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 100038)
公安民警入户走访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群众以公安民警展示、表达的信息为基础,提供民警需要的信息。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入户走访是公安民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1)刘海亮,尹立辉.浅谈公安民警入户走访的意义及工作方法[J].净月学刊,2014(01):68-71.实践中仍存在部分群众消极配合民警走访工作的情况,导致走访工作浅尝辄止甚至直接放弃,这不仅降低了民警的工作效率,还间接损害了警民关系。与解决刑事、行政类问题不同,如何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改善走访工作方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需要公安民警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入户走访是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的主要勤务方式,其可以分为传统走访和智慧走访两种类型。
传统走访是社区民警采用走进社区、村庄,深入居民家庭及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方式,详细登记、核对、了解实有人口、行业场所、出租房屋等情况,对发案单位、居民进行回访,了解案件线索,征求意见建议的警务活动,是社区民警履行工作职责的重要途径。(2)范斌.入户走访[R/OL].2022.https://wenku.baidu.com/view/7795990703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4.html.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带来智慧警务、智慧社区的建立完善,智慧走访应运而生。智慧走访是指社区民警入户时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将传统入户走访与新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履行管理实有人口、组织社区防范、掌握社情民意、开展群众工作等职责,是通过全面高效主动及时收集、传递、分析及发布信息,推动社区警务治理资源的协调运用,实现社区警务管理与服务创新的走访模式,具有“智能服务为导向、共享协作为关键、形式创新为手段”的特点。(3)王苏醒.略论智慧社区警务背景下社区民警智慧走访——基于对社区民警“云鉴”入户走访的个案研究[J].北京警察学院学报,2019(04):61-67.
截至目前,传统走访仍然是走访的主要形式,而智慧走访则是以传统走访形式为基础的创新。从本质上说,两类走访类型在对象上都会涉及到社区民警与群众的接触,在走访过程上均包括信息的发出、传递和接收环节,在工作效果上皆会受到群众对走访工作态度的影响。
走访思路是指民警对走访工作进行思考的条理脉络,要求民警入户走访前,理顺走访流程,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并准备应对策略。公安民警在走访中经常由于走访工作思路不清晰而陷入被动的局面,一旦遇到突发情况便可能乱了阵脚。事实上,无论是理顺流程、思考问题还是准备策略,走访思路的重心都落在了对于下一步走访工作的“预测”上,特别是对工作流程、走访对象、突发事件等内容的预测。清晰的思路需要基于有效的预测,而有效的预测需要建立在对过往经验的及时总结之上。现阶段,由于走访人员的理论素养、领导重视程度等各种原因,对于走访工作经验和思路的经验总结并不丰富。笔者在中国知网以“走访经验”“走访思路”为主题进行搜索,仅查阅到公安学学科有关文献5篇和3篇,且大部分文献发表年份为2010年左右。虽然文章发表只是经验总结的一个方面,更多的经验总结存在于实践中的自我体会和口耳相传,但是这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入户走访工作经验总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因此,只有人的实践才能产生感性材料,也只有实践的人才能从中获得理性认识,才能真正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5)周良书.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思路与方法[J].教学与研究,2022,(04).同理,要把握走访工作的规律,理顺走访工作思路,不但需要不断深入地进行走访实践,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适时总结走访工作的理性材料也尤为重要。
思路重在筹划,而策略则重于应对。走访工作的策略是指走访民警在法定条件内,依据主客观形势变化,及时采取适合措施,高效实现走访目标的工作方法。现阶段公安民警在入户走访过程中的策略性不足,主要表现为不能灵活、主动地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不能针对每户群众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访问方法,无法有效化解来自部分群众的阻力。策略性不足致使民警入户走访的工作方式千篇一律,不但群众满意度不高,工作效果也不理想。不同民警由于阅历、性格、综合能力等方面条件不同,进而对走访工作策略掌握的丰富程度以及策略的运用程度均有所不同。因此,整个公安队伍在走访工作策略上的丰富和提高有赖于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
入户走访作为公安机关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宏观层面上,必须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引下进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结合新时代新特征,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新高度,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时代特点、独具理论特色、充满群众情怀的群众思想和群众观点,即习近平群众观。(6)康凤云,黄仁森.论习近平群众观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22,(03).在微观层面上,当将视角聚焦到走访工作的具体对策时,一个细化到能够指导民警的具体操作,能够帮助民警更加清晰地理解走访工作构成原理的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德经》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看似简单的走访工作其实蕴含着社会心理学、公安学等学科丰富的原理。做好走访工作,成就筑牢党的群众根基的“大事”,需要一个可以在微观上、在细节上指导走访工作的理论。
群众作为走访工作的主要对象,其对走访民警的配合与否决定着走访工作能否顺利完成。部分群众对于入户走访民警的不配合,既有明显的积极型不配合,又有隐晦的消极型不配合。
站在群众角度上,经济转型期所带来的部分社会矛盾,以及极个别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存在的不当行为,给警察组织的公信力以及警民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7)李辉,李星昊,王娜.警民信任危机的生成机制:基于归因和情绪感染理论的实证研究[J].公安学研究,2020,3(01).当政府对部分群众,特别是对那些生活艰难、未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红利的群众所面临的问题一推再推、遮遮掩掩时,群众就会降低对政府信任度,对公安工作在内的社会管理工作产生不配合的行为。这种情况使得公安机关入户走访工作从一开始就出现阻力,民警也容易出现畏难的消极情绪。(8)周立军.新形势下公安群众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基于”三访四见”和“大走访”的启示[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23(04).
站在民警角度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赵宇案”“于欢案”等案例显示出涉警舆情的巨大影响力与社会关注度。负面舆情“不仅考验着警方形象和公信力,更冲击了网络舆论环境和公众法治信念,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全稳定大局,是新时期警方面临的重要非传统安全挑战。”(9)杜洋.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20.舆情在发挥着规制与监督积极作用的同时,其对于警民关系、警民信任方面产生的副作用同样带给民警巨大心理压力。避免引发舆情的心理倾向成为制约警民沟通的桎梏。
走访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民警深入群众倾听呼声、化解民怨,讲群众乐意听、听得懂、能管用的话,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多理解群众的苦衷,用真诚消除矛盾,用宽容感动群众。(10)黄俊钧.群众工作贵在深入细致[EB/OL].https://news.12371.cn/2014/01/29/ARTI1390944170762559.shtml?from=groupmessage.走访工作具有“艺术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消极、迟钝的态度难以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民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中,部分民警存在走访态度不热情、消极应付工作的心理,将入户走访视为一项被动完成的任务,在走访问过程中不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应对访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突发情况。年轻的社区民警逐渐走向社区工作岗位,由于相关经验不足、群众基础不深,也会使工作动力不足的问题进一步被放大。这些问题是警务工作的客观规律,能够行之有效的克服方法就是建立合理的考评与激励机制,但是在实践中这一机制发挥的并不理想,在社区民警绩效考评结果运用方面,多数地方的考评结果还未能与评先晋级、年度考核、教育培训、诫勉谈话、干部使用等干部管理制度有机衔接,距离“用制度管人”尚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绩效考评走过场的现象极为严重(11)武胜伟.建设服务型政府框架下的社区民警绩效考评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2).。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C.I.Hovland)聚焦如何通过说服达到受众态度的改变,提出了一种以信息交流过程为基础的态度改变模型。“这一模型将态度改变的结构视为一个系统,指出了引起态度改变(或不改变)的过程及其所涉及的、与说服效果有关的主要因素和有关变量。”(12)董巍.态度改变—说服模型的理论传承及其简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05).该模型由外部刺激、目标靶、中介过程和说服结果四个部分组成。
霍夫兰等人认为,任何一个说服过程都是从一个外部的刺激开始的。这一刺激由传达者、信息和情境三部分共同组成。传达者是指具有一定的信息并且希望通过信息表达而改变对象态度的主体。沟通信息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说服过程中的外部情境与最终的说服效果有关。外部情境也是刺激的一部分,通过信息的不断重复,提前对对象进行预警或者使说服对象分心等改变外部情境的策略,都会对说服效果起到一定影响作用。
目标靶,即说服对象。其特征和态度会影响到说服的效果。因为说服对象对于说服信息事先一般都会带有一定的态度。同时说服的效果也要通过说服对象体现出来,所以目标靶是整个说服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中介过程是指目标靶的内心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等心理机制。
说服结果分别是态度改变和抵制。态度改变指的是说服对象的态度朝着说服者所期望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而抵制指的则是说服工作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说服对象可能会将信息贬损、曲解,或者直接拒绝传达者所提供的信息。
图1 霍夫兰说服模型架构图
1.走访工作构成要素与霍夫兰说服模型理论架构相契合
入户走访包括走访主体(公安民警)、走访对象(人民群众)、走访过程(民警与群众交流的过程)、走访情境(社区、居所等)四个构成要素。说服模型中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由信息来源、说服对象、沟通过程、情境四个要素组成。不难发现,说服模型与走访工作的构成要素可以做到一一契合:走访主体与信息来源相对应,走访对象与说服对象相对应,走访过程与沟通过程相对应,走访情境与情境相对应。除隶属的学科和研究视角不同外,其作用原理、作用过程都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因此,将说服模型运用到走访工作中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2.走访工作目标与霍夫兰说服模型作用效果相契合
走访工作的目标是倾听群众心声、密切警民关系、获得群众支持,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涉及培养群众对待公安机关的良好态度。无论是改变群众对公安民警的负面态度还是进一步加强群众对公安民警的正向态度,均需要更加科学的工作方法。霍夫兰说服模型的应用效果便是寻找、挖掘可以改变说服对象态度的相关因素,为达到说服效果,实现个体态度改变,从而把传播过程中的“交流信息”深入个体的态度之中。(13)时蓉华.社会心理学(第2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这与走访工作的目标相符合。
著名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实际的了。如果使用得当,理论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当前,公安民警入户走访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科学有效的理论进行指导。将霍夫兰的说服模型运用到入户走访工作,以入户走访主体(公安民警)、走访介体(沟通信息)、走访客体(受访群众)以及走访情境(社区等)四个要素,同时也是说服模型中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基础,探索一条有效提高公安民警入户走访工作效率的道路。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提供信息或者交换信息的主体,也就是信息来源或说服者。霍夫兰的说服模型认为,信息来源的影响力将会受到一些变量的影响,这些变量包括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和吸引力与说服效果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中影响可信度的变量又包括专业性和可靠性两个因素。(14)晁哲.霍夫兰说服理论视野下公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因此,对于走访主体即公安民警来说,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从而为走访工作顺利展开以及实现走访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厚积薄发,加强专业性建设。第一,提高沟通能力。走访民警直接与群众面对面,其专业性首先体现在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上。走访民警要熟练掌握各种沟通技巧,首先要学会“认真地听”,善于从群众的口语表达中发现群众真正的心理诉求,及时从群众的谈话内容与语气中感受到群众的感情变化。其次要学会“艺术地说”,将自己的主张、观点、意愿等沟通内容清晰明确地以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还要注意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良好的沟通能力既可以快速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还有助于顺利高效地完成走访工作。
第二,丰富工作方法。专业性在实践中表现为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迅速而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例如,根据访谈对象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访谈方法,对于一些单位或者较为熟悉的群众,可以采取“开门见山法”,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而对于较为陌生的群众,可以采取“创造话题法”,从谈论一些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切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同时,公安机关要总结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形成规范的走访流程,使走访民警可以在一定程序内灵活采取各种工作方法,既体现专业性,又有助于提高走访效率。
第三,坚持理论学习。走访民警的理论水平决定走访工作质量高低。走访民警为了提高专业性,要加强人文社科等知识的学习,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懂鸡毛蒜皮”,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走访中有话题、有思路。同时,要加强公安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熟悉刑法、民法等实体法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法等程序法的知识。
2.主客观结合,加强可靠性建设。影响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说服者的意图和动机,如果说服对象认为说服者不能从说服中获得任何利益时,就会将其认定为可靠。根据这一观点,走访民警在走访工作中如果遇到走访对象拒绝或者不信任的情形,就可以向对方讲明利弊,向对方明确本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区安全,对于民警本人并没有个人利益,以此来争取对方的理解与配合。
另一个因素是信息来源的多重性。当人们接触到相互独立、不同来源、指向同一对象的信息时,这一信息便会更加可信而有说服力。实践中,信息来源可以延伸到标识、设施和音视频等载体中。例如,在走访民警管辖的社区内张贴照片等身份标识,在公共场所设置展示公安机关良好形象的宣传栏,在互联网平台、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载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提高走访民警专业性。
3.将心比心,加强吸引力建设。外表是影响吸引力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干净整洁、穿戴整齐、精神面貌良好的民警无疑更容易让人产生积极的认知和情感。《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明确规定,公安民警应当配套穿着警服,佩戴警衔、警号等标志,做到着装整洁庄重、警容严整、规范统一。同时,相似性也会影响走访民警的吸引力。如果说服者的观点与说服对象相近或相同,往往会产生更好的说服效果。因此,对于走访民警来说,加强吸引力建设,要整理好警容风纪,调整好自身状态,以积极、热情、主动、耐心的精神面貌面对群众,在走访过程中努力找到与群众更多的相似观点,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走访效果。
作为走访工作的主要介体,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会极大地影响到走访对象的态度。沟通是主客体之间双向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群众这一主体总量庞大、性格各异,对如此庞大群体所表达的信息进行改善缺乏实际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应将重点置于入户走访这一特定的工作场合,立足于走访民警这一走访主体的角度,对沟通过程中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策略性改进。
1.规范沟通内容。凯尔曼和霍夫兰经过长期研究分析发现,人们首先接受信息并由此改变了态度,但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人不会主动将信息内容与信息来源进行联系,决定其态度的因素更多是基于信息本身的内容,这就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睡眠者效应”。因此,在接触信息的短时间内,信息来源的可信度可以有力地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但最终能够起到说服效果的还是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因此,走访民警要保证走访工作效果,就应当在沟通的内容方面下功夫,保持群众对走访民警持续的正向态度。
沟通的内容应当具有客观性。研究者发现,说服者表达的信息与说服对象原有态度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别幅度,而态度的改变与这一差距之间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当说服对象认为二者区别非常细微时,差距往往会缩小,其态度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反之差距便会进一步扩大,说服对象会怀疑这一信息,甚至怀疑说服者。最大的态度改变发生在倒U型的“中间位置”,即说服对象认为信息既不与自己态度相同又可以接受。为达到最大的态度改变效果,走访民警应使表达的信息尽可能客观公正,符合客观实际,不能先入为主和主观臆断。同时,最大态度改变发生的差距水平,会受到说服者的可信度的影响。说服者越可信,即使观点之间差距较大,对象也会倾向于接受。因此,走访民警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图2 差距对态度改变的影响示意图
2.选择沟通形式。沟通的内容和形式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在对沟通内容分析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沟通形式的探究。在沟通的过程中,究竟是只讲一种正面观点的单面传播,还是同时提出正反两种观点的双面传播更加具有影响力?霍夫兰在1949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目的是找出二者之间的区别。结果显示,两种方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说服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双面传播的效果较好,反之则应该采取单面传播的方式。二是对象原有的态度,原有态度与信息不一致的时候,双面传播的效果较好,反之则应该采取单面传播的方式。
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应当针对受访对象的教育程度选择说服的方式。在入户核查住户人口信息工作中,走访民警要面对不同的社区;而不同社区住户的各方面特征不一样。对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群体,应尽量采取只讲出一种正面论点的单面传播方式;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应尽量采取同时提出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传播方式,通过对象的自我思考分析,使其自己推断出正面的观点确实对自己有益,从而改变态度,达到说服的效果。其次,走访民警应针对受访对象的原有态度选择说服的方式。其难点在于如何把握说服对象原有的态度,这需要走访民警在实践中注意总结经验,通过观察走访对象的言语、神态、表情、动作等细节来判断对象的态度。
民警的走访工作是在特定的外部情境中进行的。走访过程中的外部情境既是走访工作的载体,也是提升走访工作效果需要考虑的要素。因此,民警与走访情境的关系不仅是适应与接受,还有对于情境所进行的主动的营造与改变。民警可以通过主动改变走访工作的情境,营造与走访目标相适应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地使情境因素为我所用,掌握走访工作的主动权。
1.改变情境因素。要想达到改变情境为我所用的目标,首先应该分析情境中有哪些因素符合走访主体的要求。情境中的“预警”和“分心”两个要素对于说服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成为分析的对象。
“预警”情境是指如果对象在被说服前提前知道自己将要被说服,那么他就更容易产生反驳的心理。走访民警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情境因素的影响,提前将想要群众抵制的负面信息,例如将各种诈骗套路、负面言论提前告知群众,从而提前使群众树立起对这方面信息的警觉。在走访过程中处理各种家庭纠纷、邻里矛盾时,民警不能轻易暴露出自己的态度,以免使调解双方产生警觉心理,不利于工作展开。
“分心”情境是指当对象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其他方面时,由于无法对正在接收的说服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可以提高说服效果。民警在走访的开始阶段,通常会采取拉家常等沟通技巧开始访问工作,这一技巧不仅可以迅速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且可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在轻松的谈话聊天过程中提供给民警有价值的各种信息。应当注意的是,群众往往会在事后进行思考,如果说服的内容不够有力和客观,这种方法可能会引起群众的质疑。因此“分心”虽然能临时起到可观的效果,但还应保证说服信息的质量,避免引起群众的反感,导致说服效果不佳。
2.营造良好氛围。学习理论指出,如果在说服的过程中通过着意营造或者周围本身就具备一种可以让人放松与愉快的气氛,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说服的效果。“心境一致性”效应指出,当人们处于一定的情境或情绪状态时,更容易接受与情绪状态相一致的信息,说服效果由此而得到了加强。走访民警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在确定走访日期时,将天气、节假日、当地风俗等因素考虑在内,甚至条件允许时可以适当准备一些小礼品以营造良好沟通氛围。
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家庭情况、性格、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对象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既有可能成为民警拉进与走访对象之间关系的切入点,也有可能成为阻碍走访工作的障碍。
1.重视群众人格因素。霍夫兰经过实验发现,如果一个对象在一种条件下较容易被说服,而在其他的条件下也同样易被说服,那么这一条件往往与这个对象的人格特质有关。自尊、智力、认知需求、性别和年龄差异等四个方面的人格特征值得重视。民警在与受访对象初次见面,或者在长期交流过程中,就可以从这四个因素着手。首先,对于自尊心强的对象,应当采取循序渐进、耐心说服的方法,照顾到对象的自尊心。其次,要考虑到不同说服对象的智力水平,采取与其智力水平相适应的说服方式,在强调理解或是强调顺从方面有所侧重。再次,不同对象对于认知活动的参与意愿是不同的。老年人、儿童等大多会仔细分析说服信息的内容,而忙于工作的中青年人则往往会关心说服的形式,例如信息的长度等外在因素。最后,性别和年龄是最容易辨别的因素,也是民警首先应该判断的因素,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观念都会对人的就业、教育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对待信息的态度。此外,青少年到成人早期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发生态度的改变。走访民警可以据此制定走访的策略。
2.转移群众“抵抗力”的方向。说服中的免疫机制,是指说服对象抵抗说服信息的反应。就像病人抵御病毒的反应一样,抵抗力越强,就越能更好地为抵抗辩解。人们增强免疫力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不断增加论据以支持原有观点;二是如果人们反驳成功了说服者的一次微弱的“攻击”,那么其对于后续的“攻击”将会有更强的抵御能力。对于走访民警来说,可以把对象免疫的“矛头”指向违法犯罪分子,特别是当前最值得引起重视的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电信诈骗实施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说服”被害人的过程。因此,走访民警一方面可以通过持续进行预防宣传、法律宣传,使群众积累“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论据。在当前的形势下,特别是要不断增强群众对各种类型电信诈骗犯罪分子“说服”行为的免疫力;另一方面,要以通报表扬、典型案例宣传等形式,将“抵抗”犯罪行为成功的案例进行记录与传播,强化群众的免疫能力,培养群众的正义感,有效地起到预防犯罪侵害的效果。
群众工作是公安机关的基础工作,入户走访是群众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安机关的群众根基。影响群众态度改变的因素,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走访民警很难通过改变某一个因素来实现群众态度的改变。霍夫兰的说服模型提供了改变群众态度的全新视角和思路,以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受众的心理进行了剖析。面对入户走访工作存在的困境,走访民警还需从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出发,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好的服务态度、更强的过硬本领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