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美珠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太平小学,福建 莆田 351100)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理论性、抽象性都比较突出的学科,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晦涩难懂,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而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其设计与安排是反馈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流程,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知识掌控程度的科学策略.在本文中,笔者就如何通过优化设计课堂作业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分享几点拙见.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不是看教师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多少知识.在传统的数学课上,教师专注于自身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教与学之间未形成良好的互动.虽然教师传授了很多知识,但真正被学生内化的少之又少.课堂作业是衔接“教”与“学”的重要桥梁,是提升学生听课专注度、巩固新知识、扩大知识范围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优化设计课堂作业,可以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促进学生及时吸收教师所讲的知识,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教育领域中掀起了新的改革浪潮,它强调减少学生作业负担.一些人错误地将“减少作业”与“无作业”画上等号,这会本末倒置.在学生汲取知识的过程中,作业起着巩固、补充、提升等作用,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双减”政策强调减少作业并不是不布置作业,而是要求教师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通俗来说,要用少量高质的作业代替过去的机械式练习、惩罚性练习等,这其中既包括课后作业也包括课堂作业,旨在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将“优化设计课堂作业”提上日程,这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需求.
就当前中低年级数学课堂作业的设计情况来看,整体比较枯燥,多是一些常规性的书面练习,或是选择题,或是应用题,或是计算题,而且整个流程也十分机械、枯燥,通常是按照“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师带领学生校对答案—学生纠正错误”这一主线完成的.这样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式欠缺新意,易导致小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参与积极性越来越低.
中低年级的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这意味着,同样一份数学课堂作业,对有的学生而言十分轻松,能够快速完成,而对有的学生而言却晦涩难懂,独立完成会十分吃力.然而,就当前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情况来看,很少有教师对作业难度进行区分,给学生设计的作业完全一样,这既不利于学困生实现自我提升,又在无形中打击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中低年级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教师要贴近实际生活去设计作业.一方面,遵循数学教学规律的同时要给予学生亲切感,拉近他们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就当前中低年级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情况来看,教师专注于数学概念、公式、解题思路的训练,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抑制了数学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也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
小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好奇心很强的群体,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还未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其行为习惯主要受兴趣的驱动.也就是说,小学生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会拒绝参与.因此,在数学课上,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遵循趣味性原则的基础上优化设计课堂作业,通过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1].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从作业内容和作业形式两个方面着手,让课堂作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1.1设计绘画形式的作业
中低年级的学生酷爱画画,而且“新课改”也强调跨学科融合.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在数学课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绘画形式的作业,让学生在画画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上“时分秒”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离家、到校这两个时刻的钟面图,然后计算出自己从家到学校一共花了多少时间.相较于直接给出时刻让学生计算时间,这样的课堂作业更具有趣味性.利用学生“喜欢画画”这一特点帮助他们理解并有效掌握了时间知识,清楚地区分“时间”与“时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中实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又如,在上“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轴对称的概念以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给他们设计绘画出“对称的图案”,如蜻蜓、蝴蝶、天安门城楼、京剧脸谱、雪花等各种图片.这种形式的课堂作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加深他们对“轴对称”的认识与理解.
3.1.2设计操作形式的作业
小学生有很强的动作思维,好奇心强而且比较好动,教师应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操作形式的作业.一方面,这样的作业迎合了中低年级学生的心理,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实践操作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2].例如,在上“三角形的特性”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木条、钉子等工具,现场制作一个三角形,并说一说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以此体会到三角形的唯一性.通过这样的操作性作业,学生深刻地理解并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知识.又如,在上“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摆火柴棒”形式的课堂作业.比如,根据“20÷3=”“18÷4=”,用火柴棒摆图形.其中,“20÷3=”则用20根火柴棒摆三角形,“18÷4=”则用18根火柴棒摆正方形.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会发现每一组式子都会剩下火柴棒,最后剩余的火柴棒不够摆出一个完整的图形,从而深刻地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算理,有效避免出现“20÷3=5…5”这类错误.
3.1.3设计游戏形式的作业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游戏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在日常生活中热衷于玩游戏.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天性,设计游戏形式的作业,将“学”与“玩”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3].以游戏活动的形式设计数学作业,其优势在于:第一,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第二,在“不服输”情绪的驱动下,学生会迎难而上,即使遭遇挫折也会积极向上.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游戏活动优化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在快乐又紧张的氛围中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诸如“口算乘法”“口算除法”此类的数学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抢答竞赛”游戏活动,用多媒体展示提前准备好的乘法、除法式子等,组织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抢答,以最先给出正确答案为标准记分,最后统计得分,给予最高得分者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这样的课堂作业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能动性,又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口算水平.
“双减”政策强调给学生减负提质,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即因材施教.因而,在数学课上,教师应遵循分层性原则优化设计课堂作业,通过“参差不齐”的数学作业满足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需求,既挖掘学优生的数学潜能,又在帮助学困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可以依据数学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高低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有限、学习兴致和信心不高的学生;第二层次是各方面能力一般,数学成绩良好且稳定,有上进心的学生;第三层次是学习能力较强,数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面对三个层次的学生,教师需要设计三个层次的作业,分别为基础题、拓展题、拔高题.这样的课堂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以“乘法分配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根据三个层次学生数学基础、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的不同将作业设计为三个层次:
基础题:45×28+28×55 ;25×(40+4)
拓展题:125×88 ;99×101-99 ;134×26+134×25+134×49
拔高题:(13×36+12×36)×4;53×64+37×53
这样的课堂作业,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夯实基础,灵活、轻松地掌握新的知识,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满足感.课堂作业有了层次,学生也就有了选择的空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分层设计的课堂作业让数学知识有了坡度,数学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从而有效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课堂练习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听课状态、知识吸收情况,间接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最终成效.尤其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优化设计课堂作业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落实的任务之一.现如今,中低年级数学课堂作业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在细致分析“双减”政策内容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征之上,遵循趣味性、分层性、生活性原则优化设计作业,以此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当然,笔者在文中分享的这些优化设计方式还远远不够,要想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还需要继续深耕,笔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研究,整理并归纳学生的作业反馈结果,不断实践、反思、优化,构建更加科学的课堂作业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