为例,呈现了具体实施方法。该文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作者呼吁一线高中英语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尝试“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新课标的落地,促成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使命的完成。
李威峰. 2022.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指向作业本质的作业设计原则 [J]. 英语学习,(8): 31-35.
作业是连接课程实施与评价的纽带,作业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设计关系着“教—学—评”一体化的落实。“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关注到作业应有的功能,又要确保作业适量、难度适中,改进作业设计无疑是教师教研和教学的重点。该文基于对作业本质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分析,聚焦基于课堂教学的课后作业设计案例,分别从学评一致性、分层选择性、实践应用性和思维活动性四个相互关联、融合渗透的维度,对“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指向作业本质的作业设计原则进行阐述。作者呼吁一线教师应认清作业的本质内涵,深刻理解“教—学—评”一体化理念,遵循上述原则,设计出既能检验教学效果、又能诊断学习问题的优秀作业,达成促教、促学的目的,最终实现“减负增效”。
林红慧,虞伟庚. 2022. 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的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验研究[J]. 比较教育学报,(4): 159-168.
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课堂教学框架(Teaching and Learning Framework, TLF) 是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估框架,也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旨在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期望和高质量教学行动指南。鉴于我国初中英语课堂上存在的教、学、评相互割裂的现象,该研究借鉴上述教学框架,旨在通过本土实验探索构建我国初中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改善教师教学实践,促进其专业发展。结果显示,学生成绩和学习满意度、教师观念和行为均产生积极变化,证明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可操作性。作者呼吁教师应积极践行“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从关注“内容”转变为关注“目标”,从关注自身“教”转变为关注学生“学”,并致力于教师角色从“教学过程的支配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
Abdulaal, M. A. A., Khalil, N. R.,Alenazi, M. H. et al. 2022. Dynamic vs nondynamic assessments: Impacts on intermediate EFL learners’ receptive skills [J].Educa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3): 1-12.
阅读和听力理解能力是外语学习的重要内容,但鲜有研究关注听读能力的课堂评价形式。鉴于此,该文采用量化研究方法,选取埃塞俄比亚一所高中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立听力、阅读实验组及对照组,调查动态和非动态评价对英语学习者听读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动态评价对学生语言听读能力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任务、识别语言学习障碍,挖掘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潜能,为学生提供即时性积极反馈或纠正等途径发挥动态持续的促学效用。因此,教师应突破听读教学的传统评价模式,探索课堂动态评价具体措施,例如将终结性听读评价材料转化为支架式的多阶段课堂动态评价材料,并纳入学生英语学习全过程,在师生持续互动反馈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动力。
Beck, S. W. & Jones, K. 2023. Fostering agency through dialogue in classroom writing assessment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24 (4): 104012. https://doi.org/10.1016/j.tate.2022.104012
面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辅导时常用的一项评价实践活动,但鲜有研究关注教师如何在面批中通过有效的启发性对话支持学生发展写作能力。作者通过一项质性研究,收集和分析师生访谈和面批录音等数据,揭示了教师通过创建对话空间支持学生写作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教师以感兴趣的读者身份积极倾听学生意见,要求学生澄清想法,还通过预设和即兴提问、提示等手段激发学生灵感。此外,教师还根据写作任务和写作目的等为学生提供适切的中介工具(如图形组织器等),并为学生提供及时的、针对性的反馈和鼓励,从而有效支持学生的写作学习,激发其写作能动性。该研究对教师如何充分利用面批来促进学生写作学习与能动性有重要启示。
陈亚红. 2023. “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 [J]. 江苏教育,(3): 51-54, 58.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阅读。然而,阅读教学应试化、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为重等情况导致学生“思维缺席”和“情感缺失”,阻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及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基于对阅读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的价值旨归解读,该文采用威金斯“追求理解的设计”理念,“翻转”传统阅读教学,对教、学、评重新进行逻辑排序,即采用“设置预期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证据”及“计划阅读学习活动”的逻辑次序,并以译林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具体阐述该设计路径。该文建议英语阅读教学遵循“教—学—评”一体化原则,将评价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改进教与学的成效上。
程岚,高卓群. 2022. 科普说明类整本书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策略例析 [J]. 基础外语教育,24(3): 36-45.
在语言教学中平衡文学性和非文学性语篇比例,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当今很多英语阅读教学课堂存在“思辨缺席”的情况下,英语阅读教学采用科普说明文等非文学性阅读语篇培养学生的科普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走向成功的关键。该文基于科普类读物Drones:Helpful or Harmful?(《无人机的利与弊》)的教学实践,探讨“阅读圈”和“写作圈”在科普说明类整本书读写教学中体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策略。该文建议,教师在进行科普说明类语篇或全书教学时,可围绕主题意义进行整本书阅读设计,践行教、学、评一体化,通过“阅读圈”和“写作圈”任务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和思考,实现语言、认知与思维的同步发展,以便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体现学科育人、课程育人的价值。
程雯. 2022.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评” 一体化实践 [J]. 英语教师,22(19): 130-133,137.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读后续写”成为高考英语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高中学生带来挑战。帮助学生实现写作的衔接与连贯是读后续写教学的重要目标,而引导学生掌握读后续写评价标准是该目标达成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课中实践“教—学—评”一体化。该文通过一节读后续写课例,从导入、阅读、评价和主题升华等环节,探究如何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中基于学习活动观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旨在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该文认为教师在读后续写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评价的促学作用,将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评价活动融为一体,这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具有积极作用。
丁雪莹. 2021. 基于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设计 [J]. 英语学习,(S1): 64-66.
写作在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但目前高中英语写作课仍存在着教学目标应试化,评价方式单一,单元教、学、评割裂等问题。因此,如何开展单元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写作课教学,成为高中英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该文以一节国家级公开课为例,从制定单元总体目标、细化本课时与单元的关联、基于学情和文本分析学生的发展点、设定写作课教学目标、设计指向目标的学习活动和评价活动等方面着手,探讨基于单元教、学、评一体化的写作课教学目标设计方法。该文呼吁高中英语教师不应完全以高考写作评价标准为参考,应在设计写作教学时考虑单元整体性,设计丰富单元主题的写作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切实提高其写作能力。
冯少民. 2022. “教—学—评”一体化引领下的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J]. 英语教师,22(23): 123-126.
单元整体教学是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以单元主题意义探究为导向,对教学内容、目标、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整体设计。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多关注“怎么教”,缺乏对“怎么学”和“怎么评”的实践和反思,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该文作者以北京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Unit 7 I want to be a teacher 为例,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探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有效路径,即研读语篇内容,确定单元目标;基于单元目标,逆向设计活动;设计多元评价,促进目标达成。该文建议,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单元整体教学,需注重单元内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设计并实施单元目标、单元活动、单元评价相统一的教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
付绘,杨甜. 2022. 高中英语“学用评一体化”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J]. 英语学习,(9): 23-29.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随意性大、依附性强、忽视写作过程等。该文作者基于五年的写作教学研究,构建出了“学用评一体化”写作教学模型,并以高二“新闻读写课”为例阐释如何利用该模型设计和实施教学,旨在提高英语写作教学质量和实效,真正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型包括“学”“用”“评”三部分,指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历的三个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言语思维”发展阶段,即在“学”的言语思维发展中“建构意义”并“形成内容”,在“用”的言语思维发展中“实现内部言语的社会化”,在“评”的言语思维发展中“通过自评、互评班评等言语实践活动发展言语思维”。该研究对高中写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韩春莉. 2023. 同伴互评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基础外语教育,25(1): 48-55.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研究表明,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同伴互评代替普遍被认为“省时高效”的教师评价同样有效。该文基于一节建议信写作课,探究同伴互评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即写前明确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写中参考评价标准进行写作,写后使用量表进行同伴互评。作者发现,在高中写作课堂中使用同伴互评,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评价量表亦能帮助学生把握写作方向,但同伴分组时需考虑学生差异。该文建议高中写作教师尝试开展同伴互评,让学生成为写作评价过程的参与者或评价主体,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发展自我监控意识,提高其读者意识和写作能力。
蒋钰婷,李珍珠. 2022. 基于诊断测评实现初三英语阅读能力教、学、评一致性的课例研究 [J]. 英语学习,(10): 42-46.
诊断测评可以用来在教学过程中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并确定造成持续学习困难的原因,其结果亦可用于对学习困难问题的解决。本课例研究依据“优诊学”的“在线诊断—即时反馈—实施补救—有效提高”多维度诊学模式及其测评结果,定位教学班英语能力强弱项,并聚焦学生两项较弱的阅读微技能,即理解要点和理解大意,基于北师大版九年级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语篇,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弱项微技能的方法与策略。结果显示,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均有了显著提升,教师的英语教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该研究呼吁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结合诊断反馈提升教学,持续探索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同时,获得自我教师专业发展。
罗之慧. 2022.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探索 [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58-61.
阅读能够提高语言水平、启迪心智和思维。英语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促进英语核心素养落地。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着主题定位不准、教学目标形式化、教学活动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等问题,影响学生课堂参与度,致使阅读成效低下,这主要缘于教学目标、活动和评价三者的割裂。也就是说,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该文作者基于长期教研实践,结合整本书阅读特点设计了“四位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框架,并辅以教学案例,探讨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旨在实现教、学、评的融合互通,确保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目标达成。该研究对广大英语教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王蔷,刘莹,钱小芳,等. 2023. 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 为例 [J].基础教育课程,(6): 44-55.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是在英语课程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的重要抓手。该文基于具体课例,讨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路径。在设计阶段,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通过研读教材和分析学情,提炼单元的主题和语言大小观念,以此确立可操作、可检测、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进而设计融合表现性评价任务的学习活动。具体实施中,教师需要基于语篇和学情明确课时学习重难点,以此梳理课时学习目标,并围绕此目标创设课时学习活动,同时借助课堂观察、师生对话、评价标准、课堂习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在活动中实施过程性课时学习评价。作者深入浅出,以课例阐释理论,给教师有效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英语课程带来了启示和参考。
赵艳婷. 2023.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 [J]. 华夏教师,(11): 85-87.
阅读语篇是英语教材的基础资源,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应用知识,必须对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有所突破。该文作者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尝试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作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对语篇进行整体分析、要素解读和教学目标的设计。其次,要以学生为本,有序落实课堂活动,注重过程的优化。再次,教师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素养的发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活动。最后,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维度评价,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为学生提供有力保障为前提,改变传统的单向输出思维,做到边教、边学、边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赵霞,金万芝. 2023. 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路径探究 [J]. 教学与管理,(14): 40-45.
“教—学—评”一体化有助于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确保目标的达成与学科育人目标的落地。该文以一堂小学六年级英语课为例,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实施路径。具体而言,首先,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标准、围绕单元主题、立足现实生活,衡量语篇的学科育人价值,确定课时教学内容;其次,学生的起始和阶段性学情是确立课时目标的依据,也是达成单元学习目标的基础;再次,教师需要紧扣目标,创设语境丰富、重点突出、层次关联、螺旋递进的英语学习活动;最后,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以目标为纲,融入表现性评价,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式的多样性及效果的延续性。针对上述要点,作者呈现了具体课例中诸如问题链驱动的视听对话、击鼓传花、翻转设计等具体教学实践,可以为一线教师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提供实践参考。
朱丽影. 2022. “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初衔接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J]. 英语教师,22(14): 156-159.
因教学理念、家庭教育观等诸多因素影响,小升初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拼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鉴于此,在初中入学初期进行小初衔接教学成为必要。该文从教、学、评三个方面探讨小初衔接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过程。具体而言,小初衔接课程应:①以理念指导、问题导向来制定目标;②以学生为主体,践行活动观,发展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包括听说能力和兴趣培养、自然拼读(核心)和书写;③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该文认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将小初衔接课程中的自然拼读、多元思维、规范书写、文化意识等持久地融入教学中,并形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在知识储备、心理情境、学习能力等方面向初中英语学习顺利过渡,最终实现核心素养落地。
外语课堂中的教、学、评一体化因其凸显多维、多层级评价的促教促学作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检索并梳理近两年国内外有关教、学、评一体化的文献,我们发现,在学术研究动态方面,国内外有关教、学、评一体化的研究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具体而言,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学习动机(如课堂评价实践与学生学习动机相关性)、评价模型构建(如语言评估生态概念的提出)、语言能力(如二语口语评价因素)及教师信念(如教师在年轻语言学习者课堂中的评价理念和实践)等;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建构,教师评价素养(如教师口语评价素养框架建构),考试(如中高考命题从内容和创新试题上的剖析),教、学、评一体化的理据、设计与实施(如作业设计原则、国外评价框架的本土化借鉴实施等),课标解读等。
在教学实践方面,国外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主要探究教师评价方式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如面批对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影响)等。而国内大多立足本土,主要是基于(单元)课例探究,探析不同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步骤、策略等,涉及阅读教学(如“优诊学”多维诊学模式、“四位一体”整本书阅读教学框架、小初英语阅读课等)、写作教学(如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目标设计、新闻读写课、建议信写作课中的同伴互评等)、读写结合(如“阅读圈”和“写作圈”在科普说明类整本书读写教学中的运用策略、高考读后续写教学中的评价)等。此外,也有从教、学、评角度探讨课程开发(如小初衔接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就研究方法而言,国内多采用课例研究,鲜少采用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方式。就研究主题而言,国内主要聚焦核心素养中语言能力相关阅读和写作培养,对于听、说方面的教、学、评一体的研究少有涉及,且鲜有对核心素养其他方面诸如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的关注。最后,就研究涉及学段而言,国内教学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较少关注小学英语课堂,可能缘于小学英语教师对评价的重视程度、小学生认知能力等相关因素。
我们期待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及教研员结合中国国情及各地域实际情境,勇于实践和反思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为新课标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