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雪
(河南理工大学 学术出版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期刊质量是期刊长期存在的生命线,降低差错率,对提高学术期刊出版质量非常关键。高校学报编辑部大多采用编校一体化模式,即编辑身兼多种身份——编辑、校对、出版,责任编辑和责任校对由同一个人担任[1]。学报编辑身兼多职,日常工作量大,疲于应付各种事务,编校中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出现编校差错。本文从高校学报编校工作的实际出发,分析高校学报常见的差错类型,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减少差错的建议。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意识形态和政治性审查是期刊质量检查的首要内容,凡是涉及政治性内容差错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期刊须停刊整改[2]。政治性差错主要涉及政治观点、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以及与国家主权、国家统一、民族称呼、地图地域、宗教信仰、领导人称呼有关的错误。如某篇文章中出现“台湾某大学”的表述,就是严重的政治错误,对此,编辑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台湾某大学”应改为“台湾地区某大学”。另外,有些政治性错误比较隐性,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才能发现。如:
例1 2006年度,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几个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中国台湾,法国、俄国,加拿大等。[3]
例1中,尽管在“香港”“台湾”前面加上了“中国”两字,表明香港和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句首“中国投资”“国家”的表述就已经确定把这两个地区排除在“中国”这一国家主体之外了,显然这种表述方式是错误的。这句话冒号前的内容应修改为“在中国大陆投资最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分别为”。
又如,中央领导同志到访香港、澳门应称为“视察”,不得称为“出访”;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访香港、澳门时应称为“考察”;等等。在涉及民族称呼时,不能随意简称,如“维吾尔族”不能简称为“维族”,“蒙古族”不能简称为“蒙族”,“朝鲜族”不能简称为“鲜族”等。这些差错比较隐性,编辑处理时要仔细甄别,否则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语言文字差错是占比很高的差错类型,大约为50%,表现形式有:多字、少字、用词不当、网络流行语、生造词语等,产生这类差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词义理解错误。因词义理解错误造成的差错,会改变句子的原意。如:
例2 对于某部问世未久的新作,舆论能够如此一致、决绝、鲜明地给予政治上的好评,非常罕见。[4]
例2中,“决绝”一词使用有误。“决绝”的词义有两个,一是做动词,表“断绝关系”,如“两人已经决绝”,二是做形容词,表“非常坚决”,如“话说得很决绝”[5]。句子中的“决绝”是形容词的用法。需要注意的是,决绝在作为形容词使用时,通常用于形容行为主体对使用对象持否定态度。句子中说的是对“新作”“给予政治上的好评”,行为主体“舆论”对其的态度是肯定的,这种情况下,“决绝”的使用是不合适的。可以把“决绝”改为“坚定”。“坚定”指稳定坚强,不动摇,可以形容人的态度,用于形容句中“舆论”“所给予政治上的好评”这一行为的坚决是合适的。
两个读音相同的词语,但所表述的意义完全不同,正确把握词义,才能将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确切地表达出来。如:
例3 小区业主的合法权力应该得到充分保障。[6]
例4 政府干涉人民群众经济生活的权利应该受到限制。[7]
例3中的“权力”应改为“权利”,例4中的“权利”应改为“权力”。权力是政治上的概念,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力量,比如国家权力;而权利是法律上的概念,指法律赋予公民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比如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二是词语搭配不当。如:
例5 作为尝试这一新模式的景区和相关部门,应抓紧出台制定相关标准和举措,“让先游后付”模式在更规范的环境中运行和“成长”。[8]
例5中,“制定”一词使用有误。“制定”在这个句子中和“出台”并列,其指向对象是“标准”和“举措”。“出台”可以支配“标准”和“举措”,“制定”可以支配“标准”却不能支持“举措”。另外,当“制定”和“出台”并列使用时,需要考虑这两个行为的先后顺序,从常理上讲,一般是在“制定”后才能“出台”,一个事物既已“出台”,说明已经完成了制定,因此,“制定”放在“出台”后也是不合适的。
三是生造词语。生造词语是指随意改变原有词语的形式后形成的词语或者杜撰的词语,它给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如:
例6 慢病防控,打造“三位一体”新体系。[9]
例7 恒瑞医药连续四年雄踞中国医药创新首企,是中国医药创新排头兵。[10]
例6中,“慢病”为生造词语,应为“慢性病”。例7中的“首企”经多方查询,根本没有这种说法。揣摩语意,可修改为“首位”。
学术期刊文章也会涉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和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常识等,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差错。如:
例8 会议听取了巡查组反馈巡察工作情况,分别就市公安局、市人民检察院、市人民法院三家单位巡察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约谈提醒。[11]
例9 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南境内的郑、卫、曾……[12]
例8中,“巡查组”应为“巡察组”。巡查是巡逻稽查,意为走动检查;巡查是一种巡视检查,根据目标检查的实际情况,及时记录并整理汇报。巡查重在“查”,即查找和查处问题,因此巡查的目的是促进任务落实、推动目标实现。巡察是巡行察访,意为走动观察。在性质方面,巡察组体现的是党内监督;巡查组所体现的可以是党内监督,但很多时候体现为政府部门监督、条线系统监督。例子中之所以用“巡察组”,也是遵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巡察监督。”例9的问题是,春秋战国时期无“曾国”,只有曹国(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且不在今河南境内,而在山东境内。
学报中常见的数字错误有三种。
一是减少(缩小、降低、下降)了几倍。如:
例10 某市的一个工厂进行技术革新,今年的产量比去年产量翻了一番,生产的成本下降了1倍。[7]
“下降了1倍”则成本为零,这怎么可能?减少、缩小、降低和下降不能成倍,后面只能跟分数和实际数量。因此,“下降了1倍”应改为“下降了一半”。
二是“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如:
例12 出席会议的人不多,最多二十个以下。[7]
例13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工资也相应地有所提升,现在每人的每月工资至少在5 000元以上。[7]
“最多”和“至少”只能跟上下极限点,不能跟一个范围,而“……以上”“……以下”都表示范围,因而“最多……以下”和“至少……以上”的表述都存在语病。例12应删去“以下”或删去“最多”而以“在”代替;例13应删去“以上”或“至少”。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和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7]。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可以传递给读者清晰、准确的信息,错误使用常常会使文章语句混乱,传递给读者模糊和错误的信息。标点符号的使用应当符合《标点符号用法》国家标准,高校学报中常见的标点符号差错类型有:标点滥用、标点遗漏、标点位置混乱等。如:
例14 “债权债务对冲”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11]
例15 先以泸、皖、苏、浙一市三省各自作为单独的模块,分析模块间热点主题所属关键词之间的耦合性。再将长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利用社会网络探讨所有政策文献热点主题关键词的关联特点。[13]
例14中,“全省”后的顿号应该改为逗号。顿号用于表示并列的词语之间,连词“乃至”表示的是递进关系,它的前面是不能用顿号的,应将顿号改为逗号。例15中“再将”前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说明这句话还没有说完。“小标点、大作用”,标点符号的错误不容忽视,一个标点符号的误用,会使句子表达的意思和性质完全不同。
参考文献是学术著作和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体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依据,便于判断文章的创新性和价值,也给读者提供可检索的信息[14]。一些作者对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国家标准不熟悉,不能按照规范进行标注,参考文献著录错误各种各样。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参考文献正文后有著录,但正文中无标引;多次引用同一个文献重复标注;参考文献著录责任者及文献类型标志代码标注不规范;等等。例如,英文责任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格式,其姓全部著录,字母全大写,名可用缩写字母,缩写名后面省略缩写点;各责任者需要用“,”隔开;析出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标注不符合学术规范。参考文献差错类型很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何减少编校差错,提高学报出版质量,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策略:
学报编辑部要从制度上杜绝差错、提升质量,就必须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初审、复审、终审要落实到位,明确各审次人员的主要职责。在稿件“三审”过程中,要求各审次人员严格审核意识形态、国家主权、国家统一、民族称呼、地图地域、宗教信仰、重大历史题材、语句通顺、参考文献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文章的质量[15]。
关于初审环节。学报责任编辑负责稿件的初审工作。在初审环节中,首先,对论文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进行审查,严格把好政治导向关。其次,通读全文,认真检查文章中的语法错误,包括句子结构、词汇搭配、时态使用等方面。最后,对文字进行逐字校对。仔细检查文章中的文字错误。可以使用文字校对软件或者手动检查的方式进行校对,以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关于复审环节。复审由专家评审和编辑部主任共同完成。对于通过初审的论文,由责任编辑选两位以上的专家进行外审,外审实行双盲审制度。编辑部主任要根据外审专家的意见,从稿件的政治方向、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价;对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选题,要按规定督促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关于主编终审环节。编辑部主任将审核通过的稿件交与主编,主编再次就意识形态和文字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全面审查,确保稿件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确保文章具有可读性。
“三审”结束后,稿件进入下一个出版流程——校对。校对是出版生产流程中一道重要而又独立的工序。在编校一体化模式下,编辑又变换为校对的角色,校对要经过三校、交叉互校、主编终校等几个环节,编辑在校对环节要逐项消除校样中的各类差错。“三审三校”中,编辑部要做到分工明确,编辑要始终做到职责清晰,角色转换及时,方可有效减少差错。
在出版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学术期刊的稿件涉及面广,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编辑既要熟悉本专业的学科背景,又要涉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为提升学报影响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尤为重要,加强编辑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定期参加出版规范培训和学术会议是提高出版物质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编辑人员定期参加的培训主要有三类:一是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授权组织的出版从业人员培训,完成每年90学时的继续教育课时。通过培训,可以帮助编辑人员掌握出版物的最新出版标准、规范和流程,提高业务技能。二是参加与所负责栏目专业领域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学习补充和更新专业知识,及时了解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向。三是参加本单位组织的编校质量研讨会,及时梳理问题,分析对策。可邀请资深的编辑和出版专家来编辑部进行内部培训,针对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亦可与兄弟院校同仁进行不同形式的业务交流,不断学习先进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新时代,人机相结合的校对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参考文献编校效率。计算机校对可以对参考文献的年卷期与各个数据库进行比对,准确识别年卷期的错误信息,并附上正确的信息,节约了编辑的很多时间。但是,计算机校对只能解决固定模式的东西,参考文献的错误错综复杂,实践中发现计算机误报率也较高,且很多复杂的错误计算机无法识别。在这种情况下,人机结合校对,可减少差错率。
高校学报展示的是社会的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承载着引领意识形态、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任务。编校一体化模式下的出版工作要明确编校各环节职责,及时发现并修改稿件中的各种差错,提高学报质量,努力打造精品期刊,担负起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